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3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超閱讀觀點93】擺脫思維盲區,全面升級思路--《思考101:耶魯大學改變人生的一堂思辨課》

    我們的大腦在演化過程中,慢慢改變,有些思維模式在遠古時代有其必要,到了現代,卻可能變成一種阻礙。《思考101:耶魯大學改變人生的一堂思辨課》整理出經常困住我們的八大錯誤思維,並說明這些思維的緣起與解決方法。

    raw-image


    一、流暢效應-「順」的誘惑

    當我們看到看似流暢、熟練或稀鬆平常的成果,就會相信那個過程也是順暢簡單的。比如看到TED演講,便覺得要準備像那樣的演講,並不難;或是看到求佛舞、科目三的短影音,就覺得自己跳起來也可以那麼流暢,等到自己實際練習才發現不是那麼回事。

    甚至,在一項研究中,將人先分成「可Google搜尋問題解答」,跟「不可以Google搜尋問題解答」兩組,隨後再問這兩組人新的問題(與之前可以Google搜尋問題無關),第一階段能用Google搜尋問題的人,會認為自己的知識比沒使用的人更豐富,甚至包含他們沒Google搜尋過的問題。

    這種流暢效應衍生自「後設認知」,是一種捷思法,讓我們從現有的訊息中,不用花太多力氣就能找出答案的應急方式。不過很顯然這樣的方式不全然有益,要避免這樣的謬誤,作者提出,可以親身嘗試,或是在規劃時,將任務拆解成小步驟,並為每個步驟設定期限,以迫使自己了解,事情不是如自己所想像如此簡單。作者自己個人的心法是,永遠在預估的時間再加上50%。

    二、確認偏誤

    書中以華生的「2-4-6」為例,要大家也舉三個數字測試,再看能否猜出這個數字規則為何?很多人看到「2-4-6」,可能會很直覺的用偶數加2(猜4-6-8)或任何數字加2(猜13-15-17)的規則去猜,其實都對。

    公佈答案,其實這組數字規則非常簡單,只是數字由小到大而已,所以「1-100-1123」也對。

    不過一旦你心中已經認定是你所想的那個規則之後,就很難再改變,所以或許猜了好幾次偶數加2,都對,卻仍猜不到正確的規則,心想「怎可能不是這個規則?」。

    我們會有確認偏誤的心態,主要是因為「滿意即止」的想法,過往如果在某處森林發現莓果,那我們可能就不會細究,究竟是這處森林才有苺果,抑或是所有森林都有莓果,因為現狀就能夠滿足生活所需。

    要抗衡確認偏誤,作者認為,第一步關鍵在於要能認知「確認偏誤是能造成極大破壞力的後果」,思維方面,則不要只提出一種假設,而是要提出兩種互斥的假設,相互驗證。在生活中,也可以加入一些隨機性,比如不要走固定路線,或請朋友幫你挑衣服,避免又買類似的衣服,透過隨機,讓生活多一點不同,才能擁抱多元想法。

    三、因果歸因

    任何事件都有無限可能的成因,我們在探討成因時,會依據相似、充分及必要、新近、能否掌握等考量,將成因限縮到數量較少的合理因素。

    當發生壞事時,有時候,我們在思考成因過程中,會演變成「為什麼是我?」然後引發越來越多負面的「為什麼」,要有建設性處理困難或是無解的因果關係,可以想辦法讓自己抽離那個情境。有些情境不會再次發生,所以追求為什麼,驗證答案是沒有意義的,如果是可能會再度發生的,那麼問自己能夠引導未來行動的「為什麼」,會更有意義。

    四、例子的危險

    例子跟故事,往往影響我們比數據來得大。如果你身邊的人很多人都沒確診,或是確診後,很快就康復,那你很可能會低估疫情的威力。又或是哪位民眾接種疫苗死亡的新聞,導致你高估接種疫苗的後遺症,儘管兩者背後都有理性的數據支撐,生活周遭發生例子就是比較能影響你的看法。

