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第二)。
由,仲由,字子路。魯國人,孔子早年弟子,名列孔門十哲和七十二賢。
子路年齡與孔子差得不多,只比孔子小九歲。據史記記載,『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還曾向孔子動拳頭。但被孔子以禮折服,才拜孔子為師。孔子大約30歲左右開始講學,那麼子路拜孔子為師時至少21歲了。年紀越大,可塑性就越小。性格很難改變,學習能力可能也不如其他又年輕又聰慧的弟子。
說來說去,子路愛出頭。有什麼事情,總是自告奮勇。孔子周遊列國的旅途中,都有賴子路當開路先鋒;學習中有什麼問題,他肯定也憋不住要提出來;或者孔子提問時,他不求甚解,不假思索地就搶先問答。但又沒有理解透,結果沒答對。不像顏回那樣沉得住氣,給孔子面子。
所以,孔子訓斥他,『子路呀,我不是告訴過你什麼叫知道嗎?知道是知道,不知道為不知道,要分得清楚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這才是知道』。
蘇格拉底曾說,『我擁有的知識越多,我越覺得無知』。與孔子這句話有些類似。就是知道自己的無知才算是真正的知道。
通常,孔子的話是學生問,他作答。但這段話,卻是孔子劈頭蓋臉朝子路一通訓斥。肯定是惹得孔子很不高興。
《論語》中還有兩處,孔子直呼子路的名字,同是教訓的口吻。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衛靈公第十五)。
這句訓導與『知之為知之』契合。可能子路自以為知德,但孔子認為他其實並沒有真正瞭解,所以這麼訓斥他。『仲由呀!這世上知道仁德的人少得可憐!你其實也不知道,不要裝著知道,還是老老實實繼續跟我學習吧!』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陽貨第十七)。
仁、知、信、直、勇和剛,看來這六者都是子路所好,但孔子卻認為子路不怎麼好學。所以孔子諄諄教導他不好好學習的話,他追求修煉的品德品質也不會有好效果。『愛好仁德而不愛學習,弊病是容易受人矇騙;愛好耍聰明而不愛學習,弊病是沒有根本;聽信他人而不愛學習,弊病是害了自己;性子直率卻不愛學習,弊病是說話輕率;喜歡爭強好勝卻不愛學習,容易目無尊長;為人倔強卻不愛學習,弊病是狂妄自大』。
但子路有個優點,勇於踐行,知行合一。知道了,就立馬去做。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公冶長第五)。
子路從孔子那裡聞知一個做人的道理後,還未能做到,唯恐再聞知新的道理。
子路有聞,不言而喻,是從孔子那裡聞知做人的道理。或者直接聽孔子講,或聽同學轉述。
這說明子路對自己要求很高,聞知一個道理後,就急於去做。如果自己做不到,就會產生內心衝突和焦慮。因而惟恐再聞知一個道理,怕自己也做不到,徒增煩惱。
這是正話反說,『唯恐有聞』似乎批評子路不愛求問,但實際是在讚揚子路非常重視行動,自己認為對的,就一定要去踐行,並到達要求。
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並不意味著要慎於表達。如果什麼事情都要考慮周全萬無一失無懈可擊才說出自己和意見,也不見得可取。通過集體討論,抛磚引玉和相互啟發,集思廣益將更有利於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
2018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