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書院筆記-十二因緣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情提要

  1. 佛陀初轉法輪說四聖諦,即找到苦因(集)和如何滅苦(道),實際的修行方法為「八正道」
  2. 佛陀度化五比丘說四聖諦的時候,三寶已經俱足,有佛,有法,有僧;也就有了可皈依的三寶。法師問大眾:「為什麼要皈依三寶?三寶中,又以哪一個最重要呢?」並說明:「三寶中以法為正皈依。」又問:「為什麼相信佛陀呢?和為什麼你們不是相信其他的世界宗教主呢?」這是法師第二次這麼問,上周也問了一次。法師說:「因為佛陀說的法可以被考驗,所以相信,可以被三法印來印證。」又問:「境界來臨時,遭遇考驗時,你們還相信佛法嗎?死亡來臨,五蘊離散,還信嗎?」「可以接受無常嗎?」認同並照做,叫做皈依,也稱依教奉行。「依法不依人」認同佛法,並相信沒有第二修路,要自己認同佛法,自己才能改變自己。「皈依能夠讓我們遠離痛苦。這句話你認同嗎?」「三寶中何者可以讓我們遠離痛苦呢?是法,佛和僧只是助緣。離苦的主因在法,以法調心,改變”意”,"身口”才能跟著改變,只有自己能改變自己。」
  3. 學佛的人該是什麼樣子呢?是要戴佛珠嗎?戴著佛珠要做什麼呢?要改變內心,而後身口意都會改變。
  4. 有機會學習佛法時要謹記八字「全力以赴,全神貫注」法師注意到同學都會提早到,很準時,像是「準備要聽聞佛法的人」
  5. 上周提到的四聖諦是修學佛法的基礎。其中苦的分類有八苦。老病死為「身苦」,貪嗔癡為「心苦」,身體死後的苦為「後苦」,指三惡道的苦,不學佛法的人不知六道輪迴之苦。另一種分類方法分為「苦苦、壞苦、行苦」,其中行苦(事物轉變消失的過程)只有聖者才能覺知,世間的變化我們無法自主,所以會有苦。八苦中的「五蘊熾盛苦」上周沒解釋,是指一切身心的痛苦。以上這些苦,都是四聖諦之中的苦諦。
  6. 苦,集:為苦因,滅:滅除煩惱後,心無罣礙,道:滅苦之道,即涅槃之道。因為煩惱會誘惑人,所以和煩惱打仗需要覺醒的力量,即八正道。十二因緣說的即是四聖諦之中的苦諦和集諦。
  7. 苦(世間苦)/集(世間苦因):時間/空間無常變化,為世間凡夫眾生生死之流,即十二因緣。
  8. 滅(出世樂)/道(出世間因):聖人不受時空所限制動搖,出世間的寂靜涅槃。
  9. 修八正道為滅十二因緣流轉之苦

十二因緣:探討生命之流,「我」怎麼來的

  1. 「無常大鬼不期而到」(地藏菩薩本願經第七品),法師給我們《生命思考九宮格》的紙張,問大眾學佛目標,及要用什麼方法來達到。
  2. 十二因緣說明人怎麼形成來到世間,貫穿現在/過去/未來。任何人事都不可能沒有原因而發生。十二因緣分析過去現在至未來會怎麼發生

過去因:過去行為思想的錯誤

  1. 無明:愚痴。無始劫以來的煩惱,貪嗔癡等煩惱,蠢動心理的迷惑之源。例如,看到「已讀不回」而生的煩惱。做人糊里糊塗即煩惱,明白做人的道理即菩提。
  2. 行:造作,前生造作的善惡諸業,身心行為的業行。煩惱遇到緣起作用(造業)叫行,煩惱不動叫無明。分為善業,惡業和無記業(喝水一事不善不惡名無記)

現在果

  1. 識:由過去世的業力,感受果報之初,起忘念而托母胎投為今生的神識。神識入胎但未成形。
  2. 名色:入胎後胎兒的身心狀態。名指心,色為物質。住胎身心。
  3. 六入:六根,胎兒長成六根叫六入,六根不具時為名色。
  4. 觸:寶寶出生與外境接觸,從出生到老死都要和外境接觸,叫觸。時間很長。觸無好惡。分為「可意觸」合心意的感觸和「不可意觸」即不合心意的感觸,都與無明我執相應。
  5. 受:(苦樂憂喜捨)受。由接觸外境所感知的苦樂之心。憂喜較細微。受分成喜歡/不喜歡/沒有喜歡不喜歡。

