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 還是心靈毒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老實說,處理父母的問題,會比處理孩子的問題更加麻煩得多。我們可以

設法改變孩子,卻很難改變孩子的父母。如果父母不肯跟著改變,要讓孩子確

實改過自新,就會非常困難」~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

 

作者接觸過很多犯罪的少年,很多時候都是出自於父母管教太多或是忽略的狀態,甚至覺得不關自己的事情。沒有人出生就想要犯罪或是想要讓別人感覺自己不夠好。但父母的話語通常都會塑造孩子怎麼看自己。

 

作者強調要改變孩子很容易,不容易改變的確是父母。父母無法正視自己的問題的時候,還是以自己覺得好的部分來看待時,往往會讓可以改變的孩子變成走向偏激的狀態。

 

我記得小時候,因為我和弟弟傻呼呼的樣子,常常有人會罵我們是呆子或是笨蛋。即使我的母親很嚴格,但我覺得她的一句話影響著我們,她常說: “沒有人可以定義你是誰,只有你才能定義自己。”

 

小時候對這句話不是很懂,慢慢長大後,我跟弟弟沒有受到他人污辱的言語而放棄自己。甚至更想為這個社會多盡一份力。我想真的如同作者談到,父母願意改變,孩子就會改變。因為大多數都是父母的言語或是管教上出了問題。

 

父母如果常說: “快一點”會影響著孩子的發展,因為孩子對於”快一點”這一詞很抽象,只會讓孩子無法養成自發性以及學會判斷的能力,而孩子需要培養事前預期能力,但這並非與生俱來的能力,必須在發育的過程中逐漸習得。也就是能夠讓孩子知道做一件事所產生的行為後果及付出的代價。

 

作者認為:

1.          讓孩子理解了必須趕快的理由,就能夠自行注意時間,加快自己的動作。

2.          養成逆推思考的習慣

3.          思考未來之前,必須先學會理解現況

4.          在理解困難的前提下,提升因應能力

 

最後他談到閱讀可以增進孩子的思考能力,也可以直接從書本中獲得體驗。進而幫助孩子可以有良性的體驗,他強調還是要得從書本中獲得,而不是從主流媒體中取得。

 

 

 

