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1|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論語漫讀(66):小人放於利而行—則多有怨恨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裡仁第四)。



放,按照。孔子反感依利而行,唯利是圖。認為違背了義,還帶來了不好的結果。依利而行,會患得患失,怨念多。沒有稱心如意得到想要的東西或利益,就怨恨他人或怨恨自己。

這顯然是小人行徑,道德上的小人和地位上的小人皆是如此。在孔子看來,不僅小人多怨,女子也多怨。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陽貨第十七)。

養為教養之意,既有物質上的給養,又有品性上的培養。因而這句話裡的女子和小人限於君子身邊的女子和小人,女子包括妻妾、女兒和婢女,小人則指小廝。不是指道德品質壞的人。

傳統男權社會,女子和僕從一樣地位很低,必須在經濟上完全依附於他人。因而擔心被主人拋棄和疏遠,而失去物質上的保障。於是想與其依附者建立起非常緊密的關係,就會有些不太合適的親密接觸,如拉扯撒驕,摟肩搭背等。如此,則違背了孔子所追求的人與人之間應相互恭敬,上下有禮。所以,如果君子與女眷僕從相處時間多,他們就會很隨便;但如果因此與他們相處時間少而疏遠他們,他們又會心懷怨恨。推而廣之,孔子這句話適用於所有沒有社會地位和經濟獨立而依附於他人的人。但這主要源自不平等的社會制度。孔子只是描述了現象,沒有觸及到根本。

君子則少有怨恨。因為君子以義為重。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於利』(裡仁第四)。

喻,通曉。君子對義與不義分得很清,只會做合乎義的事而不會做不合乎義的事;而小人則對做某事有沒有實惠搞得很清楚,能得到實惠就做,得不到實惠就不做。

所以孔子得出結論,君子或許因為努力不夠或放鬆要求而做不仁之事,但未見有小人做仁義之事。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憲問第十四)。

表面上孔子這些話都不錯,但何為仁,何為德,何為義?當然就是要遵循儒家的忠孝悌的價值和禮法。儒家不承認個人的獨立價值,不承認追求個人利益的正當性,在利益關係中要求個人服從父母和君主,服從等級社會之間的利益不平等。如果與長輩上級評功爭利,也會被指責為見利忘義。但人性總是趨利避害的,這一方面壓制了人對私利的正當追求,另一方面必然導致虛偽,導致以表演的偽善來獲取好的名聲和更大的獎勵,更大的利益。而個人主義宣導獨立和平等,承認個人追求私利的正當性,同時不能損害他人的利益。

表面上孔子這些話都不錯,但何為仁,何為德,何為義?當然就是要遵循儒家的忠孝悌的價值和禮法。儒家不承認個人的獨立價值,不承認追求個人利益的正當性,在利益關係中要求個人服從父母和君主,服從等級社會之間的利益不平等。如果與長輩上級評功爭利,也會被指責為見利忘義。但人性總是趨利避害的,這一方面壓制了人對私利的正當追求,另一方面必然導致虛偽,導致以表演的偽善來獲取好的名聲和更大的獎勵,更大的利益。而個人主義宣導獨立和平等,承認個人追求私利的正當性,同時不能損害他人的利益。

2019年12月9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