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2|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閱讀筆記|《以我之名》,我們如何面對「老」?

raw-image


「老」這件事,是許多人想都不願意想的未來,而我們的社會沒有最老,只有更老,從政府到民間,大家都沒有確切認知,更沒有萬全準備。


張曼娟老師的《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從照顧者的角度出發,

剖析自己與『老』之間的關係,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想成為怎麼樣的大人?


一直以來都知道張曼娟老師是非常有名的作家,但直到這個月才在緣分下和這本書相遇,閱讀了幾個章節之後,我重新搜索了一次張曼娟老師的生平,天呀,是文學系的博士,一生奉獻在文學的領域裡,每一個文字所呈現出來的氛圍內斂且富有深意,甚至連標點符號都非常講究,字裡行間的從容和智慧,深深令我著迷

張曼娟老師的《以我之名》,從照顧者的角度出發,剖析自己與『老』之間的關係,第一章先誠實面對自己是怎麼樣的人,第二章開始從照顧者的方式看待「老」這件事,不斷釐清屬於自己的答案,第三章後,面對老、接受老,並理解老。

這篇讀書心得,會分享一些書中印象深刻的文字,希望有機會大家也能去圖書館借閱這本書。


壹、成為自己的旅程

誠實,對自己與他人誠實,使我更無所畏懼。

成為自己,這是人這一生要反覆練習的課題。在每個人生階段,我們都會每個關係之中承擔某些角色所賦予得責任和義務,女兒、妻子、媳婦、母親等等,而在傳統框架之中,每個角色背後都有個世俗眼光中的完美樣本,妳的心,要成全多少別人的眼光,要保留多少的自己,都需要勇敢地對自己誠實。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仙女藏起她的羽衣》這則短篇,身為大學教授的女性,卻在相親前不斷地被長輩提醒要隱藏起自己,假裝成小學老師即可,書中這句「如果我是一個男性,相親的時候,需要偽裝成小學老師嗎?經歷了一定程度的努力與奮鬥,才能成為大學教師,為什麼反而要掩飾隱藏?」簡單兩個問句,卻道盡了無數的心碎和無奈,儘管現在思維已逐漸開放,但女性在社會中仍會遇到諸如此類的傳統期待,如果是現在的妳,會如何應對呢?


  • 誠實,對自己與他人誠實,使我更無所畏懼。
  • 她們覺得自己已經完整,不需要因為婚姻或丈夫,而添加新的姓氏。
  • 如果我是一個男性,相親的時候,需要偽裝成小學老師嗎?經歷了一定程度的努力與奮鬥,才能成為大學教師,為什麼反而要掩飾隱藏?
  • 大人總想保護孩子,卻沒發現孩子常常努力保護著大人,用他們笨拙而純真的方式。大人的世界很遼闊,孩子的世界只有父母與親人,對他們來說,那就是全部,所以,他們必須拚盡全力去保護。
  • 我常常對「昇華說」感到困惑,因為我以為親情是我們最初習得的情感,愛情才是進化版;從愛情變為親情,明明是一種退化,怎麼會是昇華?
  • 婚姻從來不能保障愛情,一直都是愛情保障了婚姻。
  • 在追求速度的同時,也失去了深度。浮在表面的話語,一掠而逝的印象,像顆隕石,墜落時與其他隕石碰撞,擊出火花,咻一下的擦肩而過,接著是宇宙間暗黑的寂寞。還在寫信時,則像是星系的連結,發出幽幽的光,彼此恆常的照耀。
  • 保全了青春,才能成為一個比較好的大人。


貳、照顧者的初衷

我們的社會沒有最老,只有更老,從政府到民間,大家都沒有確切認知,更沒有萬全準備。

第二章節,用一則則日常呈現老年照護的實況,照顧者的內心曲折、掙扎與困境;被照顧者的心理狀態、過去和現在,以及其他家人的態度等等,每一幕、每一句話,都是我們可能沒有想像過的現實,卻從未對此做足準備。

在閱讀這段時,我無數次想起我的外公,外公年輕時是小單位的管理階級,在退休之後仍會和老友一同聚會,身穿西裝的外公總是帶著自信的微笑,英姿煥發的模樣是我對外公最鮮明的記憶,後來外公慢慢老去,因疾病而生活不能自理,讓曾經自信的外公變得鬱鬱寡歡,也許是不想讓外公放棄痊癒的希望,每當外公說出「我好老了,應該不會好了」或是想交代後事時,都會被外婆或其他親屬以不吉利而打斷。記得某天團圓的日子,外公把我們幾個孫子叫到床榻前,開頭第一句便是「不知道還能不能看到你們了……」,然後就迅速被長輩打斷說「不要講這種話,下次我們再帶孩子來給你看。」沒想到,那一次真的是最後一次,因此我們再也沒辦法知道外公下一句想說些什麼,我們都太愛他了,所以變得如此脆弱。