現在因:下手處,現在可努力的因

  1. 愛:貪染,厭苦欣樂而貪染財色名食睡等五欲的心理活動
  2. 取:執取,因欲愛旺盛而對貪染諸境起取著心
  3. 有:造作,由於今生造作了有漏之因,而導致感受未來世的生死之果。

*** 業集合起來成為業力,業力由愛取來,想要離開輪迴在果上是離不開的,因為果報不能解決問題,要由「因」來著手。「愛」是緣。

未來果

  1. 生:出生,因了今生造作的業種,所感受來生的色受想行識的五蘊之身,指結生。
  2. 老死:衰老死亡,老死是一起的。來生有五蘊假合之身的出生必將衰老而至死亡。剎那生滅。

十二因緣與三世因果

raw-image
  • 起惑造業招來苦:惑業苦亦是六道輪迴之因,起惑、造業、受苦即「三障」,惑指煩惱障,業即業障,苦即報障。
  • 如何斷除生死之流(十二因緣的還滅):轉無明為明,愛:當貪嗔境起時,覺察煩惱,改變原來的想法,以聽聞正法後,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如理思惟後,串習使無明轉為明。
avatar-img
18會員
3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為什麼佛陀初轉法輪談苦,而不是談樂?快樂使我們暫時忘卻苦,卻像是缺鹽但拼命吃糖。
因緣果貫穿三世,現在當下的果也是未來的因。凡事在「因」上去努力,活在當下,為過去負責,不驕傲也不氣餒,也知道現在的苦果為過去惡業成熟,歡喜受報則不會再造惡業。
皈是歸向/回頭,依是依循,是「沒有期限」「不會改變」的穩定目標。要從哪裡回頭呢?由錯誤中回頭,依靠佛陀真實的教誨。而真正的皈依是內心的改變,當我們發心求授皈依,是要依循佛的教導來修正生活中的錯誤行為,是要皈依正確的發心。
有一段時間,這個問題像是一把烈火煎熬著我。因為這個名詞廣泛地出現在我的生活之中,而且被和神通和通靈混淆使用。 在我過去的認識裡,佛教系統裡,不曾出現過這個名詞,所以在我接觸能量心理學和靈性的時候,強烈的批判出現在我的心中。
那天,在茶屋ヶ坂公園看完繡球花,大家坐在超市前的長椅上休息。我家導遊公布下一個景點是覺王山日泰寺。 導遊說,日泰寺是日本唯一一個不屬於任何宗派,各宗派的主教士每隔三年輪流掌管寺廟。裡頭供奉了泰國(舊時的暹羅)贈送日本的佛陀舍利子,並以國命名來彰顯日泰友好。而覺王山的「覺王」正是釋迦牟尼佛的別名。 準
這次日本旅遊的最後一站是聚樂園,聚樂園裡有一尊大佛,是1927年為了紀念昭和天皇成婚而供養的開光大佛。帶著旅途中的情緒波動來到這裡。
為什麼佛陀初轉法輪談苦,而不是談樂?快樂使我們暫時忘卻苦,卻像是缺鹽但拼命吃糖。
因緣果貫穿三世,現在當下的果也是未來的因。凡事在「因」上去努力,活在當下,為過去負責,不驕傲也不氣餒,也知道現在的苦果為過去惡業成熟,歡喜受報則不會再造惡業。
皈是歸向/回頭,依是依循,是「沒有期限」「不會改變」的穩定目標。要從哪裡回頭呢?由錯誤中回頭,依靠佛陀真實的教誨。而真正的皈依是內心的改變,當我們發心求授皈依,是要依循佛的教導來修正生活中的錯誤行為,是要皈依正確的發心。
有一段時間,這個問題像是一把烈火煎熬著我。因為這個名詞廣泛地出現在我的生活之中,而且被和神通和通靈混淆使用。 在我過去的認識裡,佛教系統裡,不曾出現過這個名詞,所以在我接觸能量心理學和靈性的時候,強烈的批判出現在我的心中。
那天,在茶屋ヶ坂公園看完繡球花,大家坐在超市前的長椅上休息。我家導遊公布下一個景點是覺王山日泰寺。 導遊說,日泰寺是日本唯一一個不屬於任何宗派,各宗派的主教士每隔三年輪流掌管寺廟。裡頭供奉了泰國(舊時的暹羅)贈送日本的佛陀舍利子,並以國命名來彰顯日泰友好。而覺王山的「覺王」正是釋迦牟尼佛的別名。 準
