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我無能以報──《雙面女弒親案》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沒有懸念,也不驚悚,《雙面女弒親案》文如其名,就是個女孩如何殺害自己父母的故事。因為答案就明擺在那裡,所以你對開頭那位報警、哭嚎,錄口供時稍有怯懦和淒傷的女孩,只有深深的懷疑或說好奇:怎麼做?為什麼?女孩是亞裔移民的後代,那麼好,肯定和嚴厲和期待,或直言剝奪及奴役,有關。

也的確有關。

Netflix《雙面女弒親案》

Netflix《雙面女弒親案》

該片簡單敘事:潘家父母,女死男昏迷,女兒報警,漏洞百出。但是新鮮創傷迫使人無法懷疑,或者奇怪觀眾如我,竟已習慣懷疑案件每位活人。第二次審訊,女兒有個前男友,曾持有及販賣毒品。前男友避重就輕。第三次審訊,女兒自陳:家裡始終嚴厲,緊迫盯人,阻擋他和毒販男友的戀情。於是她高中畢業,離家四年,說謊就讀某某大學,甚而偽造學位證書。警方還猶疑這說謊成性的女孩究竟如何,父親醒了,說出真相,然後嘎嘎一頓調查,事情就落幕。買兇殺人,無期徒刑。

說真的這不有趣,但樸實是紀錄片的美德。影片採訪女孩的鋼琴老師,表示她天賦異稟,父母也捨得付出,每年幾千美元的參賽費,和獎狀、獎盃;每次上課,都是父母親自送到門口;某次課堂她崩潰大哭,說自己不被雙親信任也不能自由戀愛。當老師得知真相,驚愕自問:我錯過了什麼?

另一位亞裔男人,女孩高中同學,提到當地高中,課業全優是基本標準。香港、台灣和越南移民,要求孩子成為醫生、工程師或至少會計師,但女孩「算不上名列前茅,差遠了。」他也表達當環境全面要求你滿足某種期待,你卻做不到時,那後果有時是「災難性」的。

所以,是的,人倫災難。女兒買兇殺害父母,兩次,一次失敗,一次成功。

你完全能夠理解,身為移民且是相對成功的移民,如何欲求動員全部資源,期望自己的後代能延續甚或超越自身的成就。誰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舒適而安全?而當代社會,有什麼比金錢和對應的職業,更能「輕易」取得,且提供保障。至於阻擋戀愛,老實說,誰樂意子女和罪犯交往?這再正常不過了。

但對女兒而言,那名罪犯是她氣喘時貼身照顧,供給愛和溫暖的對象。他不會苛求,他希望她快樂。由於他們的戀情不被容許,戀情本身可以提供反叛的快樂。意思是,她能從「愛著一個人」這件事上獲得自由的錯覺。錯覺允諾她,當她殺害父母,安然獲得千萬台幣遺產,她將能與戀人過著童話般的生活。

期許後代。想要自由。非如此不可。但是我做不到。

「你為什麼不可以?別人可以。我可以。」

「但是我不是你或他們啊。」

作為已婚,壯年,尚無子嗣的男性,親子議題有某種預示。父母對我曾有嚴格期待,我報之以離家,惹事,最終是律法及青春期的戀愛,將我挽回成姑且清白。至今我稍稍記得,被斥令及鞭策往我不明白的方向前行,那股虛無、憤怒、剝奪,和我為何不能為我的困惑。那股困惑是被霸權宰制的困惑,是小鼠偏離方向就被電擊的困惑。人無法同時被操控而又能自主,也無法自主卻接受擺佈。

但另一方面,自由沒有為我帶來更好或更多收穫。在生命節點,我所做出的決定,固然為現有美好起到因果作用,卻並非最優,甚或未經熟慮。因為當時,心性及認知確有不足。但那陷入一種悖論:正是因為當初不曉得,現在才曉得我曉得的事物。這些事物,有些是我父母知悉,而有些獨自面對的情感,因其獨自,所以受傷。

職是,《雙面女弒親案》,昭顯並非親子關係的危險及脆弱,當然也無關乎疾患或人的先天道德或屬性。那只是一個這方逼迫,那方反抗無能,雙方都被倫理及情感束縛,最終以解放惡意鑄成的悲劇。

