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4|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WHATS BOOK

raw-image


這本書就是在敘述主角蛤蟆先生,因為被朋友們發現鬱鬱寡歡,所以他的朋友們才說服他去看心理醫生。


🙊關於憂鬱症這件事

其實當初我要去看心理醫生的時候,也是一直猶豫,總覺得好像為了不開心這一點小事就去看醫生很奇怪,我很怕醫生取笑我大驚小怪,浪費健保資源。但是情緒就是卡在那裡,動彈不得


後來我妹妹就一直說服我去看醫生,他說我都有自殺的念頭,很明顯就是情緒上出了問題。叫我該看醫生就要去看醫生。就像書中的河鼠、老獾叫蛤蟆先生去看醫生一樣。





在這本書裡,心理師蒼鷺和蛤蟆先生談了許多的問題,當然到最後蛤蟆也因為蒼鷺幫助他如何去思考、發覺自我的情緒與狀態,他的憂鬱症狀得到了改善,也恢復了正常的生活。


我覺得這本書,他用非常簡單的方式,講述了一個有一點容易讓我們忽略的議題。


就是,我們如何去了解自己。


在這本書裡,蒼鷺在整個諮商的過程中,常常透過三個問句,讓蛤蟆去想,那些發生在蛤蟆身上的遭遇,哪一件事是真正讓他在意的。

🎯「有哪些事是讓你特別記憶深刻的嗎?」

🎯「你當時的感覺是什麼?」

🎯「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


我覺得有當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也可以透過這三個問題去釐清,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麼,而不是被其他繁瑣的表象困住。


我們常常被事物外在表象迷惑,我們會以為我們在生氣這件事情,其實背後真正在意的是另外一個情緒或者感受。


我可能對現在的A生氣,但實際上引起我心理情緒的卻是發生在過去的B事件。


人類心理的運作機制本來就是很複雜的,有時候連自己都捉模不透自己。


就像一開始蛤蟆先生是因為他的朋友們覺得她應該要去諮商,所以她才去找蒼鷺,他是被動的,就是坐著等待蒼鷺「怎麼樣能讓他恢復」。其實我一剛開始去諮商的時候也有同樣的心態。覺得我只要坐下來和醫生說我不開心,醫生就應該刷刷刷把藥開好,然後我吃了就可以恢復以往的狀態。


但是沒有,憂鬱症的治療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雖然我覺得不同的醫生可能會有不同的治療方式。





但在心理諮商的部分,就有像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一樣,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和心理師自我剖析,重點是,像蒼鷺對蛤蟆說的:「心理諮商他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諮商師和當事人都必須出於自願。也就是說,只有當你是為了你自己,諮商師和患者才能真正合作。」


不過,書中的蛤蟆先生只用了10次就恢復了原本的狀態(甚至更好?),其實我覺得這一點有點誇張(但是不這樣書要寫到多厚一本?),但是實際上我覺得時間需要因人而定每一個人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所需要的時間自然就會不同。就像我,中間雖然有暫停了一陣子,但是到現在斷斷續續也諮商了3年了。


說到底是不是到底治療憂鬱症怎樣比較好?我所知道的大部分的憂鬱症患者還是會搭配用藥,藥物和諮商一起,效果會比較明顯。不過到底要不要吃藥,有很多不同派別或者說法,最多的都是怕藥物的成癮性,我自己是覺得,都不怕一輩子背負憂鬱症這個疾病了,怎麼會害怕藥物的成癮性呢?


每一次我擔心用藥越開越多或者越開越多種的時候,都很害怕自己會不會到時候沒藥可以吃,醫生都會要我別擔心,現在研究情緒用藥的藥廠這麼多,有很多藥可以選擇。(這聽起來好像不是好事)




至於諮商是不是就會好,其實我覺得也是要看每個人的狀況而定!就像蒼鷺在書中說的:「歸根結柢,這一切還是取決於你自己。」所以會不會好起來,應該說最大的部分還是要取決於患者。有時候我會覺得憂鬱症是不是一念成神一念成魔,有時候會突然想通,有時候又會深陷泥沼裡。


就像書中說的,蛤蟆意識到必須要解決的事情,只有靠自己才能解決,自己最好儘快學習長大。我們在治療的時候,也是必須誠實面對自己。


其實憂鬱症的成因很多,並不是因為某一個心態或者事件就能夠完全判定是憂鬱症的主因。


至於書裡的蛤蟆先生,其實我覺得倒不是說它沒有長大,而是它比較常處於兒童心理狀態。不是說比較幼稚或者沒有經過社會洗禮的人喔!單純就是一種狀態的描述,他是中立性質的,沒有什麼好與不好。


