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3|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從《玩具總動員4》談何謂「玩具」?

raw-image



  何謂玩具?查教育部國語辭典,玩具:係指可供遊戲玩弄的東西。那麼何謂可供「玩弄」的東西?書、石頭、花草、寵物、小孩、甚至感情也都算玩具嗎?我們一般常識還是認為,玩具是給小朋友玩的、或是能夠大人與小孩一起玩的、是能夠寓教於樂的東西。因此,我們到玩具"反"斗城的時候不會看到賣書(一般書店的書)、石頭、花草、寵物、小孩等東西。但這些算不算玩具?又什麼是大人的玩具?在回答這些問題前,必須先回答,當玩具不被玩弄時,玩具是什麼?


  當玩具不被玩弄時,玩具當然不會像電影裡開始焦慮的找新主人、使自己能夠重新被玩弄。玩具就只是默默的待在櫃子裡、待在被遺忘的角落裡,等待某天幸運的有了新主人,或直接進到垃圾桶裡。玩具有可能不斷被玩嗎?除非不斷有新主人,否則依照人們喜新厭舊的個性,最好玩的玩具永遠是下一個。因此,那些在公共場所的玩具、沒有特定主人的玩具或許才是最幸運的,能夠不斷參與、陪伴小孩們的童年。


  但大部分的玩具還是有主人的,而且終有一天會不再被主人所喜愛。對於玩具而言,不被玩並不可恥,因為這也是玩具生命周期的一部分。當不被玩時,或許旁人不再稱呼它為玩具,它開始從好玩的玩具、常玩的玩具、新的玩具,到不好玩的玩具、很少玩的玩具、舊的玩具,最後遊走在裝飾品、垃圾(可燃/不可燃)、偶爾睹物思情才被把玩的東西之間。不再被「稱」為玩具、不再被當作玩具「玩」、不再成為參與、陪伴主人成長的「核心」。就像搬家後的舊地重遊,那些曾經熟悉的風景越趨不熟悉了,美好的風景總在回憶中,熟悉的部分保留、喚醒了當年的那個我。


  如同人類完整的生命周期包含生、老、病、死,雖然每個人早晚都會面臨一死,但我們不會說出生就是為了死亡。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活著?如何不畏世人眼光地看著自己活著?玩具遲早都會變成垃圾,差別只是變成你的還是變成我的垃圾,當社會將玩具貼上「垃圾」的標籤之後,我們應該做的是,重新定義何謂「垃圾」?


  垃圾能夠保留、喚醒當年的那個我嗎?那個悠遊在自己想像的世界、怎樣也不覺得累的專心投注在一件事上的我嗎?玩具成為的垃圾與一般用過即丟的垃圾不同之處在於,它保有時間的痕跡、保有與主人共同創造的歷史。而捨不得丟掉玩具與毅然決然就丟掉玩具的差別在於,除了房間已不夠囤積只好被迫選擇丟掉部分外,主要是認知到,玩具丟掉了並不表示不存在。它依然存在,存在於我們對世界還懵懵懂懂,剛開始好奇的探索世界、創造世界的「感覺」。


  那麼,何謂大人的玩具?大人有玩具嗎?是如同古時候的六藝 (禮、樂、射、御、書、數) 嗎?大人會說我在「玩」嗎?玩具帶給我們一種玩樂的狀態,而這個狀態是不管大人、小孩,只要是人都是需要的。如同德國哲學家席勒(F. Schiller, 1759-1805)認為:「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玩,是一種心理狀態,讓我們意識到自己是自由的。但隨著長大後,理性逐漸壓過感性,在追逐利益與目的時,我們不再活在我們想像的世界、不再不計任何代價的專心投注時間在某件事上,我們逐漸從社會上的玩具轉為裝飾品、垃圾。


  有沒有一件玩具直到現在依然陪伴著你?有沒有一件玩具是無可取代的?有沒有一件玩具曾讓你流淚?在玩樂中,我們是自由的;在玩樂中,我們的理性與感性藉由統合而獲得「創造」的經驗。大人或許不會說我正在「玩」,而是正在「陪」誰玩,是被動的玩。比起單純的追逐玩樂,大人更在乎追逐一種「享受」的經驗。然而,大人的玩也並非一定要花更多金錢才能夠獲得,重點在於,如何滿足我們探索世界、創造世界的「感覺」。而有時重新認識自己「內心」的世界、聽聽「內心」的聲音,比起追逐外在的物質經驗,更顯得容易、有趣。

2019/6/27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