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假說與實用假說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生成研究問題,並且對於先行研究進行過一系列的文獻探討之後,研究者可以提出研究假說。會有假說,主要是研究者在提出研究問題的時候,可能心有定見,問題才能成立。上野千鶴子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提出假說。

例如研究者觀察到學生在高中時期經過激烈的考試競爭後上大學,但在上大學後卻發現學生的學習並不積極的現象。如果研究者認為「這應該是因為過度的考試競爭下導致的彈性疲乏」,這個問題就是心理問題;如果研究者認為「應該是因為沒有導師也沒有固定班級的大學造成學生孤立」,那這就是組織問題;如果是素養教育品質低落或是大量生產式的授課弊端,那就屬於教育領域的問題。另外,如果是因為進入全民上大學時代,學生無法跟上課程腳步的話,那就屬於學力問題。原因可能是以上其中一個或者是多個綜合,每種因素有不同方法,也需要不同的先行研究和資訊。

接下來上野教授介紹了理論假說與實用假說:如果研究者將理論假說設定為「是因為過度的考試競爭導致的彈性疲乏,造成上大學後難以適應」,那麼實用假說(working hypothesis)就是將原本的理論假說代換為能夠「驗證」的實證性命題。原本的理論假說能夠還原成「過度激烈的考試競爭」屬於制度性問題,但觀察實際狀況發現,並不是所有學生都出現不適應的狀況,所以區分並比較身處「過度激烈的考試競爭」壓力下的學生和沒有壓力的學生,這種方法應該有效。此時,實用假說就會變成「重考生和推薦入學生相較之下,重考生更難以適應上大學後的生活」。因為研究者推斷,重考生比較會有壓力過大的狀況。如此一來,就能設定具體的對象並進行驗證。

假如研究者認為導致學生上大學後表現不佳,是「入學後的孤立所形成適應上的障礙」這種屬於組織方面的問題,那研究者只要證明「有無班級與導師制度會影響適應程度」這個假說即可。班級和導師制度不見得每間大學都有,所以可以比較有和沒有的大學,或者比較同一間大學在導入導師制度前後的變化。

上野教授指出:不同的假說會需要選擇不同的對象、採用不同方法來驗證。不過,無論是哪種假說,都會伴隨「彈性疲乏」是指什麼狀態、如何測定、「適應」指的是什麼?如何測定「適應的程度」等問題,研究者也必須準備回答這些問題的答案。這部分就屬於概念性定義與操作型定義的區別,「彈性疲乏」是一個概念型定義,而要衡量「彈性疲乏」可能可以透過衡量學生的上課出席率、參與程度等數據,後者這些可以客觀量化衡量的數據成為操作型定義。

上面所舉的例子稱之為假說驗證型的研究:事先準備研究問題的預想答案,再提出實證性的證據來證明正確或錯誤:假說正確的話就叫做驗證,錯誤的話就叫做反證。有時候會有部分假說正確,但部分錯誤的情形。也有可能發現超越假說的現象或原因。

但有時候研究者無法建立假說,上野教授建議可以從好奇心出發,譬如對不了解的對象產生「這到底是什麼?」、「發生什麼事?」的好奇心。這種情况下,假說並非出現在研究前,而是透過研究的過程,在研究後才會出現。這種研究研究方式即為「探索性研究(exploratory research)」。探索性研究在發掘事實後所提出的假說,成為命題(proposition)。

我第一次看到理論假說與實用假說這樣的說法,可能是因為過去我所接受的都是歐美學者寫的教科書,但看完上野教授對於理論假說與實用假說的描述與例子,我認為更接近「概念性定義」與「操作性定義」,也就是說,需要將所衡量的變因,從模糊、概念式的說法,轉換成可以具體、客觀衡量的方式。不過上野教授透過大學生彈性疲乏的這一個例子,我覺得可以讓我們更清楚簡單的理解設定假說的過程。

