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傳真 - 創投該有創業經驗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前兩天,矽谷新創加速器之父、YC 創辦人 Paul Graham 一則推文在台灣的新創圈引起熱議。推文寫道:

我告訴那些想進入創投的人去創辦一家新創公司。如果你從這個方向進入,你會得到創投家更多的尊重。如果你做得夠好,你根本就不必成為創投。

這其實也是我這幾年給想進入創投業的年輕人的建議。但創投真的都需要創業經歷嗎?

博士畢業至今,我三進三出創投業,從一畢業沒有工作經驗就在創投打工、到經歷三家新創的早期員工、部門主管跟高階主管之後參與加速器與創投的創立,之後自己創過業跟當過天使投資人再來到矽谷。過去兩年,帶領天使俱樂部在美國投資新創與基金、總額超過一千萬美元,應該算有相關經歷與不同角度來談這個問題。

首先,這個問題要回到創投的本質是甚麼。如果你讀過矽谷創投啟示錄、創業投資聖經等書,應該可以比較理解,創投是一種專業服務業,透過募集資金、投資新創跟管理投資組合、出售股權來產生獲利,除了替基金投資人產生報酬,也獲得分紅。

關鍵問題來了,那麼同樣是投資新創,在不同階段、不同規模、不同產業,是否有不一樣的專業或經歷需求?

顯而易見,創業在不同時期、不同產業甚至不同地區,遭遇到的問題都不一樣。

雖然相當程度具有相似性,尤其從零到一的階段,你會遇到如何定義市場與客戶、如何兼顧募資與業務的精力投入與時間分配、如何修正產品或服務到達最小可適用的門檻,還有許多柴米油鹽的會計、稅務、法務跟股權結構、募資簡報設計、預算編列與執行等問題。

直到你進入了營收規模化階段,團隊從十人暴增到三十人、上百人,這時候你需要的不僅是領導力與執行力,還包括部門分工與團隊管理,還有聘用高階主管跟顧問團隊,組建能協助公司與執行團隊成長的董事會、面對資本市場與被收購機會等挑戰。

由此可見,一方面新創公司在創辦初期到成長期、成熟期,需要的專業技能與內外部資源有其階段性與差異性,二方面外部投資人如果身兼資金與資源來源、甚至帶著經驗與技能,那豈不是最佳組合?

但天下沒有這麼容易的事情,創業除了天時地利人和,通常也就是九分努力加上一分幸運的成果。反過來說,身為創投經理人,你能為你的投資組合、獲投公司貢獻多少,或者我們用更專業的字眼,去風險能力有多高?

回到我自己的經驗。在沒有工作經驗、只有專業知識的第一階段,剛從博士畢業的我進了創投公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認識到自己對商業與創業的知識經驗完全不足。雖然到商學院開始補足財務、會計、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等領域的技能,但沒有在企業管理過產品、行銷與團隊的我,面對有產業經驗甚至創業經歷的創業者,即便代表公司參與董事會,深深覺得我是在學習而非貢獻。

尤其生醫領域或硬體產業非常吃產業經驗,無論研發、生產、品管或臨床、法規、出售公司,無一不是經驗活,對於職場菜鳥來說,跟創業者談所謂的策略或協助,根本是紙上談兵。

也因此我在累積了獨立創投、金控創投跟企業創投的經歷後,進了三家新創公司,帶過產品、研發、行銷,也陪著老闆募資,開創過中小企業裡的新創部門,還有跟研究機構合作技術商品化。同時間我也擔任了一家新創公司的顧問,協助募資跟行銷。這四家公司的經歷讓我學習到股權架構跟團隊組成的重要,還有出資者與經營者的平衡等議題。

等到我追隨 Jamie 的文章跟行動、參與創立 AppWorks 加速器,陪伴了許多新創成長與失敗,我才再次發現自己對於消費性產業、網路產業的不熟悉跟缺乏規模化階段的經驗,加上我沒有真正當過創辦人兼執行長的角色,對於創業者在高速成長期的協助非常有限,我跟另外三個合夥人都同意,我應該自己創業、累積創辦人與執行長的經驗。