avatar-img
88會員
593內容數
從一個人到兩個人的生活,原來這一趟都是一個不容易的歷程,歷經照顧母親生病的那段歲月,母親的好轉,我們求子的不容易,試管的失敗,決定走上收養的旅程。這趟旅程看似溫馨又幸福,沒想到伴隨著孩子的特殊性,我們輾轉之間做了好多的嘗試,搬了無數次的家。最後落腳在先生的家鄉,這裡有著我們的故事,希望我門的故事也能帶給你生命的希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貼近自己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寶瓶出版的這本書, 真的讓我產生好多的連結。 看似平靜的日子, 對照顧者卻是不平靜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 沉重的負擔不斷的往上加層, 慢慢的,體力跟精神, 甚至是經濟的負擔, 壓的喘不過氣來的時候, 都會在那瞬間結束彼此的生命。 光司照顧9年的母親,自覺已經來到盡頭,
「讓孩子深深感受到媽媽就像安全堡壘般,也讓孩子對自己有了自信。」(p052) 記得我家弟弟(恒恒)滿心期待上小學時,前一晚就把衣服、書包整理好。 那天晚上爸爸給他一個祝福, 他很開心對我說:「我要去上學了!我長大了!」 開學第一天, 帶著興奮的心情, 牽著他的小手走進校門
#關鍵早療 #王意中 #寶瓶文化 意中老師的書ㄧ直是我的救星, 每一次養育孩子遭受到困難時, 總可以從書中獲得署光。 還沒完全能看見自己的狀態時, 意中老師的書真的是我的浮木。 這幾年把自己愛回來後, 孩子的狀態其實越來越進步。 不過在孩子很小的時候, 我的
《蔡志忠》 #大塊文化 從小很喜歡看蔡志忠的漫畫, 當時年紀小, 讀的時候還沒意會到裡頭的幽默。 最近參與抽書, 居然ㄧ次抽中兩本, 與孩子共讀時, 才知道他在很小就立志當漫畫家。 他在提到: 「每個小孩都是天才,只是媽媽不知道——每個人都能厲害一百倍
#每一天的覺醒 #馬克·尼波 #木馬文化 這本書是去年看到克萊兒的女子言己執行體驗時,深深的被觸動。 透過每天的小短文,加上後面的小練習,給了早晨充飽電的概念。 這本書照著每一天的日子, 讓我們可以對生活更多覺醒, 不推開、不逃離, 緩緩的安住當下。 1/5 的主題
#與自己交換日記 #悅知文化 #52週題問365個練習 去年遇到這本書時, 是被它的標題給吸引。 哇!與自己的交換日記耶! 買來後超級興奮的在2024年第一天啟用。 這本書是自我照顧與自我覺察, 它分了幾個部分: #Part 1 on&off 允許過度的努力的自己放鬆
寶瓶出版的這本書, 真的讓我產生好多的連結。 看似平靜的日子, 對照顧者卻是不平靜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 沉重的負擔不斷的往上加層, 慢慢的,體力跟精神, 甚至是經濟的負擔, 壓的喘不過氣來的時候, 都會在那瞬間結束彼此的生命。 光司照顧9年的母親,自覺已經來到盡頭,
「讓孩子深深感受到媽媽就像安全堡壘般,也讓孩子對自己有了自信。」(p052) 記得我家弟弟(恒恒)滿心期待上小學時,前一晚就把衣服、書包整理好。 那天晚上爸爸給他一個祝福, 他很開心對我說:「我要去上學了!我長大了!」 開學第一天, 帶著興奮的心情, 牽著他的小手走進校門
#關鍵早療 #王意中 #寶瓶文化 意中老師的書ㄧ直是我的救星, 每一次養育孩子遭受到困難時, 總可以從書中獲得署光。 還沒完全能看見自己的狀態時, 意中老師的書真的是我的浮木。 這幾年把自己愛回來後, 孩子的狀態其實越來越進步。 不過在孩子很小的時候, 我的
《蔡志忠》 #大塊文化 從小很喜歡看蔡志忠的漫畫, 當時年紀小, 讀的時候還沒意會到裡頭的幽默。 最近參與抽書, 居然ㄧ次抽中兩本, 與孩子共讀時, 才知道他在很小就立志當漫畫家。 他在提到: 「每個小孩都是天才,只是媽媽不知道——每個人都能厲害一百倍
#每一天的覺醒 #馬克·尼波 #木馬文化 這本書是去年看到克萊兒的女子言己執行體驗時,深深的被觸動。 透過每天的小短文,加上後面的小練習,給了早晨充飽電的概念。 這本書照著每一天的日子, 讓我們可以對生活更多覺醒, 不推開、不逃離, 緩緩的安住當下。 1/5 的主題
#與自己交換日記 #悅知文化 #52週題問365個練習 去年遇到這本書時, 是被它的標題給吸引。 哇!與自己的交換日記耶! 買來後超級興奮的在2024年第一天啟用。 這本書是自我照顧與自我覺察, 它分了幾個部分: #Part 1 on&off 允許過度的努力的自己放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最近在英國的心理治療界有個議題:有許多被成年子女疏遠的父母,認為是在心理治療國過程中,心理師間接、直接引導子女跟父母疏遠、甚至不再往來。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孩子心裡想的事情,會說出口的部分連1%都不到」 父母跟老師要隨時觀察孩子, 才能在第一時間察覺孩子的異狀。
現在的小孩才會變得脆弱,不堪一擊,因為從小到大,他們就是想什麼得什麼,一得不到就鬧情緒,然後有情緒病。 雖然我也反對我媽那種虐待式教養,但兩者比較,我覺得還是像我這樣教養出來的孩子,比較好些些。 話說我的下屬,1995年生,也都快30歲了,一事無成,日日渾渾噩噩,寫一封信仍然寫2023年,因為是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青春期總是被認為是「叛逆期」,也是許多父母最頭痛的時期,面對出言不遜或態度冷漠的孩子,到底該如何與之溝通相處,才不會影響親子關係呢? 日本的腦科學專家黑川伊保子便在《青少年使用說明書》這本書中提到想要挽救親子關係,其實要早在孩子青春期來臨之前就要讓親子對話變成能相互理解的真誠交流,也就