女孩壞嗎?或許,畢竟她誆騙將近四年的自由,卻返回謀奪家產。但她更弱小、無知的時候呢?當她自明相對要求而言,自己是個廢物時,心靈如何被挫斷,乃至疏離與恨,要清算她受到的抑制。她的父母並不是沒有做錯,而是錯不至此。畢竟嚴厲教養導致自卑、抑鬱,慣於討好他人,不曉得自己想要什麼的案例,何曾少呢。

內容總結
雙面女弒親案
3
/5
avatar-img
12會員
40內容數
集成曖昧、模糊,不能簡略陳述的情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吳患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撇開所有對現實的既定認識,道德、律法也通通忘記,兩個小時餘的片長,觀眾不必帶腦,跟著槍擊要犯陳桂林,以卡彈手槍把壞人全都殺光。犯錯的都死了,於是像正義,存活下來的角色本來就不重要。《周處除三害》成也簡單,敗嗎——說不上,畢竟它無留存深意的欲望。瘋癲、爽快,大幹一場,然後留名,那麼簡單,做得很好。
3/5周處除三害
《惡女》終究展示了兩種惡:專屬於女性的,以及*「普世價值」的惡。前者虛假,卻實在帶來痛苦;後者真實,當事人卻毫無代價。正是這種反差指控了社會對「女人」的要求,甚至無關乎對錯,單憑浮光掠影就能定罪的膚淺。它餽贈觀眾的奧義,則是人應溫吞、無傷舒張自己的欲求,並捍衛自己舒張的權利;或者壓抑,期待不瘋。
4/5惡女
《怒嗆人生》這樣的譯名、脫口秀演員黃艾莉,彷彿很好笑,實則令人悲愴。所有角色的苦悶、嫉妒,與那股如鯁在喉難以解釋的衝動:「去傷害他人,去自私,因為過得好辛苦。」你都懂。誰沒有生活中某個時刻,你想要敗德,想要控制,想要解放及坦誠,想要「做自己」,縱使你也曉得事情會因此變得很糟。 也許那更爽,不是嗎?
5/5怒嗆人生
劇中有兩種怪物:本來就是,或者被變成。
《斷訊》所描述是人類自業自償的災難前兆。它指明原子化社會,無可互信的人們在滔天恐慌裡,必然拆散迴護個體的組織,背棄秩序與道德,親手終結自身的存續。它不必搬演,因為你知道。絕望來自無可阻攔。
它的特殊之處,正是它毫不特殊,你大可說資本主義摧毀傳統人文價值,也能描述臭白浪流弊汙染泰雅族的文化精神,但說到底,就是一些人,共同生活的剪影罷了。
撇開所有對現實的既定認識,道德、律法也通通忘記,兩個小時餘的片長,觀眾不必帶腦,跟著槍擊要犯陳桂林,以卡彈手槍把壞人全都殺光。犯錯的都死了,於是像正義,存活下來的角色本來就不重要。《周處除三害》成也簡單,敗嗎——說不上,畢竟它無留存深意的欲望。瘋癲、爽快,大幹一場,然後留名,那麼簡單,做得很好。
3/5周處除三害
《惡女》終究展示了兩種惡:專屬於女性的,以及*「普世價值」的惡。前者虛假,卻實在帶來痛苦;後者真實,當事人卻毫無代價。正是這種反差指控了社會對「女人」的要求,甚至無關乎對錯,單憑浮光掠影就能定罪的膚淺。它餽贈觀眾的奧義,則是人應溫吞、無傷舒張自己的欲求,並捍衛自己舒張的權利;或者壓抑,期待不瘋。
4/5惡女
《怒嗆人生》這樣的譯名、脫口秀演員黃艾莉,彷彿很好笑,實則令人悲愴。所有角色的苦悶、嫉妒,與那股如鯁在喉難以解釋的衝動:「去傷害他人,去自私,因為過得好辛苦。」你都懂。誰沒有生活中某個時刻,你想要敗德,想要控制,想要解放及坦誠,想要「做自己」,縱使你也曉得事情會因此變得很糟。 也許那更爽,不是嗎?
5/5怒嗆人生
劇中有兩種怪物:本來就是,或者被變成。
《斷訊》所描述是人類自業自償的災難前兆。它指明原子化社會,無可互信的人們在滔天恐慌裡,必然拆散迴護個體的組織,背棄秩序與道德,親手終結自身的存續。它不必搬演,因為你知道。絕望來自無可阻攔。
它的特殊之處,正是它毫不特殊,你大可說資本主義摧毀傳統人文價值,也能描述臭白浪流弊汙染泰雅族的文化精神,但說到底,就是一些人,共同生活的剪影罷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父母雙亡後, 女孩被接去了花街, 從此走上一條不歸路。
Thumbnail
