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即叛徒》:一窺翻譯者的內心世界!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這本《譯者即叛徒》的作者是資深譯者宋瑛堂,曾譯過《該隱與亞伯》、《內景唐人街》等作。在這本書中,他從幕後跳到幕前,帶讀者從譯者的角度一探翻譯世界的種種秘辛。

因為對翻譯這檔事一直很有興趣,所以這書一出就很吸引我。讀完也沒讓我失望,了解了很多「譯界趣聞」。這篇文會分三點來聊聊這本書。首先聊聊翻譯者會遭遇的種種困難;接著會探討翻譯的界線在哪,我們該怎麼看待「超譯」的狀況;最後則會談談在這個AI崛起的現在,譯者的未來將會如何。

【翻譯之難】

相信大家高中都有被中翻英給荼毒過,對翻譯之難應該深有體會。不過,譯者所會遭遇的問題可遠比你想像的多。

像書中就提到,身為譯者有時不僅要翻譯,還得幫原作「抓蟲」(debug) 。例如,《掏金殺手》中有個橋段是寫敘事者依萊在追渥爾姆時,遠遠看見一群馬和騾子。但過了5、60 頁,騾子卻全變成驢子。一開始,宋瑛堂認為這可能是作者想營造在遠處時驢騾難分,直到追近才能看清的情境。然而,當他與作者派崔克.德威特確認後,德威特卻坦承是他的「失察」,請他將騾子統一改成驢子。

當然,身為譯者,更多時候的難處是語言間的轉換本身就極為不易,無法輕鬆地「等價交換」。比如,英文中的狗叫聲詞彙非常多元,大狗用「woof」,小狗則可用「yap」,吉娃娃的話還可以用「yip」。然而,中文除了「汪汪」幾乎沒其他用法,難以精準地轉譯出叫聲的細緻之處。

再者,很多時候語言最玄妙的地方,是能表達出一些「言外之意」。像許多外文名字其實會隱隱透露角色的出身。在海明威的《太陽依舊升起》中,寇恩雖然有錢有閒,但卻無法融入社交圈。英文讀者只要看到他的姓 Cohn,就能馬上知道他是猶太人,因此會受到種族歧視。然而,中文的譯者就很難將這樣的「弦外之音」準確地表達出來。

內容正確都很難翻了,要是作者故意寫錯呢?《內景唐人街》中,作者故意讓華裔角色把美語講「爛」。身為譯者,宋瑛堂只能透過生硬的斷句來勉強對應,盡可能展現出原文的意境。只能說譯者真的太難了。

翻譯一本書真的不容易

【作者已死?】

從上面的討論可發現要當譯者真不容易。這也引出了許多翻譯者所要面臨的難題,就是究竟是要盡可能忠於原作,還是要透過些許調整讓讀者感受到原作所想傳達的「味道」。當然,作為翻譯不該超譯原著、篡位作者。但這條線究竟在哪呢?

這邊,宋瑛堂提到一個很有趣的對比。他指出,歐美文化會傾向把翻譯視為一種藝術,以美感為主,準確度相對可以調整;但東方文化則較把翻譯視為一種專業,認為譯者有精準轉譯的責任。因此,西方會比較容許譯者有自由發揮的空間,亞洲圈裡反客為主的譯者則較容易被撻伐。比如,獲得曼布克獎的《素食者》就曾陷入如此爭議。韓國讀者找碴英譯版本,認為有超譯之嫌,但英譯本讀者卻多半喜歡這樣的「翻譯風」。

身為資深譯者,宋瑛堂也曾遭遇如此兩難。比如在《分手去旅行》中,有個段落他認為作者有特意運用角色名霍華德(Howard)與 higher 的諧音來做為笑點,因此想把「霍華德」翻譯成「史高特」來跟中文的「高」作對照。。然而,在詢問作者安德魯.西恩.格利爾後,格利爾卻表示他並沒這樣的意圖。

