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2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人生4千個禮拜》喜愛的段落

    《人生4千個禮拜》這本書推翻了提升生產力、追求效率等掌握時間運用的觀念,提出了要享受時間、體驗人生的新觀點,該花多少時間就花多少時間,更深地活在當下。

    以下節錄自p.228-252,算是這本書論點的總結,我認為值得我時不時思考一下,所以記錄下來。


    五個問題

    一、    在生活或工作中的哪一個部分,你目前追求的是安逸,但其實需要稍微走出舒適圈?

    在做人生每一個重大決定時,要問:「這個選擇會讓我格局變小,還是變大?」問這個問題的目的是避免為了減輕焦慮、衝動而做決定。你要弄清楚究竟想拿時間來做什麼。通常憑直覺就知道,作某個選擇是否會帶來讓你成長的挑戰(格局變大),又或者你的靈魂會隨著逝去的每個星期逐漸乾枯(格局變小)。


    二、    你是否要求自己達成不可能的生產力或績效,或是用那種標準來評判自己?

    如果你打從心底就知道,永遠不會有得到救贖的那一天,你訂下的標準根本難以達到,永遠不可能挪出所有你希望挪出的時間,那麼你今天會如何改變利用時間的方式?


    三、    你在哪些方面必須接受你就是你,你當不來你心中認為該當的那種人?

    試圖證明自己有存在的價值,想靠這種方法獲得安全感,從頭到尾都是徒勞無功又沒必要。徒勞無功,是因為人生永遠令人感到不確定,不是你能掌控的。沒必要,則是因為最終你不需要獲得某個人或某件事的認可才能活著。心靈寧靜與令人振奮的自由感,並非來自獲得認可,而是接受事實:就算你獲得了認可,生活也不會就此令你安心。


    四、    在人生的哪些領域你依舊不敢出擊,想等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之後再說?

    你永遠不會真正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種感覺令人焦慮。然而,這也讓人鬆一口氣,因為你沒必要為自己的表現感到難為情,也不必叫自己先別從事那些領域的活動:既然你永遠不會感覺自己成為權威人士,那乾脆別等了,放手去做,實現大的計畫,不再畏首畏尾、害怕犯錯。再想到其實其他每個人也一樣(不論他們是否意識到這件事),你更是沒什麼好擔心的了。


    五、    如果不必管某件事有沒有有用,你會如何改變度過一天的方式?

    如果說你能接受成功不必在我,那麼有哪些造福世人、有遠見、投資遙遠未來的事,值得今天就做?我們都是替宏偉教堂增磚添瓦的中世紀石匠,心中明白自己永遠見不到大教堂完工的一天,但教堂依舊值得蓋。

     

    坦然接受「生也有涯」的十種工具

    1.    抓取「定額」的生產力策略,替每天的工作,事先設定時間界線

    2.   按部就班,一個一個來:一次專心一個大計畫就好

    3.   事先決定要讓哪些事砸鍋:策略性的不及格,果真失敗時不會萬分沮喪。循環性失敗。

    4.   把注意力放在已經完成的事,不要只關注待辦事項:「完工事項清單」

    5.   做好事也要集中火力:集中自身有限的關懷能力

    6.   使用只有單一功能的無趣科技:解決數位干擾的方法是盡量讓佚的裝置愈無聊愈好

    7.   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尋找新鮮感:關照/觀照每一個當下,不論那個當下有多麼日常

    8.   在人際關係中當個「研究者」:刻意拿出好奇心,「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取代「希望」接下來會出現特定的結果

    9.   隨手行善:湧出做好事的衝動,就立刻衝動行事

    10.  練習什麼都不要做:5或10分鐘的「什麼都不做」冥想


    《人生4千個禮拜》p.227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