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6|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從《互動.隨性.超越:人文建築師朱鈞的創作思維與人生風景》談何謂人文的建築思維

raw-image



  會認識朱鈞先生是因為他是我臉書好友,某天他主動加我(不知是小弟哪篇拙著引起他的興趣),因我向來都是來者不拒,也就不疑有他的加了。然而,過年期間逛書店時,翻到這本書,才赫然發現這位已86歲,與漢寶德、李祖源成大建築同窗、同等級的人物,竟是我陌生的臉友,遂引起閱讀的興趣。


  關於朱鈞先生的簡介:1937年生於上海(當年發生七七事變),1952年赴香港,1957年以港澳僑生的身份考取成大建築系,期間選修德文、法文、哲學史、邏輯學。1961年暑假主動提案設計《天主教台南青年中心》獲採用。1962年成大畢業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建築研究所(為台灣赴普林斯頓大學建築系留學第一人),1964年以論文《社會意識與建築》取得碩士學位。1967年自俄亥俄州哥倫布市遷居紐約,先後於Philip Johnson、Ulrich Franzen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同時於Pratt Institute建築系任教。因與紐約市的貧民窟接觸,1968年與建築師同好成立「建築師社區服務中心」,希望透過改造空間,讓貧民窟的生活更有尊嚴。1970年取得紐約州建築師執照。1972年遷居德州休士頓,於3D International建築師事務所工作。1972年擔任Rice University建築設計系副教授。1976年成立個人建築師事務所。1991年返台(留美29年)受陳邁之邀加入宗邁建築師事務所至2000年,期間於成大、中原及台科大建築系任教。2001年退休,遷居印尼峇里島烏布,專心創作藝術。迄今曾在北京七九八藝術區、維也納畢特里斯輪畫廊、峇里島、台北、新竹及台南等地創作及展覽.


  何謂人文的建築思維?朱鈞先生的碩論《社會意識與建築》,探討紐約市唐人街的擴建,華人住商混合的空間使用與美國城市分區的概念大不相同,唐人街有各種族群在此活動(學童、老人、小販、觀光客和偷渡打工者),提供觀察社會意識與建築的絕佳互動空間。另因美國不準婦女移民,導致唐人街幾為男性華人,產生環境髒亂、治安不佳及生活條件差等社會問題。於是,試圖透過設計,讓唐人街的功能更完善,使社區空間更像一個「家」。


「紙雕花是人工的


它存在


它有形式、色彩,卻沒有香味


它是死的


鮮花是種植的


它生長


它有形式、色彩,以及氣味


它是活的


紙雕花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被任何人所製作


鮮花是被園丁所種植的,他知道種什麼、何時種、種於何地


以及如何種植一株植物


房屋存在


家生生不息


城市是一個家」


  「房子」是紙雕花,是死的;「家」則是鮮花,是活的。朱鈞先生認為,「房子」是身體居住之處,「家」是心靈的棲息之所。「家」不再侷限單一的房子內,從房子到社區都可視為一個整體,即是「家」的概念;心能滿足的地方就是「家」。


  「其他人是以理性談建築,但朱鈞卻是以人文觀點來看建築。......他思考的是人與空間的關係。」-趙孝萱,元培學堂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


  受到指導教授拉巴度(Jean Labatut, 1899-1986)的影響,某次宗教性的設計,朱鈞先生想與老師討論十字架該怎麼做、放在哪。只得到:「你這種思考方式,對十字架是種污辱。」的回覆。卻引領思信奉天主教的朱鈞先生思考,十字架是什麼?宗教又有什麼意義?等問題。才發現十字架只是形式,要呈現的精神才是核心。最後設計的教堂,無十字架,僅透過空間與光影,呈現出宗教的莊嚴肅穆。朱鈞先生認為,建築背後看不見的精神,才是設計者必須理解並且意圖表達的核心。


  朱鈞先生的父親是經商之人,興趣是收藏、賞玩「古物」,有時會帶著他去大街小巷尋覓古物。他父親曾說:「一般人看古董或古玩,一定看它是不是真貨,真貨就很貴。但是,你看古董時,別管它到底是真貨還是假貨,要憑你的感覺。你若喜歡它,覺得它好,它就是好。至於這個古董到底值多少錢,不是最重要的事。」人文的建築思維,正是建築師的經歷、價值、知識、常識、能力的綜合的判斷,看見並呈現建築獨特的精神。如同朱鈞先生的教學觀念,「教學不是傳遞知識,是塑造年輕人,要讓學生建立見識/常識,而這須將經驗、知識、智慧、才華有效地結合起來。」、「協助他們呈現出最獨特的自己。」他不會將學生的視野框限在建築領域裡,而是經常帶學生去美術館看展,在多元觀看藝術的角度時,鼓勵學生以新的思考方式探討人文思潮。「朱鈞要學生面對的,不只是建築,而是未來的發展,以及生命所有可能性。」


  每當有年輕人向朱鈞先生請益時,他總是耐心聆聽對方說話,順者對方的思維邏輯切入,輕輕地點出對方可能一時還想不清楚的地方。他從不用是非、對錯、好壞評價一件事、一個想法,而是讓他人創作出屬於自己的答案、作品。如同蘇格拉底「助產士」的存在,很多事情我們以為已經懂了,細問之下卻一無所知,這才慢慢透過自己的思考給出答案。在當前建築教育競相要求學習最新技術與表現法的同時,卻遺忘了建築的核心-「人」。即讓學生有如其所是的發展能力(自學、思考、成為自己的能力),此即人文建築教育的核心。不管畢業後做不做建築,一輩子都帶得走、都受用的能力。


  「創作不是目的,而是思想的一種方式。」-趙孝萱


  晚年從建築轉向藝術創作的朱鈞先生,其呈現出不同於其他藝術家的作品;即一個永遠尚未完成,需透過觀者來完成的作品。建築作為一種藝術,不同於其他的藝術在於,建築需要考量未來使用者的需求與不同時間、環境下的使用。朱鈞先生的藝術,便保留了觀者完成作品的可能性;透過觀者與作品的對話(參與+選擇),觀者成為作品的一部分,作品亦成為觀者的一部分。觀者透過作品看見自己、看見了他理解、詮釋的部分,進而更認識自己。


  「任何東西的價值常不在東西的本身,而在於我們到底賦予了什麼?」-朱鈞


  價值是人所賦予的,如同每個人對古物的價值各異。朱鈞先生的作品只是他思想的示範,價值不在作品本身。而是透過簡單的作品提供給觀者最多的選擇,觀者理解、詮釋、選擇的過程才是創作的目的與價值。


  綜上,人文的建築思維,是將建築的價值從建築、建築師,轉向人與建築、人與自然;即從主觀性、個別性、獨特性,轉向客觀性、普遍性、統一性的建築思維。朱鈞先生有多次因商業與政治力等不可控制的因素介入,使得原先得標的案子停擺、甚至化為烏有的經驗,讓他不再仰賴政府做事,避免經費中斷而動彈不得的窘境。他從不刻意做些什麼,只是讓事情自己發生。然而,朱鈞先生的「無為」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在能力範圍之內量力而為,能力之外的則順其自然。當建築竣工時,建築有了自己的生命,建築如何完成?這是建築師能力之外的。人文建築思維下的建築是活的、有生命、有溫度的,透過使用者的使用過程、成為使用者的作品時才完成。如同朱鈞先生對蘇州庭院下的定義:「在文人的庭院裡,空間不受空間的限制,時間不受時間的限制。」此思維不只是一種建築思維更是一種人生哲學。

2023/2/5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