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1|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無限瀏覽模式」後,我們是否決策癱瘓了 ?


沒人想被鎖在一扇門裡,也沒人想永遠住在走廊。在「開放選擇的文化」和「承諾的反主流文化」間,有一種緊繃的關係,存在於個人的內心與整個社會。


前情提要:


Pete Davis 在 2018 年於哈佛大學畢業典禮發表演說「承諾:反主流文化」,他將現代人這種有選擇障礙的文化病定義為「無限瀏覽模式」。
Davis 觀察到現代生活的主要緊繃壓力之一:從休閒活動、約會對象、生涯事業、到用餐的餐廳,整個千禧世代的人都渴望找到最好的,因此不想草率做決定。結果無論工作、戀愛、人生興趣,都只是陷入無止境的旁觀。 


如他於演說/書中開頭舉例,「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夜裡,你打開 Netflix 開始瀏覽,想找部影片來看。滑過不同的標題,看了幾個預告片,甚至還讀了幾篇評論,但就是無法下定決心要看哪一部電影。三十分鐘就這樣過去了,你仍然在瀏覽,所以你乾脆放棄,你現在已經太累,什麼都不想看了,你決定在此停損,直接睡覺。」  
Davis 對於無限瀏覽模式提出觀察和見解,我們後悔、害怕連結、害怕錯過,想要保持開放式的狀態,因此變成了「液態性」的社會,這導致我們很難全心全意投入於單一事物、關係之中,進而忽略了承諾的力量,我們需要鎖定目標、賦予意義,才能獲得持久的滿足感。

他認為選擇障礙、決策癱瘓1的情況可能導致過分旁觀,最終真正錯過生活與生命歷程。


議題討論:


在演講後,Pete Davis 將他的理念撰寫成書,並得到如《給予》作者 Adam Grant 合《恆毅力》作者 Duckworth 推薦,但在讀者評價分化兩極。主要的原因可能有幾個。


一,演說精彩,但書更像是本備註

選擇障礙世代》更像是一本註解,來支持八分鐘演說的觀點,其中的舉例更多是周遭的生活經驗或公民道德相關陳述,沒有提出相關的統計數據或實驗來作為佐證。


二,「開放的選擇」及「長期承諾」是消長關係嗎?

作者觀察到現代社會,因為人們從不想屬於任何一種身分、地方或社群,所以我們就像液體一樣,處於一種可以適應任何未來形式的狀態的「液態性社會」。

因此他強調要「承諾」,並真正隸屬於某個「群體」,如此一來才能持續耕耘,在有限的生命創造價值。
但其實資訊的流通,應該是有利我們。比起過往在一個村莊中硬是要選擇一個對象,現在我們有更高的機會找尋到與我們志趣相投的伴侶,關係也不在侷限為止有異性間結婚生子、傳宗接代才被視為圓滿,可以更大膽地去過理想生活。這正是多元社會所帶來的好處,不同的觀點相互碰撞交流。在科技巨頭甚至為了確保團隊創意,刻意維持團隊的多國籍、種族與性別。

我們的問題是,即便我們搞砸了,似乎隨時可以開啟新的關係,又或者當關係穩定後、激情退去,外面的野花是如此芬芳。但是這並非新時代的問題,而是原本就存在於社會中,當然非自內心「承諾」,並堅守住一段關係確實能避免上述問題。

至於常被批判,因為過多瀏覽網路名人生活而有不切實際的期待與擇偶觀,除了一部分對於自我認知定位有問題的案例, 我知道論壇上不少這樣的帖子,但就是因為很奇葩才有爆點不是嗎,如果做為常態相信大家也不會去討論。
我認為也存在部分,與其勉強選擇不合意的對象,更願意單身過好眼前生活並欣賞的人,這也是個人的選擇自由,而非一昧擁抱傳統。


三,「無限瀏覽模式」後我們真的決策癱瘓了嗎

關於在不可逆過程中的最優決策,數學家其實已藉由 1/e 處為最優分割點,提出最適停止 (Optimal Stopping) 點和 37 % 法則

最有名的就是蘇格拉底的《麥穗問題》在一片農地裡,不回頭的僅能選擇一次,要摘取最大的麥穗。或者後續衍生的《秘書問題》和《相親問題》。

《秘書問題》

假設你要聘請一名秘書,有許多候選人報名面試。每次你只能面試一人,而且面試後就要及時決定是否錄用他,如果不錄用,他也就會去別的工作而不會到你的公司。
什麼樣的策略會讓你最有機會選到最佳人選?



繞開複雜的科學計算給出結論,我們總樣本數數量一大,值就會趨近於 1/e = 0.368,也就是 36.8%。最高概率取得最優選擇的方式,便是在總樣本數 n 中,取其中 36.8% 做為樣本數 k 先觀察不選擇,找出其中最優選擇,在剩下的 63.2 % 中,但凡出現優於參考範圍 k 中最優秀者,直接選擇。




如果對於這方面的數學分析感興趣,在Youtube的李永樂老師帳號裡《什麼是愛情?怎麼談戀愛,才能有效的找到自己的真命天子?》也有更細緻的說明。


結論:

一,最大的自由方法,來自擁有最多的選擇。
幸福來自選擇樣本越多,越有利選擇合適對象。

二,數學模型為假設狀況。
真實人生隨時間變化最優選擇會改變,當事人本身條件也會改變,影響候選人/樣本數。決定後不要再去思考其它可能選擇,因為生活本來就有高低起伏。

三,承諾,並好好經營關係。
避免成為愛無能患者,多去接觸與互動。找到伴侶後,將彼此視為一體的共識,不是渴望愛火不止息的彼此到永恆,而是牽著手共同歷經千山萬水。

四,越紛亂,越需要找回平靜。

如同《愈平靜愈有生產力》所說數位生活是可以無限瀏覽且高效的工具,但我們終究是要落地到類比生活,因此要避免不停追求的成就思維,將重心放回現實生活享受家人、愛人彼此間的陪伴。


五,制定有限決策時間,終止無限瀏覽。

如果是今晚 Netflix 的選片,請制訂五分鐘後但凡遇到比觀察期有意思的說明,請直接點開看完;如果你現在 20 歲,預計在 30 歲要找到真愛,請多方觀察了解,在 24 歲後一但遇到比先前更優秀/合適的對象,請立刻套牢對方。



其他參考資料:

1.決策癱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F-4Dtr5Vc0
2.「假如你要過夫妻生活,那就分享生命中的高低起伏,不然還有哪種選擇。」
陪你讀書|暗黑版《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完美夫妻》
3.愛無能的世代
愛無能的世代
4.《愈平靜愈有生產力》書籍介紹
陪你讀書|焦慮與慢性壓力——《愈平靜愈有生產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哈斯的煉金工房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