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購人生|關於裁員與績效改善計畫(PIP)

2024/02/17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績效改善計畫(PIP)是什麼?

「績效改善計畫(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是企業或組織用來提升員工表現的計劃,透過設定目標、明確行動計畫、提供反饋與支援等方式提升表現,以達到企業或組織的目標。

原本的意思主要為提高員工表現,除了日常考核也作為升遷前準備,但後續使用上,往往作為被定義為績效明顯落後的員工被開除前的最後通牒,讓員工透過輔導後檢測是否改善現況,若表現仍無起色則會延伸出資遣、降職降薪、調動崗位等事宜。


「績效改善計畫(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是企業或組織用來提升員工表現的計劃


為什麼會有PIP?

雖然不少人會認為PIP是因為個人能力不足,應該要積極配合公司進行改善,但我必須說,現實很殘酷而且不講道理

即使積極配合人資和主管,可能最終還是得走人,甚至主管連你具體要改善的績效是什麼都提不出來,更別提改善計畫。


有些公司有固定的淘汰計畫,需要每年固定將末端的6~10 % 汰換,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 Amazon 的雇完即炒 (hire to fire),主管為了保護原本的團隊,雇用新人作為一年後的解雇名單,這種末位淘汰制被 Business Insider 、Gadgets 360 多次報導。
當然做為後備名單不代表一定會被淘汰,但是進入公司後相對應的資源傾斜、不會給予協助,會讓新人很難出頭,不少人就這樣進去被凍一年後丟出來。當然也有人就是看準這樣的機會各取所需,請一定要好好觀察並跟主管確認。

有的公司雖不至於到一開始就是棄子,但是對於員工是完全沒有培訓與規劃,一切走個隨心所欲無為而治,你隨時可能接獲臨時通知,這種狀況在「人治」公司特別明顯。什麼叫做人治?不是以有沒有 SOP 來區分,而是會不會因為某個中高階主管一句話就可以打破規範。
要避免遇到這種事情,請牢牢將關鍵計畫抓在手中,但是大老闆一旦不開心,該滾還是得滾。


有些公司有固定的淘汰計畫,需要每年固定將末端的6~10 % 汰換,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 Amazon 的雇完即炒 (hire to fire),


進入PIP了該怎麼辦?


1、 兩手準備

就跟績效考核同理,即便主管說的再好聽說是走一個形式,但是當他選擇推你出去時,就表示你在他心中是最不重要的那個,請開始盤點能力、更新簡歷,找尋下一份工作。

如果主管真的重視你並認為具可塑性,會在日常就不斷給予改善指引,而不是最後一刻的震撼教育。或許你可以參考《他其實沒那麼喜歡妳》(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2、 不要害怕被「資遣」

有些人會因為羞愧或承受不了壓力選擇,自願離職。但如果工作保險年資合計滿 1 年以上「非自願離職」是可以請領失業補助的。補助金額為離職退保前 6 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60 % ,一般人最長發給 6 個月,年滿 45 歲以上或領有身心障礙證明者,最長發給 9 個月。若有受申請人扶養之眷屬者還可以再增加補助。此外,滿一年以上公司還須提供與年資相對應的資遣費。

雖然面試的公司可以跟你前東家打聽狀況或表現,但是本身不會在投保等相關資料上進行註記,請大膽地告訴新公司與原公司你有申請失業補助的需求故需要「非自願離職」。


3、 不適任不是單方面問題

很多人會因為被 PIP,所以覺得不適任都是自己表現的問題。但是不適任背後有很多原因,公司原先需求不存在、在規劃人力時沒釐清需求,或者單純節奏不合的問題都有可能存在。但除非 hire to fire ,正常到 PIP肯定中間有個過程,我們可以從中吸取經驗,學習有哪些可能徵兆或需改善項目,在將來避免。


4、能力外還有溝通

有人會覺得自己的工作完成得很好,但其實能進同一家公司就表示你的同事們都有相對應的工作能力 (至少就主管來看能應付目前的工作),除了完成工作外還有溝通力,這也是離開第一線作業後很重要的能力,越往上升管理層,要解決的往往不是問題而是人際協調。

因此在平時,試著多與其他部門合作銜接,熟悉兩邊語言、充當翻譯,這也是創造不可取代或者被轉任其他單位的機會。

微軟前人力資源副總裁Chris Williams 所說:「如果你被列入 PIP 計畫,那應該立即開始計劃下一步:更新簡歷、建立外部聯繫,並研究其他工作機會。」


放手是一種選擇


雖然大家都不喜歡PIP,大多數情況也不喜歡改變,但被通知後,除了配合人資和主管進行績效改善計畫,預做打算是必要的。如微軟前人力資源副總裁Chris Williams 所說:「如果你被列入 PIP 計畫,那應該立即開始計劃下一步:更新簡歷、建立外部聯繫,並研究其他工作機會。」


因為即使通過層層考驗留下來,也會被貼上能力不足、不夠努力、無法達成要求的標籤,影響未來發展,倒不如轉向更適合發展的環境。

對社會脈動、產業現況提出觀點與省思,找尋進步空間或接受現況、活在當下,並有足夠智慧區分其兩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