Thumbnail
《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以一名曾經從事心理相關工作的教授為主要敘述視角,與一萬名罪犯及非行少年互動的過程也貫穿整個大綱,讓讀者能夠換位思考,理解他們為甚麼會走向這條不歸路的完整動機,以及深入探討這些「無藥可救」罪犯的殘破世界。  藉由數篇章節,我們也可以透過作者改編及重組的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過去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理應充滿和樂歡笑的環境,但後來在許多社會案件中理解家庭失能確實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甚至將來會對社會造成影響。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應該把教養當成是不容外人置喙之事,而是應該以長遠的思維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不帶給社會負擔,並且能完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獨立人格,我想這才是
Thumbnail
孩子的世界,充滿了情緒與事實的糾纏,父母如何成為他們情感與現實間的明燈? 從認識情緒到表達事實,探索如何透過耐心引導,幫助孩子清楚分辨內心的情緒與外在的事實的不同,培養出他們的情緒智力。 閱讀全文,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實後盾。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清晰表達:情感與事實的分離 在父母眼中,孩子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最近在英國的心理治療界有個議題:有許多被成年子女疏遠的父母,認為是在心理治療國過程中,心理師間接、直接引導子女跟父母疏遠、甚至不再往來。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孩子心裡想的事情,會說出口的部分連1%都不到」 父母跟老師要隨時觀察孩子, 才能在第一時間察覺孩子的異狀。
現在的小孩才會變得脆弱,不堪一擊,因為從小到大,他們就是想什麼得什麼,一得不到就鬧情緒,然後有情緒病。 雖然我也反對我媽那種虐待式教養,但兩者比較,我覺得還是像我這樣教養出來的孩子,比較好些些。 話說我的下屬,1995年生,也都快30歲了,一事無成,日日渾渾噩噩,寫一封信仍然寫2023年,因為是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青春期總是被認為是「叛逆期」,也是許多父母最頭痛的時期,面對出言不遜或態度冷漠的孩子,到底該如何與之溝通相處,才不會影響親子關係呢? 日本的腦科學專家黑川伊保子便在《青少年使用說明書》這本書中提到想要挽救親子關係,其實要早在孩子青春期來臨之前就要讓親子對話變成能相互理解的真誠交流,也就
Thumbnail
《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以一名曾經從事心理相關工作的教授為主要敘述視角,與一萬名罪犯及非行少年互動的過程也貫穿整個大綱,讓讀者能夠換位思考,理解他們為甚麼會走向這條不歸路的完整動機,以及深入探討這些「無藥可救」罪犯的殘破世界。  藉由數篇章節,我們也可以透過作者改編及重組的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過去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理應充滿和樂歡笑的環境,但後來在許多社會案件中理解家庭失能確實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甚至將來會對社會造成影響。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應該把教養當成是不容外人置喙之事,而是應該以長遠的思維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不帶給社會負擔,並且能完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獨立人格,我想這才是
Thumbnail
孩子的世界,充滿了情緒與事實的糾纏,父母如何成為他們情感與現實間的明燈? 從認識情緒到表達事實,探索如何透過耐心引導,幫助孩子清楚分辨內心的情緒與外在的事實的不同,培養出他們的情緒智力。 閱讀全文,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實後盾。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清晰表達:情感與事實的分離 在父母眼中,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