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3|閱讀時間 ‧ 約 28 分鐘

初次閱讀笛卡兒《沉思錄》


第一本接觸的哲學家著作,是笛卡兒的《沉思錄》,知名的「我思故我在」名言,便是出於這本書。

內容看起來簡單好懂,篇幅也不長,感覺適合入門新手,但後來又看了數遍,覺得要透徹理解還是有些難度,需要有點耐心。

這篇文是當初第一次讀的概述記錄與心得,但由於是剛接觸哲學領域的時期寫的,現在看來有些地方並不是那麼成熟,但大致上還是有在正確的方向🤣還是可以勉強作為參考的

(左圖,為閱讀譯本)


(前陣子發現原本的檔案突然打不開了,驚恐之下,幸好找到之前還有留紙本的,想說乾脆打下來,順便分享😆)


寫於2021.02


笛卡兒是一位在西方哲學發展中的哲學重要人物,也被稱為「近代哲學之父」,他重新審視「確定且真實的事物」到底為何,且對一切的事物展開還一的沉思過程,大大的影響了當時的社會,使其開始告別了舊時代思維,並迎接新的科學方法來看待事物。

《沉思錄》中使用了第一人稱論述他的思想,彷彿閱讀的當下自己也參與其中,而他藉由這六個沉思,展開一連串的懷疑與啟發,以下針對這六個沉思去論述從中所得之自身體悟及心得。

第一個沉思

在第一沉思中,笛卡兒就提出了他懷疑的方法:拒絕一切原本不確定的信念,重新去探討百分之百真實的可相信知識為何,並使用惡魔的思想實驗,來說明惡魔會製造出我們的經驗及理解,因此我們可能一直以來都在受騙中。

的確,有時感官所帶來的經驗大多數都是騙人且誤導,並不是真實的,且還會以過去的經驗化為內心的偏見去看待一切,如同從前大家一直認為地球是平的,只因為我們行走在路上感覺不到地面有任何圓的可能,而現今也是許多人很容易就以自己所看到、聽到的事物,認為就是真的且絲毫不再去懷疑、不再去求證,這些說起來都是相當愚蠢,但事實上我們還是經常如此愚蠢。

第二個沉思

當我們開始下定決心摒棄原有的偏見,也不再相信感官所感知到的任何現象,追溯至源頭才發現,原來這世界上「我」是真正存在的,也總算確定了所追尋最基礎的知識,即為「自我的存在」,而這個我代表的是思想物、心靈、靈魂、理性。

這個概念也相對應了笛卡兒的名言:「我思故我在」,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當有這些懷疑被思考時,我就必須得存在,懷疑的問題才能被思考。」但現在卻很多人照字面上的意思而認為「因為我思考所以我存在」,這種因果關係進而的換句話說會變成:「因為我沒有在思考,所以我不存在」的話,就將原本意思曲解了。

笛卡兒也繼續探討除了我之外的外在事物,不論是感官所產生,甚至是已經被視為知識及學問的物理、幾何、數學…等,凡是有任何的外在因素都得是必須懷疑、都有出錯的可能,也因此這裡笛卡兒最終也區分出了物體及心靈是不同實體,而物體需要被心靈理解,裁示認識了這個物體,因此才認為心靈的本性比物體更容易認識。

第三個沉思

在這個部分確認了除「我」之外,還有其他外物的存在,並探討上帝是否存在及他是否為一位欺騙者作為討論。在此,從觀念開始,進而討論到上帝觀念、無中不能生有、原因與結果的真實性關係等,最後得證上帝的存在,並且指出「如果上帝確實不存在,則我就不可能有這種存在的本性,心中亦不會有上帝的觀念」,也就是觀念即結果,而原因則被推定是上帝。

但這些論證中仍難說服我上帝存在這件事,我認為笛卡兒已經先具有「上帝存在」之信仰,即使他想實踐普遍的懷疑來獲得真確的知識,並不在於以宗教信仰為主,但在上帝這方面似乎沒有徹底的執行。

第四個沉思

在這個部分探討了真理與錯誤,也是到目前為止令人最感同身受的一部分,笛卡兒認為錯誤並不是依靠上帝而存在的一種真實事物,而錯誤依然會產生,則是因為沒有把意志限制在理解能力的範圍之內,因為我們的意志是無邊無界,但知識及理解能力卻是有限的,不過這兩種能力並非錯誤的來源,只是當抑制超出了我們所能理解的界線外,代表我們一點也無法理解,或不具有這方面的知識時,卻仍然濫用意志,並作出超出理解範圍的判斷,因此就會產生錯誤。