有趣的是,格利爾卻認為,如果宋瑛堂覺得這樣更幽默,那就改吧。他甚至在信裡這樣回應:「幽默在翻譯時鮮少能面面俱到,所以如果遇到兩難時,就以詼諧為重」。這樣的回答可說完全顯示出西方對翻譯的看法。

最後再舉個例子給大家思考。「可口可樂」在華語圈被認為是的是音譯的典範。但事實上,英文使用者可以從 coca 看出這飲料的原始成分是古柯樹(coca)的葉片,而 cola 則能聯想到 kola樹的果仁。然而,中文的翻譯卻完全未能傳遞出如此引申意涵。那麼,可口可樂還稱得上是個好的翻譯嗎?

你知道可口可樂背後的弦外之音嗎?

【AI取代翻譯?】

近來AI崛起,隨便把一段文字丟給「它」都能翻得又快又好。這讓許多人不禁思考,譯者是不是快失業了呢?對於這個問題,宋瑛堂在書中也花了不少篇幅直面探討。甚至還丟出幾個《老人與海》的翻譯,讓讀者猜猜那些是人翻的,哪些又是機器翻的。這邊節錄幾個給大家評斷一下:

  • 原文:He was an old man who fished alone in a skiff in the Gulf Stream he had gone 84 days now without taking a fish.
  • 翻譯一:他是一個獨自在墨西哥灣流小船上釣魚的老人,已經 84 天沒有釣到魚了。
  • 翻譯二:他是一個老頭子,一個人划著一隻小船在墨西哥灣大海流打魚,而他已經有 84 天沒有捕到一條魚了。
  • 翻譯三:
    他是一位獨自在墨西哥灣的小艇上垂釣的老人,他已經連續84天沒有捕到魚了。

答案最後再來解答。這邊先聊聊宋瑛堂對機器翻譯的一些有趣看法。他提到,機器翻譯最擅長配對的不是同語系的語言,而是先進國家、人口繁多的「大語種」。雖然書中沒有說原因,但我猜測是因為這些語言的資料量最大,訓練效果最好。舉例來說,AI在英翻法的表現就強到不行。換句話說,法國的譯者恐怕是最該「剉咧等」的一群。

反之,小語種翻譯在AI時代可能會活得更久。曾在微軟翻譯部門擔任主管的柯立洋認為,如果他的女兒堅持要進入翻譯領域,他會建議她選擇荷韓互譯,這樣的組合會比中英翻譯更容易存活下來。

不過,目前機器翻譯暫時還無法取代人工。都柏林大學曾將數千本小說餵給機器進行訓練,然後讓AI翻譯《麥田捕手》或《一九八四》等名作。最後請非翻譯人員的讀者比對。結果顯示,機器翻譯的品質只有達到人工翻譯的 34%。

此外,書中也提到,機器翻譯還會面臨編輯的問題。在校對人工譯文時,編輯如果將心比心,多少還能猜出為什麼譯者會這樣翻。然而機器的邏輯往往就難以摸透,編輯也就更難找出誤譯的部分。

當然,機器翻譯與人工翻譯也不是全然互斥。事實上,現在已經有很多譯者會跟AI「合作」。借助機器的高效率來輔助翻譯工作。或許這會是短期可預見的趨勢。

針對人會不會被AI取代這點,這邊偷渡一下之前寫的文章(長文慎入):

最後來公布答案:

  • 翻譯一:Google
  • 翻譯二:張愛玲
  • 翻譯三:ChatGPT

不知道你有沒有猜出來呢?

機器翻譯有天會取代人類嗎?

