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新的方法、新的標準。
從前典範時期:原先科學的典範出現了一些異常現象、危機等無法以現有典範解釋、消納的部分,並使得現存典範很少成為科學家創建新理論之動機或出發點,其細節必須待典範理論更為精煉之後才能了解。→確立典範時期:新典範留有許多問題,成為科學家研究解決的對象,並且成為科學團體共同的典範,使此門科學研究趨於專業化。→常態科學時期:基於「科學社群知道這個世界像什麼樣子,而且絕不會錯」這一假設而成立,以過去的科學成就為基礎進行研究。→科學革命:查覺到異常現象,並分辨、了解異常現象,最後發生典範所規定的範疇與程序的變遷,產生了下一個前典範時期。
我認為典範的移轉,就是一種思維上的移轉,當原先百分之百相信的信念,到後來因人事時地物而產生了改變,便移轉到一個較符合現況、更能提供解釋的思維上。如果人生有某種思維能夠貫穿一生,又能夠移轉,我想那就是「夢想」了。
夢想,每個人都有,夢想可以是物(建築師執照)、事件(單車環島)、或者一段經歷的過程(吃遍米其林餐廳)等。而夢想與夢想之間,並不必然有有所關聯,事實上,新夢想與舊夢想之間是沒有關聯的,我們之所以會認為有關聯,是因為在夢想移轉之後,我們從現在去理解過去到現在,而提出的一套解釋,認為夢想具有累積或者前進的特性,但是夢想之間並無高下、好壞之分,彼此都是獨立的存在,而非新的夢想站在舊的夢想的肩膀之上。
在相信舊夢想的當下,我們並不會去質疑舊夢想對錯的問題,因為我們相信我們每天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更接近、實現夢想,而驅使我們追求夢想的動力來源,不是完成夢想(大部分的夢想並沒有實現),而是夢想解答的過程。沒有人實現夢想的過程是能夠複製的,關於追夢的過程,永遠只有身為築夢者的我們能夠用自己的方式探究與實現。
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會決定放棄舊夢想而開始追逐新夢想呢?也許是現實條件的改變,沒存款了、沒時間了、沒健康了,或人際關係出現了改變,分手、離婚、變故等隨著時間與人生階段的身分、經歷、價值的不同,產生了種種無法滿足舊夢想的條件。那些導致夢想移轉的新問題,通常早已存在,只是當時還沒有意識到是一個問題,當我們越深入的追求夢想、越接近夢想,便會看見更多的問題與危機。有些小危機只要稍微修改夢想的條件就能夠繼續適用舊夢想、繼續相信舊夢想。但是當舊夢想不再能夠讓我們產生動機與行動去依循舊有的夢想,在新夢想確立之前,便會進入一段失落、漫無目標、渾渾噩噩、充滿無聊的時期。既無法繼續相信舊有的夢想,對於新的夢想又還捉摸不定,於是開始尋求各種能夠解釋新問題的人事物,例如:聽取他人分享相關的經驗、接觸哲學等。藉此思考人生下一階段自我能夠把握住、能夠努力的部分,直到確立新的夢想(目標)。
如果這一生的夢想都不曾改變,這樣是好的吧?夢想就是一種思維上的改變,我認為沒有人的一生是不會改變思維的。是否會同時存在一個以上的夢想呢?會認為我有一個以上的夢想的人,我認為是還沒有真的確立新夢想,還沒有找到當下認為能夠百分之百相信與追尋的夢想,如果實在是太多夢想了,那麼就試圖找到一個無所不包的夢想吧。夢想移轉越多次,思維上是否越接近成熟或真實呢?夢想與夢想之間是沒有好壞之分的,因為當下我們都是百分之百的相信它,重點不是移轉的次數,而是對於每一個夢想,我們是否有深刻的挖掘與探究它,使得夢想之間,擴展了我看事情的角度與深度、擴展了我人生的經驗,進而讓我能夠接近真實的邊緣。
2016/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