圖片來源:https://www.yourdictionary.com/articles/hypothesis-theory-difference

圖片來源:https://www.yourdictionary.com/articles/hypothesis-theory-difference




avatar-img
18會員
39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oger學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閱讀研究文獻時,保持批判性很重要。本文介紹瞭如何從批判的角度閱讀文獻,觀察研究問題和既有結果之間的距離,並提供了上野講座使用的學生文獻報告格式。
研究問題是研究的出發點,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指的是能回答、在研究者的能力範圍內,而且可以透過實際證據驗證的問題。 上野千鶴子教授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說明:提出研究問題之後,要假設這一個研究問題過去一定也有人提過類似或相關的問題。常常有人認自己提出的是屬於原創性」問題,之前沒有任何人提過,上野教
進行學術研究的第一步是要提出研究問題,這也是一開始從事學術研究者所面臨的困難,如何提出好的研究問題?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上野千鶴子,本身是社會學者,主持東京「上野講座」近二十年,上野講座其實是一個教導研究方法的工作坊,他並將其授課內容集結出版《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 在談到如何提出研究問題的章節
我們都有機會參與一些「無聊」的會議,在會議的過程中,你可能無聊的在筆記本上塗鴉,被動的等待被點名,然後發表一些言不由衷的意見。此時,《練習改變》一書的作者Marshall Goldsmith建議我們,可以在參加前假裝會議後我們需要對以下四個問題評分: 我是否盡最大努力追求快樂了? 我是否盡最大努
習慣與行為的改變很難做到百分之百,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意外。但Marshall Goldsmith表示,很多人在好不容易養成新的習慣之後,卻因為偶然的意外,例如已經養成準時習慣後,卻因為一兩次的遲到,又認為偶而遲到不影響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讓我們產生「差不多」的感覺。有了差不多的感覺之後,我們可能停
《練習改變》的作者Marshall Goldsmith提出對於改變進行妥善的計劃,可以讓「自我損耗」有效的降低。但問題是,計劃可以控制生活中可預測的部分:我們知道下一步該去什麼地方、遇見哪些人,做哪些事情,所以我們能做好準備。有了計劃,當面對事情發生時,我們清楚的知道自己該怎麽做。 但是在計劃之外
閱讀研究文獻時,保持批判性很重要。本文介紹瞭如何從批判的角度閱讀文獻,觀察研究問題和既有結果之間的距離,並提供了上野講座使用的學生文獻報告格式。
研究問題是研究的出發點,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指的是能回答、在研究者的能力範圍內,而且可以透過實際證據驗證的問題。 上野千鶴子教授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說明:提出研究問題之後,要假設這一個研究問題過去一定也有人提過類似或相關的問題。常常有人認自己提出的是屬於原創性」問題,之前沒有任何人提過,上野教
進行學術研究的第一步是要提出研究問題,這也是一開始從事學術研究者所面臨的困難,如何提出好的研究問題?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上野千鶴子,本身是社會學者,主持東京「上野講座」近二十年,上野講座其實是一個教導研究方法的工作坊,他並將其授課內容集結出版《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 在談到如何提出研究問題的章節
我們都有機會參與一些「無聊」的會議,在會議的過程中,你可能無聊的在筆記本上塗鴉,被動的等待被點名,然後發表一些言不由衷的意見。此時,《練習改變》一書的作者Marshall Goldsmith建議我們,可以在參加前假裝會議後我們需要對以下四個問題評分: 我是否盡最大努力追求快樂了? 我是否盡最大努
習慣與行為的改變很難做到百分之百,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意外。但Marshall Goldsmith表示,很多人在好不容易養成新的習慣之後,卻因為偶然的意外,例如已經養成準時習慣後,卻因為一兩次的遲到,又認為偶而遲到不影響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讓我們產生「差不多」的感覺。有了差不多的感覺之後,我們可能停