也要感謝在那七年中,認識到非常多的創業者與企業投資人,以及在最後兩年我組建了健康產業、硬體跟物聯網相關的社群,讓我有機會踏入運動產業跟回到醫療器材領域。

離開 AppWorks 後,我有了一次失敗的創業經歷,因為輕忽了法規風險、還有人力與經驗上的不足,雖然帳面上在營運期間沒有虧錢,但期初的投資無法回收、過早規模化的問題完全彰顯了一開始的財務評估與團隊組成不夠紮實。

之後我到了國家生技園區的育成中心,又來到矽谷。這六年來,我走遍歐美日的生技與新創產業生態系,也開始思考自己的創投與創業經驗,能帶給創業者或投資人甚麼樣的價值。

很幸運地,我因為過往的不同產業圈子、共同創造過成果的夥伴,而成立了天使俱樂部,並投資了認識很久的連續創業者,但這兩件事的背後,其實都是我的產業經驗與創業經歷產生的資源匯集效應。

也因為能帶給新創公司明確的價值與資源,我才能有機會投資具有高成長性的新創。但不可否認,每個投資人或顧問,也不會是全能或兼顧所有階段的。

即便我在公司成長初期協助了產品開發、生產製造或銷售通路、潛在客戶的連結,但長期來說,最關鍵的還是讓公司能找到更有經驗的高階經理人與後續投資人為上市或被併購鋪路

也因此,即便有創業的經驗,除非你經歷過好幾種階段跟產業,也有過從創立到上市或被併購的經歷,否則以創投所投資的階段跟產業的範圍,很少有創投合夥人或經理人可以說具有所有的經驗跟技能的

最後,僅有財務或產業經驗但沒有創業經歷的創投經理人,依然很有價值。尤其在新創公司到了成長期與成熟期,產品上市、已有營收甚至獲利,這階段的關鍵就是必須把財務、品管、公司治理與內稽內控做好,這些經驗也是許多創業過甚至高速把公司出售而出場的創業者所沒有的。

不同功能、不同經歷的創投與顧問團隊,其實都是創業者的導師與資源。我認為創業最好有產業工作經驗、創投最好要有創業經歷,但也不表示沒有例外的成功可能。

以台灣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創投案例【台積電】來說,無論是開發基金或工研院創新,投資前誰也沒有半導體的創業經歷,但組建了台塑、飛利浦跟摩托羅拉等股東陣容,加上本身就有長期產業經驗但也沒有創業過、可以說是最關鍵要素的張忠謀,不也是同樣成功了嗎?

說到底,很少人能同時暨有非常成功的創業成就又能成為頂級創投。固然我們都很崇拜如 PayPal Mafia 龍頭 Peter Thiel 或 Andreessen Horowitz 兩位合夥人的故事,或者文章一開始的 PG 他自己被 Yahoo! 收購過又成立了最成功的加速器 YC,但天底下也多的是沒有創業過或創業沒有成功但投資成功的創投合夥人。

對了,另一個有趣的角度是矽谷的創投公司,本質就是一種創業。所以加入創投或成立創投,或像很多天使投資人轉為創投合夥人、家族二三代經營成功的創投,並不會被認為沒有創業精神或創業經歷(例如在台灣也很知名的 Tim Draper)。

