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2|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蜀書十二探秘-《釋譏》(二)】


上一回是譏,這回要開始釋了,簡稱開釋。


大舜如果碰到當面順從他的臣子,會引以為戒。孔子如果碰到討好他的人,會生氣氣。如果你們願意聽聽我真正的想法,就讓我來說一下吧。

天地洪荒之始,人們的智慧剛開。

三皇五帝承繼了上天的旨意(原文寫符籙,很有趣),夏朝跟商朝也按照著過去的經典行事。

然而,周朝開始衰敗,只因為他們對大道的理解,已有所缺失。

是以霸者(春秋五霸)出來匡扶天子。但終究由暴秦奪得了天下,此後縱橫雲起,狙詐如星。各種奇詭的、聰明的,紛紛乘勢而生。

有的以假亂真,有的憑邪道掌握榮耀。有的以詭道來引誘帝王,有的出賣奇技而自高自大。背正崇邪,棄直從曲,忠義也失去了常理。

於是商鞅之法、李斯之治應運而生,明明是有虧義理而多詭道,卻也為世人所接受。

呂不韋位極人臣卻遭抄家滅門,韓非滿腹智謀卻只換來極刑。

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利益跟榮寵,遮蔽了世人的眼睛。


郤正第一段的立論重點在這:人類的倒行逆施,是造成天道失調的主因。

成象包括但不限於氣候異常、外戚干政、皇帝夭折等等東漢末常見情況。


就算有人力行正道,也是早上才看起來像有點成績,傍晚就失敗了。

(不知道為什麼這邊感覺有點在指稱先主跟丞相。)

所以說賢人君子深謀遠慮之下,看起來就像是畏縮害怕糾紛,其實是超然於物外。寧可甩著尾巴在泥巴中打滾,讓塵世的汙濁詆毀都覆蓋在自己身上。你怎麼會認為他是不把皇帝跟百姓放在眼中,不注重世上重要的事情呢?

《易》記載了賢人君子應該有的行為,《詩》則是恭謹執行者的讚嘆。

你聽著嚮往著,自然而然就會走上大道。


裁判暫停時間。

郤正雖然是「文士」,但到這裡都可以發現,他在說的核心思想是「道」。

這跟管輅的道十分相像,都是「在《易》之前」的,自然而然的天道。同時也是蜀中學派的精髓所在。

一個是說,郤正在蜀漢(地名啦)成長學習,讀的書接觸的學說,耳濡目染就是這套。

另一個是說,他也可能是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畢竟目前推測譏諷郤正的人,就是蜀獨學者。

但郤正真的支持蜀獨嗎?當然不了,不然他直接跟大家表明心意就好。所以他先以「道」開題,接著就是「大漢好棒棒」的荊州左氏春秋思想要來了。


「自我大漢,應天順民,政治之隆,皓若陽春,俯憲坤典,仰式乾文。」

歌功頌德的話就不用太翻,不過「俯憲坤典,仰式乾文」裡面的「乾坤文典以為憲式」就有點意思。

欸?現在老師會這樣教嗎?

排比的同義詞句其實是可以重組的。

大白話就是「以天地大道為準則規範」。

事實上,郤正每吹捧一段,必然有這個跟「道」的連結性出來說嘴。

我們稍微跳一跳,來到這段的轉折點。

「朱陽否於素秋,玄陰抑於孟春,羲和逝而望舒係,運氣匿而耀靈陳。」

這邊就不是稍加點綴,而是擺出陰陽學的譜來。

接下來要說的,就是漢朝的衰敗--與英雄的崛起。

郤正的重點不在這,是後面:「今天綱已綴,德樹西鄰。」這就是「季漢立於蜀漢」。

前面是劉備政權後面是地名,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意思。

而且偷偷強調:大西南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入滑了入滑了。

也再次讓我們確認,這文是要寫給蜀獨份子看的。可又不能把劉備政權往死裡打。注意了,郤正可是稱「我大漢」的。

所以說季漢政權「丕顯祖之宏規」,來這裡宣揚傳統中華文化。

縻好爵於士人」給你們這些土人官爵。

興五教以訓俗,豐九德以濟民」,把你們當人看。

心情不好就超譯給你看,郤正的角度其實是「沒落的漢朝試圖討好蜀人」。雖然並沒有得到完全的共識,但大家相處也算融洽。

共識這邊有點趣味,「跱者未一,偽者未分」,說的不只是蜀地的政治立場,同時也是關於「大漢」繼承人的立場。

到這邊,郤正將要開始大量使用譬喻的方式,其實前面就開始出現了。

從超級名人到比較不那麼知名的,以至於有些裴松之根本懶得解釋。

如果一篇文章,在歌功頌德的幹話中都可以藏三分深意。那這些譬喻,就更可能擁有著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東西。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