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誕生偈〉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茲而往,生分已盡」。  據佛經所載,時釋迦牟尼佛降誕,無人扶持,即行七步,一步一蓮華,步止,遍觀十方法界,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作師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  

今天筆者試以《金剛經》的前五分,來探討「唯我獨尊」之義理。 

raw-image

佛為一大事因緣,乘真如之道,懷真實妙理,來人間化導眾生,現相成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名為如來。佛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所謂行,六度萬行,般若為導,五度為伴,般若甚深法,大乘之正宗,得宗而行,妙行無住,行行皆如,如理實見,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金剛經.大乘正宗分第三》,佛言:「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亦即行菩薩乘者,於念而無念,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不作有眾生得滅度之念想,此為「無念」。無念者,無者無二相,觀一切眾生皆俱如來智慧德相,究竟一相,無二無別,即言「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念者念真如,自性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應如是降伏其心。大乘正宗者,「無念為宗」也。  

《金剛經.妙行無住分第四》,得宗而行,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則所獲之福德猶如虛空廣大,不可思量。菩薩但應如所教住,是名妙行無住。無住者,人之本性,一切眾生悉有之佛性,寂滅無相同虛空。無住即常住,如來常住無有變異。如是,自性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常住即安住,應如是住。妙行無住,「無住為本」也。  

《金剛經.如理實見分第五》,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此是「無相為體」也。  

《華嚴經》云:「菩提心燈,大悲為油,大願為炷,光照法界。光即直心,炷即深心,油即大悲心。」右手指天,是言上求佛道,智心光照法界,應無所住以修慧,真諦修慧是法身因;左手指地,是言下化眾生,悲心添油,行於布施以修福,俗諦修福是報化因。悲智雙運,理事不二,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即是自覺覺他,福慧雙修。燈炷者,大願深心,「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是菩薩大悲心之行;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行而覺證,大智心證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菩薩悲心不住小乘涅槃,智心離相不入生滅輪迴;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救度者。如是深心為炷,悲智雙運,點燃菩提心燈,照破一切無明愚痴,妄心自降伏,真心自安住。如是念念降伏,念念安住,念念菩提,直至無上菩提,成就圓滿佛道。  

右手指天,上求佛道,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而不作有眾生得滅度者之念,於念而無念,是無念為宗;左手指地,下化眾生,妙行無住,行於布施,是無住為本。世尊做如是師子吼,是大願深心,菩提心燈之炷也,此炷以無相為體,觀一切法空,空中無我,既無自相,即無他相,自他平等,眾生等想決定不生,不生則不滅,則無壽者相,所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合言無四相,簡言無我相。  

凡夫於五蘊身強立主宰執之為我,乃是妄我;外道執我體常實而為靈妙不思議,乃是神我。實則一切法空,五蘊構成吾人色、心二法,身是假有,心是妄心,皆是因緣生法,因緣和合和而生,因緣散去而滅,如幻假有,還歸無常,無一真實,是諸法無我。觀一切法空,離我相,方見真我,亦即「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大藏法數》曰:「我者,自在無礙之謂也。然有妄我真我,若外道凡夫,於五蘊身強立主宰執之為我,乃是妄我。若佛所具八自在稱為我者,即是真我,故名我德。」  

唯我獨尊之我,是花開見佛悟無生之「真我」,非妄我、非神我;唯我獨尊即是點亮菩提心燈,右手指天求佛道,智心光照法界無所住;左手指地化眾生,悲心繼起添油行布施;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自覺覺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離一切相,則法體清淨,一道清淨,亦無諸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即是見真我。如來,佛十號之一,「天上天下」即言「三界」,如來已離三界火宅,故於三界中,佛獨尊貴,是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即言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化導眾生,種種譬喻言辭演說,應機度化,簡異說而獨尊。佛陀開佛知見,示大乘之正宗,善男子、善女人,得宗而行,應妙行無住,行於布施,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悲智雙運,福慧雙修,理事不二,自覺覺他之行,行行皆如,如一實平等之理,如理實見,直至覺行圓滿,出離三界火宅,乘坐大白牛車一佛乘,直了成佛。  

今值末法期,悟佛心宗,體解「唯我獨尊」之深義,了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是,則不執妄我以為實,不貪愛塵境,不圖色身之樂受,「即早覺路拜悟真」;如是,則不被外道所欺,所謂神我,種種造神,自詡神人,誆騙世人,盡皆虛妄。吾人但識本心,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修圓不容亂交加」。

母娘慈悲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

◇相關經文記載:

※長阿含經一曰:「佛告比丘:諸佛常法,毘婆屍菩薩,當其生時從右脅出,專念不亂。從右脅出墮地行七步無人扶持,遍觀四方,舉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為尊。要度眾生生老病死,此是常法。」

※瑞應經上曰:「到四月八日夜明星出時,化從右脅生墮地,即行七步,舉右手住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何可樂者?」

※因果經一曰:「菩薩即便墮蓮花上,無扶持者自行七步,舉其右手而師子吼,我於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勝。無量生死於今盡矣,此生利益一切人天。」