但如果那一天,我們都有勇氣好好面對老去、面對死亡,是不是能少一點遺憾。


  • 我們的社會沒有最老,只有更老,從政府到民間,大家都沒有確切認知,更沒有萬全準備
  • 父親並不知道,出於虛榮而做的炫耀,對真正的照顧者女兒來說,是多麼的嘲諷和不平。備照顧者很難體會照顧者的心情,更別說是需求了,因為被照顧者多半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們無法顧慮別人。
  • 當她童年時,不知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靈魂停止了生長,而在臨老時退去成人外殼,成為一個需索無度的任性小孩,用愧疚感囚禁了女兒。
  • 很多時候,照顧者的等級是低下的,不管曾經是弱勢或強勢的那一個。
  • 照顧者對被照顧者的態度是變化萬千的。照顧者要發自內心的真誠,又要唱作俱佳的表演,還要整理自己錯亂的情緒,這一切都是日常。
  • 「男性長輩的聽力通常比較不好,是因為他們沒有自己努力去聽,而要求大家配合他。女性長輩願意配合大家,努力去聽,聽力退化比較慢喔。」期望別人配合自己,便是退化的開始。
  • 「他需要的就是尊嚴和溫柔,如此而已。」照顧從來不容易,多一點同理心,就會讓照顧這件事變得順利一點。


參、輕安自在做大人

中年人的雋永,就是對世界有自己的看法;耐人尋味的言行;不追隨流行,而能顯示出獨特品味;讓年輕人由衷地說:「我希望老了能像你一樣。」

最後一個章節,張曼娟老師用自身的經歷和身邊的故事,敘述「大人」的模樣,引領讀者思考,想成為什麼樣的大人,我最喜歡的一段是關於「羨慕忌妒恨」的對話,在年輕時,我們可能會用這三種情緒在面對不理解,隨著年紀漸長,開始理解每種得到都伴隨著犧牲,也就不再輕易忌妒他人,慢慢地連羨慕的心情都會慢慢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從容和智慧,看著這些文字,也讓我對年紀增長有了更多期待。

  • 睿智、慈悲、雋永,「大人」的存在,就應該閃閃發亮。中年人的雋永,就是對世界有自己的看法;耐人尋味的言行;不追隨流行,而能顯示出獨特品味;讓年輕人由衷地說:「我希望老了能像你一樣。」
  • 當我們可以欣賞他人的成就與收穫,覺得世界因此更加豐富,不必覺得不安或嫉妒,甚至說出自貶身價的苛刻言語,那才真的是氣派的大人。
  • 大多數的煩惱,都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的事和別人的事糾結在一起,自己的事處理不好,卻想干預別人的事。
  • 其實,別人的美滿和樂裡,也有無數的裂痕與創傷,只是不為人知而已。
  • 彷彿別人的都比自己的好,別人才是天堂。太多時候,人們基於羨慕與嫉妒的情緒中,感到不平,日夜難安,如同承受著刑罰。別人不一定在天堂,自己卻先走進了地獄。
  • 得與失根本就是一體兩面,它們從來不是獨立的個體。
  • 很多時候,感覺都只有一半;快樂一半憂傷一半,喜歡一半討厭一半,不多也不少,正好一半。因為只有一半,或許才是最好。
  • 「老」這件事,是許多人想都不願意想的未來。
  • 開始學習去接住他人,才是成為一個大人的必經歷程。接住父母比接住兒女更加不易,因為,孩子受傷是我們造成的,我們受傷卻是父母造成的。


結語

剛步入3開頭的人生,比起坦然和接受,在大多數的日常裡,身邊的人仍會更期待我們要更努力去爭取、去拚搏一個未來,被推著前進的人生,就像朝著一團迷霧奔去一般,總會在脆弱時感到特別迷惘和不安,想成為什麼樣的大人,和怎麼做才會成為理想的大人?這幾個問題我也沒有清晰的解答,但透過這本書,得以一窺中年和老年可能面對的各種真實情景,有時震撼、有時感動,又得到了許多發人省思的智慧,將目光放遠,開始正視未來會遇到的人生課題,是我從《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得到的最大收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