《練習改變》的作者Marshall Goldsmith提出對於改變進行妥善的計劃,可以讓「自我損耗」有效的降低。但問題是,計劃可以控制生活中可預測的部分:我們知道下一步該去什麼地方、遇見哪些人,做哪些事情,所以我們能做好準備。有了計劃,當面對事情發生時,我們清楚的知道自己該怎麽做。 但是在計劃之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1. 認為正式學習就是全部: - 許多學生以為只要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和練習就足夠。然而,正式學習只是入門,真正的挑戰在於能否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在壓力下,運用所學並交出成果。缺乏實戰經驗的學生常常在面臨現實問題時感到無所適從,無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Thumbnail
在職碩士班的學生選擇與工作相關的研究題目具有優勢,然而從職場經驗中挖掘研究問題也面臨挑戰。本文提供了六種方法幫助學生確定研究問題,並提供了確定研究品質的特徵。
Thumbnail
寒假期間構思 下學期 八年級獨立研究 課程, 內心就有萌芽讓學生以研討會的概念舉辦自己的專題成果展~
大學生寫研究論文, 一個常見的毛病, 是不知道什麼是「清楚的段落」。 原則上,在研究論文裡面, 每一個段落要說的話, 都需要有根據有來源。 沒有根據來源的段落, 講的內容經不起推敲, 就更不可能是清楚的段落。 為了讓自己說的話清楚, 管理根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準備日本考研究所重要的一環即是撰寫研究計畫書。這篇文章提供了撰寫研究計畫書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建議,幫助準備考研究所的學生了解該如何撰寫研究計畫書。歡迎有煩惱的留日學子詢問相關問題哦!
Thumbnail
有人非常有創意,在封面上寫了這一句:『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Thumbnail
終於終於,我的論文口試結束了,也獲得口試委員肯定可以順利過關, 真是可喜可賀,感謝上帝。 因為有受到老師好評,我想多少可以回饋一點意見作為參考,但我這邊說的倒也不是什麼寫論文的科學方法,畢竟寫論文比我強的人多的是,根本輪不到我班門弄斧。 是這樣的,要參加口試之前有規定要聽過別人的口試,而且在我前
1. 認為正式學習就是全部: - 許多學生以為只要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和練習就足夠。然而,正式學習只是入門,真正的挑戰在於能否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在壓力下,運用所學並交出成果。缺乏實戰經驗的學生常常在面臨現實問題時感到無所適從,無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Thumbnail
在職碩士班的學生選擇與工作相關的研究題目具有優勢,然而從職場經驗中挖掘研究問題也面臨挑戰。本文提供了六種方法幫助學生確定研究問題,並提供了確定研究品質的特徵。
Thumbnail
寒假期間構思 下學期 八年級獨立研究 課程, 內心就有萌芽讓學生以研討會的概念舉辦自己的專題成果展~
大學生寫研究論文, 一個常見的毛病, 是不知道什麼是「清楚的段落」。 原則上,在研究論文裡面, 每一個段落要說的話, 都需要有根據有來源。 沒有根據來源的段落, 講的內容經不起推敲, 就更不可能是清楚的段落。 為了讓自己說的話清楚, 管理根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準備日本考研究所重要的一環即是撰寫研究計畫書。這篇文章提供了撰寫研究計畫書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建議,幫助準備考研究所的學生了解該如何撰寫研究計畫書。歡迎有煩惱的留日學子詢問相關問題哦!
Thumbnail
有人非常有創意,在封面上寫了這一句:『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Thumbnail
終於終於,我的論文口試結束了,也獲得口試委員肯定可以順利過關, 真是可喜可賀,感謝上帝。 因為有受到老師好評,我想多少可以回饋一點意見作為參考,但我這邊說的倒也不是什麼寫論文的科學方法,畢竟寫論文比我強的人多的是,根本輪不到我班門弄斧。 是這樣的,要參加口試之前有規定要聽過別人的口試,而且在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