【後記】

在讀之前就有書友跟我說這本書的評價有點兩極:

raw-image

讀完是沒那麼倒彈啦。覺得宋瑛堂的用字和語氣有點特別,但也不至於無法適應。不過我是覺得書中有些「挑釁」讀者的部分有點不太必要。例如,有個章節在討論被讀者嫌棄的翻譯腔,他就直接丟了幾個句子「挑戰」讀者看不看得出來。或許因為對譯者的挑戰太常見,多少流露出一些怨氣。然而,即便是奧運選手都還是會被網友「指教」,這樣發牢騷似乎有點失格調。

但總得來說,這還是本很有趣的小書,讓我增長了不少翻譯知識。要說缺點,大概是讀完有點後遺症。現在每每看到一些精彩段落時,就忍不住會去想原文到底是怎麼寫的……

此外,這本書也讓我反思寫讀書心得是否也是某種程度的「翻譯」?如果是的話,那會存在「超譯」的問題嗎?要我說的話,寫心得確實算某種程度的轉譯。畢竟我不可能把整本書的內容複製上來。勢必會用自己的語言來「詮釋」。而且我的心得,除了整理外,還會融入很多自身的想法與經驗。

所以,作為小小說書人,我還是希望大家讀完心得後如果對內容有興趣可以把書找來看。畢竟,書籍對不同的讀者會帶來不同的感受。對我來說,閱讀書籍,其實也是在閱讀自己。

話說,這樣的內容應該暫時比較不用煩惱被機器取代吧?如果僅僅是整理書籍精華的話,可能會比較危險?不過,想這些或許複雜了(笑)。總之,接下來還是會努力繼續陪伴大家一同閱讀啦!


