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們溝通的工具,傳達我們內心思想。但是這個工具小至一個音節、一個字,大到一整篇文章、一本書,我們應該如何區分它們的層次呢?
如果將語言分析到最小,再進一步建構起來,可以得到以下的序列:
語音→音節→語素詞素→詞→短語詞組、片語→單句→複句→篇章
這些分類看似複雜,不過現階段同學只需要有詞、語、句的概念就可以了。以下我們將會逐層介紹每個語言單位,並且順便帶入「文字」與它們的關係。
1. 文字:紀錄語言的基本單位
「字」,又稱「文字」,是紀錄語言的符號,也是書寫的基本單位。例如華語的「一、二、上、下」或英語的「a、b、c、d」。每個語言的文字系統都不盡相同,例如華語的漢字已經表示一個完整的語音、意義,屬於「音義文字」;但是英語的「a、b、c、d」則是單純表示發音,必須要進一步的結合,才會形成有意義的語音組合。
2. 語音與音節
「語音」是我們語言的聲音,語音又分成輔音、元音。這些語音會彼此組合,形成「音節」,就是發音的基本單位。[註一]華語的音節很好分辨,一個漢字就是一個音節。不過英語則不一定,例如「apple」、「study」這些「word」,都是由一個以上的音節組成。
音節不一定具有意義,以英語來說,將「apple」拆成「ap」與「ple」,會發現兩者都不能解讀出任何意義。但如果我們將「study」加上「-ous」變成「studious」,可以發現多出來的音節「-ous」是具有功能的,把原本的動詞變成形容詞。
華語也是一樣,「躊躇」、「彷彿」這些詞進一步拆解,會發現他們都是沒有意義的單位。又如「巧克力」、「麥克風」這些音譯詞,這些漢字本身的意義與詞彙並沒有關聯,他們只是被借來標示聲音而已。[註二]
3. 詞彙:語言的意義單位
「詞」是語言中具有意義、可以獨立運用的最小單位,由一到多個詞素組成。詞素也是最小意義單位,差別在於詞素是不可以獨立運用的意義單位。例如英語的「international」其實可以劃分為「inter-nation-al」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有各自的意義、功能,但是他們不可以獨立運用,必須組合成詞,才可以自由出現在句子之中。
華語也是,例如「朋友」這個詞裡面,包含「朋、友」兩個意義單位,但是這兩個單位在現代華語的句子裡面不能夠單獨使用,必須要結合在一起,形成「朋友」這個能夠獨立運用的詞才行。
4. 短語:句子的基本運作單位
「短語」又稱為「詞組、片語」,由一到多個詞彙所組成,是句子構成與運作的基本單位。在句子分析時,語法學家通常會說「主語、賓語」而不說「主詞、受詞」,原因就是因為這些基本運作單位是由複數個「詞」組成,甚至可以無限延伸。如以下華語例句:
A. 主語小明的弟弟吃了賓語三個饅頭和四個包子。
B. 主語坐在教室裡面戴著眼鏡的女孩正在看著賓語一本厚厚的書。
5. 句子:意思完整的獨立語言單位
「單句」是一個具有完整意義的基本單位,用來描述一個事件的發生;「複句」則是由若干個單句所組成,透過句子之間的連接詞來表示事件之間的關係。舉例來說,華語母語者會覺得「我吃」、「打人」是個不完整的句子,必須要說成「我吃飯」、「他打人」,意思才會完整。事實上,句子內部的結構還可以進一步分類,國中的國文基本上會分成四大句型,彼此有不同的結構與功能。
6. 【本章重點整理】
- 語言由小而大的組成:語音→音節→語素詞素→詞→短語詞組、片語→單句→複句→篇章
- 「文字」是紀錄語言的基本單位;「詞」是具有意義的最小可獨立運用單位;「短語」是句子內部的功能單位;「句子」是具有完整意義的基本單位。
本章內容就到這邊,之後我們會分別就「詞類」、「句子」和大家分享華語背後其實有很多有趣的規則,還請大家繼續鎖定【國文文法一把抓】這個專題系列,讓我們一起發掘語言的奧妙。如果你願意且可以負擔,也歡迎訂閱贊助,讓作者有能力產出更多的內容喔!
※參考資料與註釋:
註一:關於語音與音節的介紹,可以參考我另外一個專題系列「用語言學學語言>語音音韻 」的介紹,此處非文法重點,就不多加詳述。
註二:「躊躇」、「彷彿」、「巧克力」、「麥克風」,在中學國文課稱為「衍聲復詞」,指得是依憑聲音關係結合的詞,這個我們會在後面詞彙內部結構的篇章詳加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