一個關於母親和女兒之間的創傷故事,談一談社會對母親角色的僵化觀念,以及施加在女兒身上的壓力與心靈掙扎。最後是針對震撼國際文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孟若與女兒史金納故事的小感想。
若想看輕鬆愉快的內容,這本書絕對不是你最好的選擇;若你是個矛盾,喜愛衝突的人,你應該會喜歡。
Thumbnail
這是一名母親以遺族的身份,與在十二歲選擇自我了結的兒子,漫長並讓人心痛的無盡對話。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Netflix紀錄片《雙面女弒親案》的影評文章,講述了一個涉及家庭和壓力的真實故事。
Thumbnail
自我有記憶以來,母親就是一個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可以快速翻篇的人。即使青春期的我叛逆又不容世俗,總是衝撞權威又經不起評判,卡在自己的迴圈動彈不得。但母親從沒有放棄與我溝通,在夜深人靜、獨自啜泣的陽台角落,他總在與我爭執後默默伸出手,理性的分析他生氣的原由,教我做人處事
Thumbnail
她們習慣用含糊不清的語氣,說一些只有彼此才聽得懂的話,將最慘痛的經歷用幽默和厭世的話語包裝成一部人生黑喜劇。
Thumbnail
今天主打看神秘作品,神速地在三天內將12萬字的小說看完,一句評語的話,就是「還真敢寫」,澳門人必看,那麼荒謬的事情真的讓人不知要笑還是哭。(咦,又話一句?) 接著繼續閱讀《弟弟》,雖然讀的內容不多,但發現此書跟《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一樣,都營造了一個討厭的母親角色。 我突然想,是不是在孩子的成
Thumbnail
小孩死亡, 小孩造成他人死亡, 哪一個更讓人心碎? 這當然不是數學題,比不出來。 但是,如果小孩是兇手,又自殺, 媽媽的心,不可能還能正常跳動。
父母雙亡後, 女孩被接去了花街, 從此走上一條不歸路。
Thumbnail
一個關於母親和女兒之間的創傷故事,談一談社會對母親角色的僵化觀念,以及施加在女兒身上的壓力與心靈掙扎。最後是針對震撼國際文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孟若與女兒史金納故事的小感想。
若想看輕鬆愉快的內容,這本書絕對不是你最好的選擇;若你是個矛盾,喜愛衝突的人,你應該會喜歡。
Thumbnail
這是一名母親以遺族的身份,與在十二歲選擇自我了結的兒子,漫長並讓人心痛的無盡對話。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Netflix紀錄片《雙面女弒親案》的影評文章,講述了一個涉及家庭和壓力的真實故事。
Thumbnail
自我有記憶以來,母親就是一個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可以快速翻篇的人。即使青春期的我叛逆又不容世俗,總是衝撞權威又經不起評判,卡在自己的迴圈動彈不得。但母親從沒有放棄與我溝通,在夜深人靜、獨自啜泣的陽台角落,他總在與我爭執後默默伸出手,理性的分析他生氣的原由,教我做人處事
Thumbnail
她們習慣用含糊不清的語氣,說一些只有彼此才聽得懂的話,將最慘痛的經歷用幽默和厭世的話語包裝成一部人生黑喜劇。
Thumbnail
今天主打看神秘作品,神速地在三天內將12萬字的小說看完,一句評語的話,就是「還真敢寫」,澳門人必看,那麼荒謬的事情真的讓人不知要笑還是哭。(咦,又話一句?) 接著繼續閱讀《弟弟》,雖然讀的內容不多,但發現此書跟《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一樣,都營造了一個討厭的母親角色。 我突然想,是不是在孩子的成
Thumbnail
小孩死亡, 小孩造成他人死亡, 哪一個更讓人心碎? 這當然不是數學題,比不出來。 但是,如果小孩是兇手,又自殺, 媽媽的心,不可能還能正常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