※無量壽經上曰:「捨彼天宮降神母胎,從右脅生現行七步,光明顯曜普照十方。無量佛土六種震動,舉聲自稱,吾當於世為無上尊。」

※智度論三十八曰:「佛自說菩薩本起。菩薩初生時,行七步,口自說言:我所以生者,為度眾生故。言巳默然,乳哺三年,不行不語。漸次長大,行語如法。一切嬰兒小時未能行語,漸次長大能具人法。今云何菩薩初生能行能語,後便不能語,當知是方便力故。」

avatar-img
16會員
14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oeln Walker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經文: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
有好幾天沒有更新文章了,這段時間筆者沉浸在《金剛經》的字裡行間,並且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在《金剛經》〈善現啟請分第二〉裡,須菩提向佛陀請示「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以須菩提的問句作為解答,須菩提如是問,佛陀如是答,請答之間,如出一轍。最後須菩提再白佛言:
諸經之初,皆安「如是我聞」,次顯處所,處所之前常安「一時佛在」之語。比如《金剛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楞嚴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楞伽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南海濱楞伽山頂。」等等。那麼什麼是「一時」呢?語意未明的「一時」,
佛經經首,必安「如是我聞」四字。比如《金剛經》〈法會因由分第一〉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而《心經》是節本,並非全本,故沒有出現「如是我聞」這四個字。那麼「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呢?欲探深義,要從「應作『如是』觀」之「如是」來
稍早上網搜尋《金剛經》相關的註解資料,找到了由 濟公活佛所降示的《金剛經直解》,上面說道: 「願將來得見是書者,  或可由淺而知深,  即近而悟遠。  因是篇之言而知註解之言;  因註解之言,而悟佛經之言,  佛言悟矣,則信以之真,  願以之切,行以之恆。  惺迷破痴,悟道參修,
《金剛經》〈法會因由分第一〉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ㄑㄧˊ)樹給(ㄐㄧˇ)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舍衛國】:又名「聞物國」,國王為波斯匿王,亦是佛陀之弟子。《天台金剛般若疏》曰:「舍衛,名聞物國,勝物多出此境。嘉名遠振諸國,故名聞物。」舍衛本是城名,是印度古代城邦國
經文: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
有好幾天沒有更新文章了,這段時間筆者沉浸在《金剛經》的字裡行間,並且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在《金剛經》〈善現啟請分第二〉裡,須菩提向佛陀請示「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以須菩提的問句作為解答,須菩提如是問,佛陀如是答,請答之間,如出一轍。最後須菩提再白佛言:
諸經之初,皆安「如是我聞」,次顯處所,處所之前常安「一時佛在」之語。比如《金剛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楞嚴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楞伽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南海濱楞伽山頂。」等等。那麼什麼是「一時」呢?語意未明的「一時」,
佛經經首,必安「如是我聞」四字。比如《金剛經》〈法會因由分第一〉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而《心經》是節本,並非全本,故沒有出現「如是我聞」這四個字。那麼「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呢?欲探深義,要從「應作『如是』觀」之「如是」來
稍早上網搜尋《金剛經》相關的註解資料,找到了由 濟公活佛所降示的《金剛經直解》,上面說道: 「願將來得見是書者,  或可由淺而知深,  即近而悟遠。  因是篇之言而知註解之言;  因註解之言,而悟佛經之言,  佛言悟矣,則信以之真,  願以之切,行以之恆。  惺迷破痴,悟道參修,
《金剛經》〈法會因由分第一〉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ㄑㄧˊ)樹給(ㄐㄧˇ)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舍衛國】:又名「聞物國」,國王為波斯匿王,亦是佛陀之弟子。《天台金剛般若疏》曰:「舍衛,名聞物國,勝物多出此境。嘉名遠振諸國,故名聞物。」舍衛本是城名,是印度古代城邦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文章摘要】 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如來 常念南無阿彌陀如來 阿彌陀如來心咒 持誦及憶念 阿彌陀佛之功德利益 觀音山 金剛乘六大本尊心咒──「轉經輪牆」建設計畫 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如來 阿彌陀佛所散發的佛光遍照十方剎土,其光明的亮度絲毫未減,也沒有任何的光能比佛光更明亮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通號,這四個字翻成中國意思叫無量覺,無量覺是自性的德號,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這是自性本體的音聲,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天親菩薩造的這部《往生論》,是要幫助我們在這一生念佛有所成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
Thumbnail
什麼叫做「共」與「不共」?很多的神通、很多的神變,外道跟佛法都是共通有的,你有天眼,外道有天眼;你有天耳,外道有天耳;你有宿命通,外道有宿命通。但佛陀的「漏盡通」,斷盡一切的煩惱,涅槃寂靜的境界,這就是不共的、獨步的,超絕、超勝於外道,最究竟的所在,這才是佛陀最殊勝的地方。 文殊菩薩為眾生演說,佛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文章摘要】 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如來 常念南無阿彌陀如來 阿彌陀如來心咒 持誦及憶念 阿彌陀佛之功德利益 觀音山 金剛乘六大本尊心咒──「轉經輪牆」建設計畫 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如來 阿彌陀佛所散發的佛光遍照十方剎土,其光明的亮度絲毫未減,也沒有任何的光能比佛光更明亮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通號,這四個字翻成中國意思叫無量覺,無量覺是自性的德號,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這是自性本體的音聲,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天親菩薩造的這部《往生論》,是要幫助我們在這一生念佛有所成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
Thumbnail
什麼叫做「共」與「不共」?很多的神通、很多的神變,外道跟佛法都是共通有的,你有天眼,外道有天眼;你有天耳,外道有天耳;你有宿命通,外道有宿命通。但佛陀的「漏盡通」,斷盡一切的煩惱,涅槃寂靜的境界,這就是不共的、獨步的,超絕、超勝於外道,最究竟的所在,這才是佛陀最殊勝的地方。 文殊菩薩為眾生演說,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