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2|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KPI的正確應用方法~~

只要績效,紮根就不重要了

以前我在調查局服務的時候,調查局都有各種KPI指標,長官都希望搶第一,長久下來發展出一套很複雜的績效計算機制。雖然我自己在總局也設計過一些績效指標,個人的感覺卻是績效可以牽動幹員努力的方向,但卻觸動不了內心深層的工作熱情

最大的問題是「不可能定出一個合理的KPI」,不管怎麼修正,大家都會覺得不公平。《沒有KPI,也能管好公司

我舉一個例子,當初要鼓勵查察「假訊息」,在某一段期間內給予極高的績效,一件小小的「假訊息」堪比一件毒品案,有些調查官趨之若鶩,辦了一案,半年的績效就可以躺著幹了,大多數有骨氣的調查官則認為侵害言論自由,不屑於跟風,在巡迴宣導時,我也聽到很多基層不滿的聲音。(我屬於後者,雖然當初我也參與整個制度的堆動,卻成為同期最早申請退休閃人)

調查局的工作跟記者有點像,記者看看PTT、DCARD、爆料公社,就可以寫各種新聞,調查官最省事的方式不是經營轄區,而是看看網路報導就可以寫情報或發掘案件,慢慢地連地方各山頭都不認識了,無法掌握轄區的變動,這並不是一件好事情;數位科技固然可以加速我們對於很多事情的掌控,但負責特定區域的調查官卻不關注轄區的暗潮洶湧,只想要追逐短線績效上的利益,看看網路就解決績效的問題,很容易讓百年根基就此被掏空。(類似情節可參考《扭曲的正義》第150~151頁,謝謝冠軍提供資料)

在我的腦中,有一個問題一直想不透,KPI到底是正確且必要的機制嗎?即便是已經離開職場,不再受到KPI機制荼毒的我,還是想要找出答案,因為現在的我不是被績效逼著前進,而是真的想要知道問題的原因並提出解決之道。對於我這樣子個性的人,KPI機制只會讓我不自在,並不會讓我充滿熱情地解決各種困境。

KPI也許僅適用於某些場景

有了前文的背景後,這一次是看到《底層邏輯》一書中的大綱有提到「沒有KPI,也能管好公司」的章節,找了一些網路上的介紹,舉了很多公司沒有KPI也成功的例子,卻沒有分析為何成功,是因為沒有KPI的關係嗎?還是有其他原因呢?

底層邏輯》一書中大概提到幾個重點:

  1. KPI與獎金、績效相結合,就有人會鑽系統的漏洞。
  2. 優秀的人不用管理,他們會自我驅動。
  3. 不可能定出一個合理的KPI。
  4. 最有創造力的工作,一定來自熱愛,來自他內在的自驅力和創造性。 
  5. KPI和提成,員工就有了私心,這就使組織內部的協作變得非常困難。

做研究的都知道,自己抓取的資料可能只是某一個區段,譬如說研究13~18歲年齡層的手機成癮性,研究結果不一定會適用於80~99歲,老到都失智了,看都看不清楚,可能也無法成癮。

KPI機制也是一樣,對於某一種年齡、某一種產業可能有效,但不一定對其他年齡或產業有效。

其次,研究的時候,除了上述研究的範圍外,也會說明研究的限制。譬如說過去數據為主的研究,只能進行結構化資料的分析,但「非結構化資料」就很難分析;譬如說數學考試對10題拿下100分,如果拿下90分,代表作對9題,但這個人求知慾、努力程度則難以用數據來呈現,可能要多一道功夫,將這些內容量化,才比較好進一步分析。

林志玲團隊績效良好,是團隊成員工作努力,還是林志玲有魅力?

又舉例來說,有些人天生具有團隊領導能力,很容易就激勵團隊的信心,願意努力向前衝刺,就像是十年前我如果在林志玲旗下工作,不必廢話我就每天努力拚績效,只為了換得其臉上的一顰一笑。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