2023-11-12|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金融知識】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 Bias)--投資路上要知道的個人投資行為偏差

一、前言

特許金融分析師(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 CFA)Level 1的教科書裡面有特別提到個人投資行為偏差(The Behavioral Biases of Individuals),相信很多有在投資前輩們都聽說過也十分了解其內容,在這裡還是容小弟簡單的跟各位讀者說明CFA教科書裡面有提及的內容。

二、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 Bias)

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 Bias)最早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教授理察·塞勒(Richard H. Thaler)所提出。

心理帳戶常常出現在我們生活周遭,幾乎每個人都有心理帳戶,我們也常常使用心理帳戶來進行許許多多經濟投資上的決策,雖然看似合理卻充滿不理性,也因此心理帳戶被用來解釋人的不理性經濟策略。

我們要先記住一個重要的觀念:「不論來源方式跟你的使用方式,錢就是錢!」

三、生活案例分享

生活當中有太多利用心理帳戶(讓商家賺大錢)的案例了,讓我們在下面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案例1

小明平時是個節儉的上班族,已經工作5年,收入不算特別高,平常花銷也大部分用在正常必須消費,公司過去5年都只有給20,000元的年終獎金,但今年因為有一筆特別大的優質客戶訂單,使得公司決議大幅提高年終獎金,小明因此拿到1,000,000元的年終獎金。

因為這筆突如其來的意外之財,小明喜出望外之際決定拿出800,000元買一輛新車,雖然買車不在他5年內的財務規劃,也非他短期必須使用的工具,但是小明覺得平常年終只有20,000元就算用掉800,000元後剩餘的200,000元也比平常的20,000元多出了十倍。

自己也比預期的財務存款規劃超前了十年!

這類型的案例非常常見,人們對於意外之財的使用總是特別寬鬆,所以偶爾就會聽到許多突然獲得樂透彩或是中大獎的人,過了幾年就窮困潦倒、財務狀況比原來更差。這主要就是因為使用巨額財富的方法如果錯誤有可能快速累積負債,而並非原來想要規劃的累積資產。

俗話說:「憑運氣得來的財富,就會憑實力輸去。」

上面的例子,如果小明本來就有規劃購置新車,且如果有加速達到收入水平,這筆意外之財可以好好的購置新車,但如果小明本來規劃是要先買足美股VOO+台灣元大0050各500,000元,那麼小明不應該把平常年終的20,000當作標準,只留下200,000元來使用,而是應該把所有來源的錢當作一致,先行完成股票購置的計畫。


案例2

Tversky, A., & Kahneman, D. (1985)曾針對喜歡聽演唱會的民眾進行研究,給予兩個不同但相似的意外情境,如果正在看文章的觀眾也喜歡聽演唱會,不妨也在心中想想自己的答案:

意外A:你剛到演唱會門口準備進場時,發現你之前放在口袋裡的5,000元現金不見了,你還會花錢買票嗎?

意外B:你剛到演唱會門口準備進場時,發現自己之前花5,000元買演唱會票不見了,你還會花錢買票嗎?

近期來台灣高雄開唱的Coldplay

其實上述兩種情況其實是一樣的:都是損失了現金5000元的價值。理論上,錢就是錢,不管變成門票或是現金,他的價值應該都是一樣的。所以對於本來就打算要進場看演唱會的粉絲而言,不論是上述意外A或是意外B都應該會願意再花錢買票才對。

而根據研究的結果是:

在意外A的情境下,88%的人選擇買票看演唱會;而

在意外B的情境下,只有46%的人會買票,也就是說超過一半的人選擇打道回府。

(可能有人要吐槽,沒提錢買票根本就不可能再買票進場,不然就是要買貴森森的黃牛票,話說黃牛票也充滿財務哲學,未來可以專門討論一下)

這是因為在意外B的狀況下,大部分的人會覺得用來買演唱會門票的心理帳戶已經用掉了,所以會特別不願意去再去使用「專門用來買演唱會門票的心理帳戶裡面的錢」,或許還有其他演唱會要購買吧?


案例3

很多人都知道蘋果手機有舊換新的政策。

如果原來的手機雖然還可以使用,但明顯使用體驗不佳,這時候商家提出兩種策略:

策略1:原價20,000元,可以給予優惠價16,000元。

策略2:原價20,000元,以舊機換新機可以折扣4,000元。

(當然,在做這項實驗時,受試者不會同時接受到兩種策略)

一般情境之下,我們都會覺得直接給予優惠價,同時還可以保留舊機會有比較多人選擇,但實驗顯示,選擇直接以優惠價購買的比例只有44%而選擇舊機換購新機的人數占比確有56%,高出12%之多。

這件事情非常有趣,比起直接出錢買下全新手機的罪惡感,人們會寧願給予自己的舊手機一個心理帳戶價值,然後比較能夠說服自己是用舊手機的價值來接受換購,而非直接購買全新手機。

也因此,越來越多商家在知道這樣的營銷手段之下,進行所謂的換購或換新策略,讓消費者更容易來跟他們進行產品消費。

四、投資案例分享

心理帳戶也很使用在投資方面,這邊舉個最近很多投資人會發生的例子來做說明:

身邊有位友人X先生,他是位指數投資的忠實擁護者,他有大量的元大0050ETF並獲得不少正報酬,但是最近盤勢下跌得很厲害導致X先生覺得某些他看好的股票已經超跌低於公司的價值,此時正是大舉買入的好時機。(說實話,X先生也同時是巴菲特的信徒,也深信價值投資法)

左思右想之後,決定把指數投資的20%挪移出來投資某檔個股並開始建立倉位,而這筆20%的資金就變成X先生的「額外心理帳戶」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就要出意外了~~「某檔個股」持續下跌,比原先投入的虧損了10%,X先生開始跟朋友們說,沒關係這筆錢是我之前指數投資賺的分過來的錢,賠掉一些沒關係!

但錢就是錢,而賠錢就是賠錢,這仍是鐵錚錚的事實,這只是自己劃分不同的心理帳戶讓X先生可以增加虧損的耐受度而已。

其實,可以的話都會建議投資人要考量整體倉位的風險係數跟資產分布,來進行整體分析,而不是把單獨一個個股進行「心理帳戶隔離」,當然如果某一筆資金當初設定就是有特定用途,也可以依靠心理帳戶來減少過度關注,或是錯誤關注的問題。

五、結論

其實心理帳戶也未必都是壞事,而是我們應當要了解這樣的心理狀態會產生偏誤,並加以利用才能夠讓自己前往財富的路上更平順。

在投資錢進行整體財務規劃跟風險係數管控主要應該要考慮的,除非原本預計的情況有改變,不然錢就是錢應該要依照原本的計畫來進行財務資產分配跟操作,而不是因為突然有資金的增減來給予不同的財務操作。

當然,也確實滿多人會先將收入區分成不同的帳戶類型,比如說「旅遊費」、「教育費」、「治裝費」、「投資理財存款」等等...。如果這些事本來就在規畫之中的,也未嘗不可使用這種方式來讓某類型的「心理帳戶受到心靈的保護」,對吧!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大方按下愛心當作鼓勵💖

💵想要持續獲得金融財務知識,歡迎追蹤💖

💵普及正確系統性的金融知識是我的志向,如果看官也認同歡迎贊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金融財務試煉之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