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4/2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常民生活堆砌出的時代意象,讀《江戶城裡的異鄉人》

raw-image


書  名:江戶城裡的異鄉人:一個幕末時代叛逆女子的一生

Stranger in the Shogun’s City: A Japanese Woman and Her World

作  者:艾美.史丹利 Amy Stanley

譯  者:林士棻

出 版 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22.25.23

完讀日期:2023.12.31


這是2023年最後完讀的書,也是陪我度過日本北陸八日單獨旅程的書。


在分享書本內容之前,我覺得作者的研究動機也很值得分享,作者艾美.史丹利(Amy Stanley)是美國西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專長是日本歷史和婦女性別史。她在日本新潟市地方館藏閱讀到一位出生在越後國石神村(對照地圖應該是現在日本北陸新瀉縣糸魚川市)農村的僧侶之女常野的家書後,發現相較於當時代安於家事的女性(尤其是生長於農村的女性),她的人生充滿了漂泊與不服從,頻繁的書信往來揭示了她對婚姻從順從到抗拒的心態,以及她亟欲脫離家庭束縛卻又因難以獨自生存而埋怨家人淡漠的複雜心情。藉由作者對江戶時代的環境補充,我們可以理解主角常野在現代人看似正常的個人追求與人生經歷,為什麼在那個年代既是反常,卻又似乎代表了某種經典角色的設定樣板。

這本書的撰寫方式與之前分享的《開膛手傑克刀下的五個女人》有些相似,都是在閱讀了某些文獻之後,對單一個體的人生經歷提出假設、推理以及模擬,其中包含了許多對當代歷史環境的說明,是一本藉由常民生活堆疊出日本江戶末期這個大時代背景的書籍。


另一個可以談的是書中研究、描寫的主角常野身為「女性」這件事,就像《開膛手傑克刀下的五個女人》作者研究的對象也是女性,撇除我自己選書有些喜好偏向,是否在公眾史學(public history)的領域中,以女性為主體的書寫能夠較容易跳脫為權力服務的官方歷史論述,也能較具體的描繪出當代社會的生活面,成為建構地方與集體記憶的意象?



主角長野出生在幕府末期越後藩屬國的鄉下,她的人生經歷大概可以從她離家到江戶城的前後分成明確的兩個階段。前半段貴為寺院千金的她在物質環境及社會地位與身旁所接觸的人有著明顯的差異,而從她所穿的所用的服裝物品也能一窺當時日本與鄰近國家(包含亞歷山大一世統治下的俄國與道光年間的清帝國)以及國際(貿易)的關係。當時的女性生存必須依附兄弟或婚姻,而在經歷了三次婚姻失敗後(這裡可以分享的是與當時代的中國女性不一樣,離婚再嫁這件事似乎在日本是件較容易被接受的事情),常野不再願意聽從家族安排的婚事,獨自偷渡到江戶生活。


後半段她在江戶城中為了生活殫精竭慮,她住在大雜院中,當時外地移入的人口多租屋需要職業保證人,居住的裏長屋由兩排相對的房屋組成,房間單面採光又常因棟距過窄而終年陰暗。所租的空間窄小,院內充滿傳遍整條巷子的爭吵,多戶共用一個水源,居民必須在井邊排隊打水;沒有獨立衛生設備,與幾十個陌生人共用廁所。這與她前半生被傭人環繞、被眾人愛戴的生活有很大的差異,但直到她因病過世,似乎都沒有回到家鄉的念頭。


她與新丈夫的職業圍繞著各式各樣的武家,那是在日本延續兩百多年的權力空間結構——以幕府將軍為核心建城,城壕四周圍繞著武家。在幕府初期,社會被劃分為武士與其他,武士的名號可以世襲享有資源分配,但必須依附幕府,在戰時肩負起保護國民的責任。但在制度建立的兩百多年後沒有戰爭的江戶,這樣龐大的武家系統也造成了許多社會亂象,作者從她一位身在異鄉的女性經歷,切入幕府末期的江戶生活,比起課本上提及的日本年代記事,更能理解當時代從上至下的運轉邏輯。作者也藉主角的經歷描繪出日本幕府末期大城市與鄉村地區的生活樣貌,以及天皇都與江戶城、藩屬國的文化差異。同時也在書中加入國際情勢的說明,讓讀者得以窺視19世紀東亞的發展,以及後續開啟一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區的始末。


19世紀上半葉,坐在權力中樞的幕府見識了1840年英國對清的鴉片戰爭,以及西方國家不斷對東亞各國的武力恫嚇。常野過世的那(1854)年,美日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神奈川條約)開港通商,隨後日本的鎖國政策在各方強權軟硬兼施下逐步潰散。常野未能活過幕府將軍交還權力與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的新時代,那是西方思想滲入日本日常、都市規劃引進歐美觀念、大眾建設仿照強國技術、社會權力改革女性也能上學選擇自己未來,而不再只受婚姻束縛的年代。而常野所經歷的江戶城現在大多地景已不復存在,但她所留下的書信所呈現的是促使歷史上繁榮的基礎。我可以理解作者為什麼對這位來自北國的女子有興趣,也很佩服作者藉由研究常野的家書融合當時的社會與國際背景,生動的描繪出一座歷經了重大變化的城市。



去年年底給自己找了個理由,獨自跑去日本旅遊一個禮拜,也很剛好的就選擇去了日本北陸的金澤市和富山市,雖然不是位於書中的新瀉縣(本來讀到一半想一頭熱的搭乘JR再往東到糸魚川市),但這趟旅程也讓我深刻體會到即使同為日本,但描述在地文化時仍不應以一個國家的尺度閱讀地方。同樣的概念也適用於以「行政區」劃分出的地方描述,區域文化的差異常常是附著在天然的地理屏障下。書中描寫長野出生的越後國緯度高又面向日本海,冬季時常被大雪覆蓋,這件事影響了她往來江戶城(現在的東京)與家鄉的行程,也使他生活的越後藩屬國與江戶城邊同樣是鄉村的地區有這明顯差異。


在旅行途中我頻繁地翻閱各式各樣的地圖,其中包含了旅遊地圖、歷史地圖、戰期的地形圖,以及歷次都市計畫圖,一邊行走在陌生的街廓中,一邊想像這些既有的景色為什麼長這樣。而從圖與文字閱讀一個地方是很不一樣的感受,閱讀外國學者研究另一個陌生文化的文字,與閱讀置身在母國文化中的作者所觀察所撰寫的內容有不太一樣的體驗。我喜歡這本書即使不是結構分明的故事書,也能鉅細靡遺的帶著讀者前往一個陌生時代、陌生國度的體驗。




對了,有些閱讀紀錄我覺得適合分享給建築人閱讀的書籍,還是會放在金大系刊的專欄中,其他雜七雜八的分享才放在自己的沙龍。覺得方格子新設定的經營模式有點不適合我的發文方式,用起來不太習慣(而且手機閱讀的系統有點不穩定)⋯⋯然後看了〈排球少年〉讓我好想去宮城縣玩耍,默默覺得文化輸出的力量真強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