在矽谷,創投也會被認為是一種創業型態,相對於台灣把創投當成資本中心但放在製造業主管機關底下來說,其實是很有意思的對比。

最後,我覺得每個人應該要找到自己的天命或適合的舞台。

即便是 Michael Jordan,別說棒球跟高爾夫球打的不如籃球,連成為總教練或球隊老闆,也遠不如他當球員時來的出色。反過來說,Phil Jackson 只打了十三年的球員生涯,雖然雖著球隊拿過兩次總冠軍,但有一年還是他在傷病期間根本沒出場。但轉道教練生涯之後,他的成就我想遠比任何一個球員或總教練來得讓人稱頌與驚嘆,能夠帶領史上最偉大的兩支球隊與兩個球員,這顯然也不是他球員時期能想到的事情。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IC-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8/22
謝謝回饋,讀者的鼓勵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
普普文創-avatar-img
2024/01/27
很棒的文章!讓我們對創投又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avatar-img
IC的沙龍
253會員
38內容數
如同電影界的好萊塢、金融業的華爾街,全球新創獨角獸與創投密度最高的地方,就在矽谷。對創業者來說,舊金山灣區完備的新創生態系宛如天堂,但昂貴的物價房價與殘酷的生存競爭也像地獄。到底在矽谷創業是甚麼滋味?在矽谷獲得投資的關鍵是甚麼?各種投資人又有甚麼不同?台灣新創該如何進軍矽谷、打入美國市場?就讓【創投矽谷】為你解惑。
IC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0
從黃金年代的汽車工廠,到矽谷的資料中心,美國夢的輪廓雖已轉變,但其背後那股驅動未來的渴望依舊存在。全球各國所面臨的不只是歷史的轉捩點,更是重新定義價值體系與國際關係的時代。 所謂的對等關稅政策,背後隱含的不只是貨幣金融危機,還有美國必須進行的再工業化。對台灣來說,雖然充滿挑戰,但也充滿機會。
Thumbnail
2025/04/10
從黃金年代的汽車工廠,到矽谷的資料中心,美國夢的輪廓雖已轉變,但其背後那股驅動未來的渴望依舊存在。全球各國所面臨的不只是歷史的轉捩點,更是重新定義價值體系與國際關係的時代。 所謂的對等關稅政策,背後隱含的不只是貨幣金融危機,還有美國必須進行的再工業化。對台灣來說,雖然充滿挑戰,但也充滿機會。
Thumbnail
2025/03/04
台積電在美國設廠、遇到的管理與人才挑戰問題,其本質與張忠謀當年在德州儀器觀察到的美日工廠差異如出一轍。台積電與美國政府,或許應該一同探索預備軍官、退伍軍人與軍校畢業生的技術培訓模式,結合現有的職業教育體系,培養具備紀律性、數理能力與執行力的半導體產業人才。
Thumbnail
2025/03/04
台積電在美國設廠、遇到的管理與人才挑戰問題,其本質與張忠謀當年在德州儀器觀察到的美日工廠差異如出一轍。台積電與美國政府,或許應該一同探索預備軍官、退伍軍人與軍校畢業生的技術培訓模式,結合現有的職業教育體系,培養具備紀律性、數理能力與執行力的半導體產業人才。
Thumbnail
2025/02/13
雖著張忠謀傳的出版,以及 Acquired Podcast 抵台專訪,台積電的前世今生可說完整披露。張創辦人一向自謙為專業經理人,但創立時無持股而且當時擔任工研院院長,對於張忠謀在當時的最佳角色描述,我發現其實是【受聘創業者】,而以他擔任執行長的成果、目前台積電的成就,絕對是史上最成功的一位。
Thumbnail
2025/02/13
雖著張忠謀傳的出版,以及 Acquired Podcast 抵台專訪,台積電的前世今生可說完整披露。張創辦人一向自謙為專業經理人,但創立時無持股而且當時擔任工研院院長,對於張忠謀在當時的最佳角色描述,我發現其實是【受聘創業者】,而以他擔任執行長的成果、目前台積電的成就,絕對是史上最成功的一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大家總愛看創業成功的故事,因為這樣的故事激勵人心,充滿希望與光明。但在這光鮮亮麗的背後,卻少有人願意提及創業失敗的教訓。然而,這些跌倒的經歷,正是我們應該注意和警惕的地方。 創業路上,不是每一步都能走得順利。跌倒,往往是因為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細節。
