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31|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學音樂要學一輩子,不要只學一陣子

學音樂要學一輩子,不要只學一陣子

琴童父母該扮演的三種關鍵角色

 

女星蔡沐妍日前帶愛女上節目《小姐不熙娣》,

小S聽完小女生表演完大提琴後,

隨即發問:「這是可以表演的嗎?」

引發蔡沐妍事後暴怒發文砲轟。

到底是小S過於節目效果導向?

還是蔡沐妍陷入習琴家長的誤區?

 

這則新聞之所以引起大眾關注,

是因為讓孩子學琴的家長不少,

但在台灣,當孩子升上國小高年級後,

會繼續學琴的孩子普遍不多。

原因有幾個:

1.升學壓力越來越大,高年級學童常因準備私中,

而放棄才藝,轉向學科導向的補習。

既然沒時間練琴,那家長理所當然停音樂才藝課。

2.孩子基礎不穩,無法持續進步:

坊間有太多音樂老師,為符合某些家長的期待,

教學過於以檢定和比賽為導向,

導致孩子長時間只針對比賽、檢定曲練習,

並未建構對樂理、音感、音樂性等等的全面理解,

孩子自然進步有限。

3.琴童在被逼迫的情況下,自然難以培養出對音樂的興趣,

因此乾脆停課,以免為了練琴,造成過多親子衝突。

4.音樂藝術發展無法當飯吃,

練琴被視為浪費時間、資源、金錢的無用才藝。

從近期臉書粉專「雙北時事」發布的一篇文章,

內容列出「童年十大最沒有用特殊才藝」,

依序排名分別是珠心算、書法、繪畫、鋼琴/電子琴、

直笛、舞蹈、象棋/圍棋/西洋棋、跆拳道/柔道/空手道、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直排輪等才藝,

可以看出「要不要學才藝」,是許多家長內心的糾結。

 

從《小姐不熙娣》釋出的精華版標題:

「被媽強迫學大提琴好無奈?

不喜歡的表情超明顯小S笑翻!」,

可知該集節目有明顯節目效果導向:

從小女生拉琴的表情,拉出的音準,

以表演角度言,的確不太適合在電視節目中呈現,

因為小女生有可能會因此受到不必要的壓力。

所以三寶媽小S當下特地蹲下身說,

「如果音準可以解決,

那麼也許你會更喜歡拉琴。」

 

我贊同小S錄影當下的應對,

他言語中有對小女生的鼓勵,

也化解了表演問題可能引起的尷尬。

反觀蔡沐妍的言語態度,

身為媽媽,出發點一定是對孩子好的,

只是她也陷入了普遍琴童家長的迷思:

1.因為自己嚮往學琴,所以才讓孩子學  

2.後來發現很難,所以媽媽自己放棄,

但孩子若表示沒興趣,那就把琴丟掉吧!

 

孩子學習音樂時,除了琴童和老師的緣分深淺外,

家長的態度才是影響琴童習樂態度的關鍵。

琴童父母該扮演的三種關鍵角色如下:

 

一、榜樣與啟發力:家長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樣和啟發者。

當孩子看到家長對音樂有熱情,積極參與音樂活動,

他們也會被激發出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情。

但實際上,許多學音樂的孩子,在家裡是完全不聽古典音樂的。

可是耳朵是需要用好的音樂「洗」過,才能培養對音樂的感受力。

 

二、提供支持和鼓勵: 家長的支持和鼓勵對孩子的學習至關重要。

音樂學習可能會遇到種種瓶頸和困難,

但家長不管懂不懂音樂,在孩子練習或表演後,

若能先鼓勵一番,再提出改進策略,

對琴童的內在動機,會較有幫助。

 

三、提供資源和學習環境:家長提供孩子所需的音樂資源,

包括樂器、音樂書籍、錄音或參加音樂活動等。

家長的支持和投資可以讓孩子更容易接觸和探索音樂世界。

環境方面,包括在家中提供安靜的練習空間,

建立規律的練習時間,及對孩子的學習進展給予積極回饋。

擁有良好的練琴原子習慣,亟需家長協助。

 

學樂器僅三五年,但音樂性靈需要一輩子培養,

音樂最終目標是讓孩子擁有豐富心靈的寶藏。

把練琴當日常,把得獎當驚喜。

學音樂端賴細水長流,

不要只求得獎,不然會失去自我。

只有累積練琴的質量,才能產生音樂的奇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