在書裏面說,兒童自我狀態呢!就是由我們童年的痕跡所構成,包含我們小時候經驗過的所有情感。


小baby出生的時候只有幾種非常基本的情緒,譬如哭、生氣啊等等,幼年時,這些基本情緒逐漸發展成更細膩、更複雜的行為模式,這些行為模式就會逐漸成為自我的核心,成為自身的一份子,來定義了我們這一生的行為。


當未來我們碰到不一樣的情況的時候,就會刺激我們的基本行為模式,讓我們去做出反應。


特別注意的就是人們會進入兒童狀態,這與年齡無關,而是和感受相關,當他發現這一個情境和小時候某些情境很像的時候,它就很容易進入兒童狀態。


自然型兒童的天生基本情緒有快樂、熱情、憤怒、悲傷、恐懼,妳去看看那些還沒有遭受社會荼毒的那些小朋友們,它們的反應就很天真自然,那就是自然的兒童基本情緒。


幼兒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影響,會影響了人的一生,其中最重要的是嬰兒的父母也就是主要照顧者,因為BABY最長時間就是和主要照顧者待再一起,他也必須依賴他們而活,所以嬰兒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主要都在引發主要照顧者的反應,因為這關乎到嬰兒的生死和生活模式,所以有很多書籍都在討論關於父母與嬰幼兒之間的互動,如何影響人的一生。


🎯子女需要學會的是,如何因應與避免受到不好的影響。


每一個嬰兒都必須學習調整他的基本行為,來因應自己所處的環境,這種調適,就成為日後成長與發展其他行為的基礎模式。


當然也不是說不能改變,主要還是自己要先有察覺。書中說:「成長的本質就是逐漸減少依賴,最終切斷依賴關係」,這樣才能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順從行為很可能會導致一個人學會把依賴當成生活方式,就會變成所謂的媽寶。




其實每一個人都會擁有他的兒童狀態和父母狀態,狀態不是一種身分,他是一種狀況,處在父母狀態時我們會批評或教育別人,有時候你內心會有一個聲音告訴妳,不應該如何,不應該怎樣,或者妳如果怎樣就會如何,這就是妳的父母狀態。你的父母狀態很可能是對待自己或者對待外人。


成人自我狀態就是指我們能以理性、不情緒化的方式來處理當下發生的真實狀況。我們能計畫、考慮、決定與行動,我們能表現合理且理性的行為。處於這個狀態時,不會被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或是被童年的感覺所淹沒。他是一種很理智的型態。


在諮商的最後,蛤蟆將蒼鷺當作是父親的替身一樣發脾氣,他終於可以從一開始諮商的依賴狀態變成對抗依賴,終於可以對一直順從恐懼的父親有所反抗了,很多憂鬱症患者要能夠對從小腦海中權威形象的父母發怒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這代表蛤蟆先生最終走入了獨立的狀態,成為一個成人自我的穩定狀態。


談到關於憂鬱症的狀態,我覺得書中在第二章的第一段描述得很好。雖然他是在描寫情景,但是我覺得拿來形容憂鬱症的狀態也十分符合。


蛤蟆感覺過得特別慢(憂鬱症患者會覺得時間感變慢),整個人無精打采(顯得沒有活力),總是很早就醒來(失眠或者早醒),滿腦子悲傷、病態的想法(負面想法、負面的價值觀),通常一天下來會慢慢變得比較好(通常早上起床的時候會感覺比較糟,甚至無法起床,然後漸漸會比較好一點),但是到了晚上又會開始變得相當焦慮(但是到了夜晚會更加嚴重)。


他強迫自己每天都要去散步,但既使沐浴在冬日的陽光裡,(在季節交替、冬天、陰雨天會特別容易發作),他所看到的一切似乎都像黑白的老舊照片(對任何東西都提不起勁來,好像所有東西都失去了色彩)。


其實憂鬱症會強調是長時間的一個憂鬱狀態,最起碼必須要維持兩周以上,網路上都有憂鬱症量表,大家覺得有需要可以去自我檢測看看。如果真的覺得自己有憂鬱狀況,而且也持續一段時間,也可以先到一般縣市的衛生所,有免費的心理諮商,可以先聊解一下狀況,再視情況看看是否需要到醫院就診。


我覺得,憂鬱症不是絕症,他是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也許我們學會與它和平共處之後,會發現不一樣的自己。


夏久生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matrix_reading/

Whats Book的說書節目在YT和PODCAST上架囉!

https://www.youtube.com/@WhatsBook-

https://podcastsconnect.apple.com/my-podcasts



歡迎大家訂閱收聽,也歡迎大家給予回應和分享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