Thumbnail
大家總愛看創業成功的故事,因為這樣的故事激勵人心,充滿希望與光明。但在這光鮮亮麗的背後,卻少有人願意提及創業失敗的教訓。然而,這些跌倒的經歷,正是我們應該注意和警惕的地方。 創業路上,不是每一步都能走得順利。跌倒,往往是因為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細節。
Thumbnail
追風科技執行長蘇彥彰 William 在本週的創創早餐會中,分享了追風科技的創業起源,以及自己過往參與創業比賽的經驗。創創早餐會由 EiMBA 校友會發起,每週一次的線上聚會,藉由創業家們交流經驗,開啟更多的機會。
Thumbnail
追風科技執行長蘇彥彰 William 在本週的創創早餐會中,分享了追風科技的創業起源,以及自己過往參與創業比賽的經驗。創創早餐會由 EiMBA 校友會發起,每週一次的線上聚會,藉由創業家們交流經驗,開啟更多的機會。
Thumbnail
這本書對打算創業的人會很有幫助。不過我目前沒有要創業,所以只筆記我印象深刻的部分。
Thumbnail
這本書對打算創業的人會很有幫助。不過我目前沒有要創業,所以只筆記我印象深刻的部分。
Thumbnail
重新思考與定義創業思維~有聲音的海螺
Thumbnail
重新思考與定義創業思維~有聲音的海螺
Thumbnail
Paul Graham ,Y combinator 創辦人,人稱矽谷創業之父。 2023 年七月,他發了一篇一萬兩千字的長文《 How To do Great Work 》,探討什麼是「偉大成就」的底層邏輯,橫跨所有領域皆適用。
Thumbnail
Paul Graham ,Y combinator 創辦人,人稱矽谷創業之父。 2023 年七月,他發了一篇一萬兩千字的長文《 How To do Great Work 》,探討什麼是「偉大成就」的底層邏輯,橫跨所有領域皆適用。
Thumbnail
創創早餐會,每週一次的線上聚會,由 EiMBA 校友會發起,藉由創業家們交流經驗,開啟更多的機會。此次分享者為 Impact Hub Taipei 的共同創辦人 Rich,熱情分享精采的創業經驗,以及 B 型企業要怎麼申請認證。
Thumbnail
創創早餐會,每週一次的線上聚會,由 EiMBA 校友會發起,藉由創業家們交流經驗,開啟更多的機會。此次分享者為 Impact Hub Taipei 的共同創辦人 Rich,熱情分享精采的創業經驗,以及 B 型企業要怎麼申請認證。
Thumbnail
Paul Graham ,電腦科學家,Y combinator 創辦人,人稱矽谷創業之父。 在他的 12000 字部落格長文《How To Do Great Things》中,他整理了許多不同領域中「如何做出偉大成就」的心法。
Thumbnail
Paul Graham ,電腦科學家,Y combinator 創辦人,人稱矽谷創業之父。 在他的 12000 字部落格長文《How To Do Great Things》中,他整理了許多不同領域中「如何做出偉大成就」的心法。
Thumbnail
本集《人生善敗學》邀請到連續創業家葉書維,來與聽眾朋友們分享他的創業經歷。才剛滿30歲,但創業及其相關經歷就已相當豐富的葉書維,在職涯過程中,先是接觸到許多內部創業的機會,之後更靠著勇於創新的膽識,為日後精彩的創業歷程寫下序幕。
Thumbnail
本集《人生善敗學》邀請到連續創業家葉書維,來與聽眾朋友們分享他的創業經歷。才剛滿30歲,但創業及其相關經歷就已相當豐富的葉書維,在職涯過程中,先是接觸到許多內部創業的機會,之後更靠著勇於創新的膽識,為日後精彩的創業歷程寫下序幕。
Thumbnail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
Thumbnail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