    要避免落入例子的危險,就要了解大數法則、均值回歸跟貝氏定理,避免受到少數例子的影響,而以為那就是事情的全貌。

    五、負面偏誤

    眾多心理學研究顯示,人重視負面訊息勝過正面訊息。如果有兩個人,一個人的正面特質跟負面特質都突出,且正面特質多於負面特質,另一個人則是都非常平均,我們還是會特別關注前者的負面特質。另一方面,我們害怕損失勝過於得到的喜悅,比如同樣1000元,失去1000元的痛苦會大過於得到1000元的喜悅,

    要避免負面偏誤帶來的影響,我們可以將「損失框架」改成「獲得框架」,讓自己決定以「該選擇什麼」重新建構。例如整理衣櫃時,將衣服從衣櫃拿出來丟掉很難,那可以改將所有衣服都先丟到地上,選擇哪幾件要放進衣櫃。

    六、偏頗的解釋

    面對這個世界,我們需要「由上而下的處理」,透過感官將迎面而來的訊息置入有連續的框架中,藉此預測與掌握環境,但這個處理的過程中,卻仰賴我們理解世界的能力。所以即使有事實跟數據,我們還是有可能會把它詮釋成符合本身偏頗的信念,更恐怖的是,比較聰明的人更可能做出偏頗的詮釋,因為它們更知道如何駁斥牴觸信念的事實。

    要消除偏頗詮釋的危險,首先要理解偏頗詮釋是無可避免的,這樣比較能敞開心胸接受其他看法;當別人的偏頗詮釋帶給我們困擾時,同樣要理解這種偏誤是認知的一部分,比較有助於幫助我們容忍不同看法的人,了解那些人未必是要傷害我們,只是以他們的角度看待現況而已。

    七、設身處地的難題

    什麼是設身處地?我們最常說的就是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其想法,不幸的是,一支由三位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經由24場實驗證實,我們理解他人想法或感覺的能力,光靠觀點取替是無法提升的。

    更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對方應該會懂我們的想法,就像猜歌大賽一樣,你覺得你唱得很像《三天三夜》了,對方卻猜《凌晨三點鐘》。

    要避免設身處地的難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說出來,不要讓對方猜。反之,想要知道對方在說什麼,問就對了。

    八、延遲滿足的麻煩

    我們偏愛確定性(現在就要)勝過不確定性(未來再拿),喜歡滿足當下,不愛延遲滿足。因為未來充滿不確定性,而且未來離我們太遙遠,想要美好的未來,現在就要有一些犧牲。

    這個章節如果在這邊結束,那就跟其他勵志書籍沒什麼不同了。抗拒眼前的的報酬,為未來犧牲是好事,不過如果單方面強調成功人士因為自制所以成功,會不會也是一種偏誤?又或是為了工作而活是必要的嗎?

    作者在書提到,過度的自制不僅會妨礙心理健康,也會影響生理健康。在一項研究中,經濟弱勢的青少年,在17至19歲表現高度自制的人,步入成年早期的免疫系統老化跡象較多。另一個研究中,強烈渴望自制力的人,在執行困難的任務,會因為很快發現期望與實際表現的落差而投入較少心力,因而表現較差。

    所以,知道何時該堅持,何時該放手也相當重要。如果目標值得追求,那麼過程的痛苦當然值得;如果發現自己正為了報酬傷害自己,那麼該思考看待它的方式,試著多多放一些注意力在過程,而非只專注結果,或許會好一點。


    西恩後見

    個人很喜歡看思辨類型的書,《思考101:耶魯大學改變人生的一堂思辨課》提出八大思維誤區,每個思維誤區作者都舉了很多的例子,包含自己的,相當精采,比較可惜的是,在歸納與解方的部分,有些章節會覺得結束得比較沒力,所以看完後得再好好思考這個章節想說的是什麼。

    在閱讀這本書的很多時候,​都不自覺想到《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提到的「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大腦需要節能,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運用既有的認知,快速理解與判斷環境,當我們朝向自己所認為的方向思考時,就很難跳出思考框架,經常抱持「反過來想」的想法就非常必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滾石西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