我認為就如同現今有許多人明明就不具有該方面的知識,卻仍然大放厥詞,自認為是對的,但事實上大錯特錯,在別人眼裡看起來是極為愚蠢的。因此笛卡兒提醒了我們,在確定事實的真相之前,不要輕易地下判斷,否則就會犯錯,因此,「嚴格地把自己的意志限制在認識的範圍之內,使它只對明白而清晰地呈現於理解的事物下判斷,我就絕對不會犯罪和受騙。」

第五個沉思

進而轉向討論物體,去釐清意識中雜亂和清晰的事物觀念,並藉由感官知覺的檢視,發現物體存在的事實,笛卡兒說:「凡是我明白而清晰地認識到的事物都是真的。」肯定了心靈之外必有物體存在,且也利用了這點進一步的再去論證上帝存在這件事,因為笛卡兒的心中存有上帝的觀念,也非常地明白上帝的本質,再加上利用了安瑟姆的本體論論證來論述(認為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且完美的,而因為完美包含了「存在」這件事,因此上帝是存在的),再次證明上帝存在這件事,且一切的事物都是需要依靠上帝的,我們必須先認識上帝,才能對任何其他事物了解。

但本體論論證對於現代來說是一個較沒有說服力的論證,而我也認為這部分仍有待再討論,若能以此方式來論證上帝存在的話,那以邏輯上來說,似乎許多類型的實體都可以是存在之物。

第六個沉思

在開頭的部分首先討論了物質性事物存在的可能,藉由探討想像、感官知覺及上帝來得證有形式物確實是存在的,緊接著論述「心靈」與「身體」之區分,且兩個實體是獨立且分開的,同時也存在於「我」這一整體中,來進行交互作用而產生感覺,這部分是有些矛盾,也是笛卡兒「心物二元論」這個論述所遇到的問題,但我認為這個主張是不能全然被貫徹,身體及心靈是無法完完全全的被分開,而其中也提到:「沒有身體,我依然可以存在。」我認為我們依然是得需要身體,才能感知到我們的心靈或思想,而身體也得依靠我們的心靈才能有所活動。

結語

「上帝」這個觀念成為了笛卡兒所有論證的基礎,但笛卡兒證實的「上帝存在」這件事卻在現今不廣為接受,那令人懷疑是否表示其他論證根本無法開始及成立?然而根據他的論述來看,我認為只能接受一開始所論述的「自我存在」這件事,及有關於自身的知識,我們還是無法以此為基礎,去了解自身以外的知識,因為我們還是有可能受到惡魔的欺騙,而無法真正的了解到外在世界的知識。且笛卡兒也留下了許多令人需要再深刻探討的問題,例如心物二元論所帶來的矛盾(非物理性實體及物理性實體的交互影響如何產生…等),不過也礙於當時知識不夠健全,才導致後來許多學者又推翻這些論證。

但他仍然為人們帶來很大的影響,不管是在思考方式上,或是在探討真實的方法,使人們開始去追求最真實的知識,也從此改變了發問的形式,不再只是關心表面的「為什麼?」而是開始進一步的深入探討「這是什麼?」同時,他也提醒了我們不要帶有感官知覺所形成的成見去看待所有的事物。

笛卡兒的名言:「我思故我在」這句話則確立了之後自我意識的地位,讓當時從絕對完全的宗教信仰主宰一切的情況,開始重視起人的主體性,也接而影響了後世許多學說。

最後,其中最令人信服的一個論證,我想應該是笛卡兒提到做夢這件事,他在第一個沉思中就提到:睡夢和清醒之間,沒有明顯的界線讓人區分,這也因此讓他展開了一連串的懷疑與求真,不過他在第六個沉思中的最後解答了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利用記憶,因為記憶不能將夢境或夢境與日常生活貫串起來,第二種方法則是藉由不會發生在日常生活中,但卻在夢裡出現的奇異現象,則可以強烈懷疑是夢境所發生的,在這部分算是做了一個完滿的結束。




雖然這本《沉思錄》並不能對人生問題有什麼太大幫助,甚至覺得無聊提不起勁,而且可能看一次看不懂,需要重複讀好幾次才能夠有個初步的體悟和理解,不過隨著笛卡兒思考,至少能在思想上有些邏輯及條理上的些微進步,或者是,進一步的去效仿笛卡兒,試著對自己所堅定不移的信念產生一些懷疑,好好的重新檢證一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