這次日本旅遊的最後一站是聚樂園,聚樂園裡有一尊大佛,是1927年為了紀念昭和天皇成婚而供養的開光大佛。帶著旅途中的情緒波動來到這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四聖諦是佛教中四個最基本的真理,釋迦牟尼佛在悟道後將其分享給弟子們。這四個概念分別是:人生有痛苦(苦)、痛苦有原因(集)、原因可消除(滅)、消除有方法(道)。透過理解這些真理,我們可以像破解遊戲中的難關一樣,逐步擺脫生活的煩惱,找到解脫的道路。本文將深入探討這四聖諦的意義與應用。
Thumbnail
經典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報應是偉大 佛陀澈悟後觀察到的宇宙最究竟真理,小至個人一生中的際遇、禍福,大至家族、社會國家的興衰、經濟、文化等等,皆與因果息息相關。佛法浩瀚如煙海,但三藏十二部經典可以「因果」二字總攝。唯有明瞭因果,生命中的種種疑難雜症才能有解。
十二因緣(十二緣起)是佛教中解釋生命輪迴和苦痛產生過程的重要教義。它詳細說明了生命從無明開始到生死輪迴的整個過程,展示了眾生如何因無明(無知)而陷入苦海,並揭示了斷除煩惱、走向解脫的關鍵。 十二因緣的每個環節彼此依賴,形成一個因果循環。如果能在這個過程中的任何一環中斷,就能解脫輪迴和痛苦。以下是十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鹿野苑是佛初轉法輪的地方,轉四諦法輪有三個階段。第一轉叫「示轉」,佛陀做示範跟你開示,這個人世間有人生八苦: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盛,生老病死,還有所謂的苦苦、壞苦 、行苦三種苦。這些苦一直逼惱著你,不是說:「我不要去惹它就好了。」沒有辦法!它會逼著你。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Thumbnail
福薄於此法,猶豫亦難生;雖僅生猶豫,亦能壞三有。—《四百論》
Thumbnail
四聖諦是佛教中四個最基本的真理,釋迦牟尼佛在悟道後將其分享給弟子們。這四個概念分別是:人生有痛苦(苦)、痛苦有原因(集)、原因可消除(滅)、消除有方法(道)。透過理解這些真理,我們可以像破解遊戲中的難關一樣,逐步擺脫生活的煩惱,找到解脫的道路。本文將深入探討這四聖諦的意義與應用。
Thumbnail
經典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報應是偉大 佛陀澈悟後觀察到的宇宙最究竟真理,小至個人一生中的際遇、禍福,大至家族、社會國家的興衰、經濟、文化等等,皆與因果息息相關。佛法浩瀚如煙海,但三藏十二部經典可以「因果」二字總攝。唯有明瞭因果,生命中的種種疑難雜症才能有解。
十二因緣(十二緣起)是佛教中解釋生命輪迴和苦痛產生過程的重要教義。它詳細說明了生命從無明開始到生死輪迴的整個過程,展示了眾生如何因無明(無知)而陷入苦海,並揭示了斷除煩惱、走向解脫的關鍵。 十二因緣的每個環節彼此依賴,形成一個因果循環。如果能在這個過程中的任何一環中斷,就能解脫輪迴和痛苦。以下是十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鹿野苑是佛初轉法輪的地方,轉四諦法輪有三個階段。第一轉叫「示轉」,佛陀做示範跟你開示,這個人世間有人生八苦: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盛,生老病死,還有所謂的苦苦、壞苦 、行苦三種苦。這些苦一直逼惱著你,不是說:「我不要去惹它就好了。」沒有辦法!它會逼著你。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Thumbnail
福薄於此法,猶豫亦難生;雖僅生猶豫,亦能壞三有。—《四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