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6|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給孩子搭個梯子-構築孩子的學習歷程

一、改變學習

    疫情期間,無意間接觸了google的協作平台,站在專業眼光來說,這其實是一個很陽春、不好施展拳腳的平台,甚至有些專業人士會覺得不好用!!但起心動念為了構築孩子的學習歷程,希望藉由數位化,能完整紀錄孩子求學間的美好回憶,即使是點點滴滴,也可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成就一番美好!!所以在孩子小二時便開始收集相關影像資料,將之上傳協作平台,透過簡單的平台架構,逐步構築心中的學習地圖,逐步強化孩子學習歷程,透過文字、圖片、影像記錄著孩子的學習世界,記得平台上留著這段文字:「陪伴孩子成長,看著不同時期的孩子樣貌,才知道紀錄才是美好,記憶可以保留長久!!

而今兩年過去,從幼兒園到小四的學校生活、家庭旅遊等紀錄,已蔚然成篇!!舉凡寒暑假生活、我的作品、文章作品、親子活動、飼養昆蟲、校外學習、線上課程活動等,從動態的插秧、攀繩、騎自行車、打太鼓,到靜態的捏陶、閱讀、寫作、元宇宙等,多元化的學習,是師法多元智能理論大師--美國哈佛大學哈沃德·加德納教授(Prof.Howard Gardner),人類智能發不應只限於智商發展(IQ),亦需發展以下智能:「語文、數理邏輯、空間、肢體動覺、音樂、人際、內省、自然(參閱維基百科)。」

二、學習平台   

多元智能透過協作平台,更可以看出孩子的世界,是可以如此多采多姿!!許多老師看過平台之後,均不敢置信可以記錄如此詳實,可以分門別類的紀錄孩子的學習地圖,透過平台,親子一起記錄、一起編輯、一起分享彼此的情緒!!感覺孩子與自己更靠近了,也更願意說出心中的想法,也可以看出孩子學習的侷限,如人際、如數理邏輯、如內省,也正因為侷限與不足,才有學習的動能。

     還記得二年級時老師規定每一個孩子必須完成一篇數位化的學習單,筆者詳實紀錄著繁複的後製過程,也因為這樣,孩子的數位學習能力更快速,更會使用相關的數位工具,摘錄佐藤學《學習的革命》(2022):「資訊科技應該扮演的角色是『透明的存在』-指的是工具本身變得透明,也就是在無意識之下能夠自然使用的狀態(不為用而用)。資訊科技角色,應該從電腦輔助教學(CAI)轉變為電腦輔助學習系統(CAL)。」因此2020世界經濟論壇「未來學校」學習能力統整:「創造性」、「探究」、「協同」為中心的學習,身為數位原住民的孩子,習慣快速進入協作平台、習慣快速操作學習平台,數位的世界可能很美好,但也要孩子體會現實的世界,不是AR、VR、元宇宙就好,也必須學會做家事、閱讀實體書籍、自己組裝紙冰屋,「學習如何學習」(Learn how to learn)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三、折射紀錄    

回首紀錄這幾年的時光,也會遇到孩子鬧彆扭,不肯拍照、不肯學習的時候,這時候又要發揮當老師的功能,理解孩子的學習困境,抓住孩子的學習動機、放大孩子的學習視野,總之必須勤勞、執著、耐煩,才能幫助孩子學習,學習之路不會是坦途,人生亦同!總有高峰與低谷,坊間有許多學習策略,可以參考,但不能一體適用,因為孩子是獨立個體,紀伯倫曾說:「你好比一把弓,孩子是從你身上射出的生命之箭。」總有一天,你會與孩子分開,但那曾經羈絆的血脈與陪伴之旅,卻是可以回憶很久很久!!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教職生涯的省思與分享,用不同觀點豐富生命的美好!! 面對生態危機、氣候變遷的極端氣候,我們該怎麼做?身體力行去看見不同的世界!!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