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2|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職OOO於106年3月30日到職,因生涯規劃擬於106年10月離職,懇請長官同意。

    raw-image



    同為105年地方特考三等錄取的同仁要離職了,從報到至離職剛好滿6個月,我想多數人都會認為考上公職後辭職是很不智的選擇,而本局也不乏辭職後再回原機關任職的案例,但更多的案例是離開公職並且找到屬於自我的一片天(魚凱、齊柏林、愛因斯坦)。我想討論的不是辭不辭職的問題,因為自己的人生終究是自己負責,這部分我無意評論,我想談的是,對於大學生初入社會而言,第一份工作的意義是什麼?而公職到底合不合適?


    先談談我第一份工作離職的感覺,還記得那天中午傳了封辭職信給經理,下午原先休假的主任便急忙跑回工地,了解一下我的狀況,問我:想做到什麼時候?我說:最少要做到什麼時候?他說:要的話今天就可以走了。於是,隔天便請假收拾行李,乘著夕陽從桃園騎車回台中了。對於一位提過辭職的人來說,他絕對不是突然想辭職才辭職,而是已經想了一陣子、掙扎一陣子了。就像想分手也不是突然想分就分,而是已經逐漸地沒有了愛的感覺。所以當提出辭職的那一刻,必定是堅決而無法撼動的。


    家父在我辭職後曾說:「你之所以辭職,講這麼多理由,不過就是吃不了苦。」這話從熟悉的親人口中說出,聽來是多麼的陌生。家父可曾試圖理解我所遭遇的困境,可曾相信我所做的決定?這感覺就像相處多年的情侶,彼此卻不信任,只看見對方的缺點卻看不見對方當初讓你愛上的那無庸置疑的本性。曾經以為最熟悉自己的人,到頭來也不過是個旁觀者。對於一位試圖維繫一段關係(工作、情人)的人而言,何嘗不曾做出努力,努力讓自己更適應這段關係,但是我們既非當事人,也就不方便評論其選擇對錯與否,但至少我們能做的,是讓他減少辭職的痛苦,以及在最後能不抱遺憾的離開。重點不是做了多久,是否累積了年資,對於已決心辭職的人而言,多待一秒都是折磨。離開公司的那天,我心裡感到無比的踏實,或許那感覺就是人生意義的感覺;對於未來沒有迷惘,只有希望的感覺、重拾自由意志與尊嚴的感覺。


    退伍3年多,也換了3份工作,回頭看初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依然認為毫無經驗的年輕人、宛如一張白紙的年輕人,是可貴的;可貴在他們擁有提供產業新思維與創意的可能,而這是產業有可能改變而免於被淘汰的主因。我們以為年輕人是一張白紙,年輕人任勞任怨的練好基本功、不管多苦的從做中學是應該的。因此很容易將自身過去的經驗與現在相比較,提出從現在的位置看年輕人應該如何如何、不能吃苦等評論。首先,年輕人並非一張白紙,那紙上至少擁有他20幾年的痕跡,他擁有在學校與同學、老師的應對,小至聽進去老師上課所說的話、大至畢業設計的獨立研究製作與簡報;他擁有軍中階級權力的意識,小至學長學弟制、大至體認民主自由的可貴甚至曾試圖與體制抗衡(退伍前還被副指揮官約談,這裡就不多談了);他擁有希望,這裡指的希望是,認為明天永遠比今天好、今天永遠比昨天進步。當新人無法適應體制時,同樣體制也無法適應新人,因為我們太常以現在的位置與角度看新人,而非以新人的角度看這一切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就像一位已習於解題的專家,但卻忘了為何必須要如此解題、以及是否還有另一種不同的解法。


    很慶幸第一份工作並非公職,它讓我看見公職因為有永業保障,而能夠脫離勞資血汗的結構。讓我看見國家機器之龐大、資源之豐富(免費的受訓、採購、安衛等課程與運動社團),而能夠在精進自我的同時,一方面維繫生活品質。我想任何一份新工作,不管之前工作資歷累積多少,都一定會有不適應的部分,因為面對不同的人事物,起初必定是陌生的,而我們永遠僅能理解我們所能理解的部分。於是,在他人看起來不是問題的問題,我們也很容易沒有意識到這是個問題,而就這麼讓問題發生了。但這是必然,重點在於我們彼此試圖適應彼此,在相互的理解與對話中,前輩適時的引導與解釋事情為何(what)?為何如此(why)?如何處理(how)?而新人勇於提出疑問(雖然大多數並沒有意識到問題),並逐漸在體制中找到位置(成就感)與改變(創新)的可能。那麼新人便不是誰都可以的職位,而是無可取代、充滿希望的位置。

    延伸閱讀:

    〈工作2個月心得─工作意義的追尋〉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10203724186569931/

    〈工作4個月心得─淺談營造的環境與適應〉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10204094277301968/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