raw-image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

avatar-img
192會員
238內容數
分享讀書所感,期望藉由書寫梳理自己的思考,透過文字與他人產生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姆斯的閱讀空間 的其他內容
會知道蕭瑋萱的這本《成為怪物以前》是看到陳思宏在臉書上強力推薦。故事簡述如下:在弟弟死後,楊寧失去了引以為傲的嗅覺,只有在處理命案清理工作的現場,她才能透過死亡的觸發重新喚起這份能力。在一次清理任務中,楊寧不慎遭到設計,成為兇殺案的嫌疑人。原本心已破碎離散的她,開始重新聚焦,試圖找出真兇……
《我的知識之路》是效益主義大師約翰.彌爾的親筆自傳。第一次知道他是因為讀了《Justice》這本書(中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那時的我對哲學、社會學都幾無涉略,對邊沁、彌爾等人的效益主義想法印象相當深。
《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是本書名就講完內容在說什麼的書(笑)。原文書名是:How Do We Know Ourselves? 直翻是「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簡單說,這本書就是要帶你了解人類常見的心理偏誤,讓你可以更加地認識自己。
過完 2023 年,又來到分享年度十大的時候!
這本《昨日世界》是賈德.戴蒙文明三部曲的最終篇章。在首部曲《槍炮、病菌與鋼鐵》裡,他透過層層推演導出人類發展不均的原因;在二部曲《大崩壞》中,他藉由細細爬梳大歷史找出文明衰敗的根由。在終曲《昨日世界》,賈德.戴蒙要用他對傳統社群的淵博知識與深刻洞察對現代社會提出反思。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是吳曉樂的第 4 部長篇小說。故事簡述如下:一個高中少女從學校頂樓一墜而下。作為導師的吳依光試圖抽絲剝解謎團,想找出少女不願走下去的原因。在次次的探詢中,雖漸漸找到端倪,卻也反覆戳到自身的困境。同時被媽媽控制成長的陰影又再次縈繞上心頭……
會知道蕭瑋萱的這本《成為怪物以前》是看到陳思宏在臉書上強力推薦。故事簡述如下:在弟弟死後,楊寧失去了引以為傲的嗅覺,只有在處理命案清理工作的現場,她才能透過死亡的觸發重新喚起這份能力。在一次清理任務中,楊寧不慎遭到設計,成為兇殺案的嫌疑人。原本心已破碎離散的她,開始重新聚焦,試圖找出真兇……
《我的知識之路》是效益主義大師約翰.彌爾的親筆自傳。第一次知道他是因為讀了《Justice》這本書(中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那時的我對哲學、社會學都幾無涉略,對邊沁、彌爾等人的效益主義想法印象相當深。
《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是本書名就講完內容在說什麼的書(笑)。原文書名是:How Do We Know Ourselves? 直翻是「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簡單說,這本書就是要帶你了解人類常見的心理偏誤,讓你可以更加地認識自己。
過完 2023 年,又來到分享年度十大的時候!
這本《昨日世界》是賈德.戴蒙文明三部曲的最終篇章。在首部曲《槍炮、病菌與鋼鐵》裡,他透過層層推演導出人類發展不均的原因;在二部曲《大崩壞》中,他藉由細細爬梳大歷史找出文明衰敗的根由。在終曲《昨日世界》,賈德.戴蒙要用他對傳統社群的淵博知識與深刻洞察對現代社會提出反思。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是吳曉樂的第 4 部長篇小說。故事簡述如下:一個高中少女從學校頂樓一墜而下。作為導師的吳依光試圖抽絲剝解謎團,想找出少女不願走下去的原因。在次次的探詢中,雖漸漸找到端倪,卻也反覆戳到自身的困境。同時被媽媽控制成長的陰影又再次縈繞上心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心智化並非一種能夠「完全準確」理解他人的能力,而是人類在生活中的一種自然的態度,鼓勵與協助我們在與他人互動時,能細察自身及他人的狀態如何影響到彼此間關係的省思方式,同時也是促進孩子心智發展的核心。
Thumbnail
「你為什麼不自殺?」  《活出意義來》的作者佛蘭克博士,是一名集中營中存活下來的俘虜,亦是一名精神醫學家。每當正經歷劇痛的病患找上他時,他總這麼問。一個簡單的問題,卻能領著一個迷失方向的人深思自己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意義,正是每個人存在的動力,儘管對那些認為活著很痛苦、存在僅是「苟活」的人來說亦然。
Thumbnail
「我會在這場交涉中展現出來給世界看。我和GUND-ARM股份有限公司,還有從今以後的貝納里特集團,不是戰鬥,而是拯救生命。」米奧琳涅.連布蘭
Thumbnail
有新到訪的朋友問我,為什麼粉專的主頁照片,選擇放一張沙漠裡的駱駝。 因為那就是我啊,中階主管的職場處境,上有烈(老)日(闆),下有滾(部)沙(屬),只能負重前行、不能任性躺平。這個生動的比喻,出自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的《工作DNA》。多年來,駱駝的形象,也一直被我拿來影喻自己。
Thumbnail
在繁體中文翻譯與出版界有多年工作經驗的資深筆譯宋瑛堂,自2020年起受OKAPI「譯界人生」單元之邀,每月連載專欄文章,主題即為翻譯工作的心得與甘苦,本書即以此專欄為基底,加上新撰的篇章與段落,與讀者無私分享他在翻譯這條路上30餘年間的觀察與省思。
Thumbnail
《野雛菊》的預告片段是兩位花樣年華的女子,片名看似美麗優雅。 實際上,電影本身存在著許多挑戰人們秩序、道德容忍度的橋段,巧妙地將各種美醜對比放在一起,有華麗也有野蠻,有充滿哲理也有無稽荒謬⋯⋯
Thumbnail
《疫鄉紫羅蘭》以抒情獨白旋開影像述格之窗,寂緩訴說自身與兩盆植物相伴的隔離日常,形式上未見作者對於新時代題材的逐獵與開發,然而正是此向內包藏的伏筆態勢,為玄機盎然之處。本文試以三個面向討論富於延展的感性,並回頭關照隔離時代的人類在空間及知覺上的困守處境。
Thumbnail
人民不應懼怕政府,應是政府該懼怕人民 當V怪客面具如同某種革命符號出現各大抗爭場合,如同穿著紅衣白帽的使女代表著受壓迫的女性,V怪客面具底下隱藏著的是對於暴政的不滿。不需要共同語言,不需文字,面具上的笑容道盡了不願被奴隸的心。 不可分割的政治與藝術 艾薇首次見到V時便問了一句 面具下的怒火
Thumbnail
改編日本2003年相當經典以黑暗人性與心裡變態為主軸的漫畫作品《異變者》,故事敘述以車為家的邊緣人名越進遇到一位以研究為由的醫科學生伊藤學,進行金錢交易的鑽洞實驗,實驗過後明越卻發現每當自己遮住右眼用左眼看人時,這個人就會發生恐怖的變異,這也讓明越走向無盡的自我與人性的深淵。
Thumbnail
心智化並非一種能夠「完全準確」理解他人的能力,而是人類在生活中的一種自然的態度,鼓勵與協助我們在與他人互動時,能細察自身及他人的狀態如何影響到彼此間關係的省思方式,同時也是促進孩子心智發展的核心。
Thumbnail
「你為什麼不自殺?」  《活出意義來》的作者佛蘭克博士,是一名集中營中存活下來的俘虜,亦是一名精神醫學家。每當正經歷劇痛的病患找上他時,他總這麼問。一個簡單的問題,卻能領著一個迷失方向的人深思自己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意義,正是每個人存在的動力,儘管對那些認為活著很痛苦、存在僅是「苟活」的人來說亦然。
Thumbnail
「我會在這場交涉中展現出來給世界看。我和GUND-ARM股份有限公司,還有從今以後的貝納里特集團,不是戰鬥,而是拯救生命。」米奧琳涅.連布蘭
Thumbnail
有新到訪的朋友問我,為什麼粉專的主頁照片,選擇放一張沙漠裡的駱駝。 因為那就是我啊,中階主管的職場處境,上有烈(老)日(闆),下有滾(部)沙(屬),只能負重前行、不能任性躺平。這個生動的比喻,出自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的《工作DNA》。多年來,駱駝的形象,也一直被我拿來影喻自己。
Thumbnail
在繁體中文翻譯與出版界有多年工作經驗的資深筆譯宋瑛堂,自2020年起受OKAPI「譯界人生」單元之邀,每月連載專欄文章,主題即為翻譯工作的心得與甘苦,本書即以此專欄為基底,加上新撰的篇章與段落,與讀者無私分享他在翻譯這條路上30餘年間的觀察與省思。
Thumbnail
《野雛菊》的預告片段是兩位花樣年華的女子,片名看似美麗優雅。 實際上,電影本身存在著許多挑戰人們秩序、道德容忍度的橋段,巧妙地將各種美醜對比放在一起,有華麗也有野蠻,有充滿哲理也有無稽荒謬⋯⋯
Thumbnail
《疫鄉紫羅蘭》以抒情獨白旋開影像述格之窗,寂緩訴說自身與兩盆植物相伴的隔離日常,形式上未見作者對於新時代題材的逐獵與開發,然而正是此向內包藏的伏筆態勢,為玄機盎然之處。本文試以三個面向討論富於延展的感性,並回頭關照隔離時代的人類在空間及知覺上的困守處境。
Thumbnail
人民不應懼怕政府,應是政府該懼怕人民 當V怪客面具如同某種革命符號出現各大抗爭場合,如同穿著紅衣白帽的使女代表著受壓迫的女性,V怪客面具底下隱藏著的是對於暴政的不滿。不需要共同語言,不需文字,面具上的笑容道盡了不願被奴隸的心。 不可分割的政治與藝術 艾薇首次見到V時便問了一句 面具下的怒火
Thumbnail
改編日本2003年相當經典以黑暗人性與心裡變態為主軸的漫畫作品《異變者》,故事敘述以車為家的邊緣人名越進遇到一位以研究為由的醫科學生伊藤學,進行金錢交易的鑽洞實驗,實驗過後明越卻發現每當自己遮住右眼用左眼看人時,這個人就會發生恐怖的變異,這也讓明越走向無盡的自我與人性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