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業面對缺工狀況,如何從根本解套「人員負荷」的問題?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繼上一篇討論《以系統思考觀察,食安危機與餐飲業缺工關聯》面對餐飲業的缺工狀況,若無法有效解套「人員負荷」的問題,即使品牌持續投資、甚至改變或轉型,仍然會有「成長上限」的狀況產生,而使整體無法達成正向循環。

其實,不只是餐飲業,而是整個大環境的缺工。

我長期追蹤的一個粉專「包裝研究所」,近期分享「為什麼印刷業裡很少女生師傅?甚至年輕男生或移工都可能待不住」,因此他身為工廠的老闆,做了許多改變,把職場變得更友善,那篇文章裡面提到了幾點,都讓我非常認同,不論是在哪個產業,並沒有不能改變的事,而是「你願不願意改變」。

文章裡提及了幾點他做的職場改革,以下引用三點讓我最有感的行動,詳細原文請見「包裝研究所」

  • 用系統化教育廢除師徒制,傳承不再只靠個人記憶。 󠀠 󠀠
  • 引進色彩管理系統,印刷有數據,教學就沒有爭議。
  • 環境做6S改造、印刷車間全天候冷氣開放、加裝工業用清淨機。 󠀠
原文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reel/983579416446268


我想,餐飲業最多的也是師徒制吧,但就如之前提及的,如果有友善的教育訓練工作環境,有制度面的去判斷對錯,而不再只有跟著前輩做才對,不再只有經驗才是王道的謎之傳授,讓任何一個新手都能快速上手,在人員不小心忘記時,也有原則可以遵循或找到正確的答案,同時提供更多的職能或延伸訓練。這樣,對於一個新人而言會不會更願意待下來?

如何解決人員負荷的問題,才會是整個系統的根本解。


借鏡日本及台灣麥當勞案例

長期有在關注日本產業或甚至只是單純去日本遊玩的人們,有時在超商或餐廳,都會看到中老年人在第一線服務客人,這是日本近幾年持續推動的高齡者就業計畫,不只為了舒緩勞動力不足,也是在面對人口老化現象時,為了讓中老年人與社會不脫節而回歸職場。

當然,為了讓中老年人回歸職場,就必須建立更友善高齡者的就業環境,小至閱讀字體的大小,大至流程的調整、甚至工具重量的改變。在觀察下,雖然中高齡者的動作較慢、體力無法和年輕人相比,但相較於年輕人的直率,反而多了份穩重並給人信賴感,第一在互動上更為圓融地應對,第二對於工作更加珍惜而使整體服務品質較為提升。

日本相關連結分享 - 日本處處可見長輩再就業!

除了日本,台灣麥當勞近年也持續推動中老年齡就業,在台灣麥當勞整體員工中,有17%是超過45歲的中高齡員工。麥當勞透過全面地檢視工作流程,從中找出合適中高齡者的崗位,並加以調整或改變操作方式,透過設計屬於他們的職能訓練,把人才留住,這才是真的適才所用。

有些人可能會想,為什麼這群中高齡者的人還願意回去職場?撇除金錢因素,其實持續與社會有所連結,並讓自己有事情可以做,更能延遲身體或心智老化,也讓大家持續看到他的價值,更能建立成就感與自信。


星巴克的科技輔助

星巴克從2019年開始推出AI系統「深釀」(Deep Brew),並同年執行「數位飛輪」計畫,從點餐、支付、個人化服務與會員制度等各方向推行數位化。

深釀系統主要是為了優化消費者體驗,不只是對於消費者更精準的分析需求,提供消費者隱藏需求,也讓消費者在APP上執行許多客制化飲品,同時能在門市員工忙碌時刻或根據天氣預測,優先推薦適合製作的飲品給消費者;而對於門市員工,則能用在盤點訂單、人員安排和供應鏈物流管理的數位化。

據媒體報導,星巴克有將近四成的訂單來自數位化貢獻,其中會員營收貢獻度超過50%。

而這些仍趕不及員工出走的狀況,大量訂單沒有足夠人力仍無法滿足,因此星巴克持續優化工作流程,利用設備把製作時間再縮短,把製作步驟再簡化,同時不只是提供高級感的場所,希望讓員工覺得舒服,未來也會加裝吸音材質,讓店內環境更為安靜與舒適。

這些看似為了員工著想的做法,同時也在提升消費者體驗,由此可知,兩者息息相關,這也是餐飲業缺一不可的因素。

星巴克文章參考連結-星巴克想解決的員工出走問題

回歸餐飲業的本質思考

因應疫情,消費者逐漸習慣餐飲的數位化,包括線上點餐、桌邊掃碼點餐、自助點餐/取餐、機器人送餐、無人拉麵等方式,但在數化位之下,仍要回過頭思考自己的品牌是否適合。

以星巴克為例,導入數位化系統和設備,為的就是把門市員工的時間空出來,把時間留下來好好地面對消費者、服務消費者,畢竟回歸餐飲業的本質,餐點的美味是基本,面對面的交流或許才是能溫暖人心的。

許多年前我很幸運地訂到屏東知名餐廳「AKAME」,這是號稱南部最難訂的深山餐廳,也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餐廳。「AKAME」主廚Alex-彭天恩 曾為江振誠學徒,餐點的美味這不用多說,但更多的是感動人心的服務,而且是恰恰好的服務;一入門對於雅緻的餐廳環境就感到不可思議,每一道上菜前,服務人員(是主廚的妻子和妻子妹妹)會仔細地說明這些食材源由,說明主廚因為什麼樣的原因所以使用什麼烹調手法去呈現,包含使用的餐具都有講究和意義,在現場你也可以看到主廚的料理過程,而在現場的氛圍是很輕鬆自在地,很少商業氣息反而更多的是吃一場朋友用心烹調的精緻料理,你可以很隨心地聊天、和主廚或服務人員互動,甚至在當天因為是我朋友生日,服務人員知道後更專程寫了一張卡片祝賀。在這短短的2-3小時用餐過程,卻是我遇過最深刻的餐廳,從服務、餐點、器具、空間、氛圍,我都覺得很值得,沒有過多的商業或浮誇,獲得的是真心的對待。

我想表達的是一種感動,回歸餐飲業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數位化的目的是為什麼?或許每個品牌需要的會不同,但仍然可以好好想想,在數化位之下、在利益之下,本質是否有被堅持住呢?


avatar-img
11會員
20內容數
品牌行銷|電商操作|產品設計| ▲不想被侷限,從傳產、文化觀光、設計、電商、採購、連鎖加盟,跨產業持續蹲點學習。 ▲副業,擺攤、設計、品牌及活動規劃、小編、攝影、手作蛋黃酥、軟裝設計。 ▲始終相信,唯有親自做過才會更了解「我要什麼」。 ▲信奉生命有其價值,努力創造自己的斜槓收入,打造「時間自由、財富自由的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女吃漢的斜槓人生 的其他內容
近期臺灣的餐飲市場因食安問題、缺工現象等動態變化而不安。系統思考圖呈現了店鋪成長限制,針對人員負荷問題提出適切的思考。關鍵字:臺灣餐飲業,食安問題,缺工現象
食品代工廠如何思考建立品牌的重要性,走消費通路不只是需要好產品,更需要轉換品牌腦思考,從B2C的思維到C2B的找尋消費痛點及洞察。
從10多年的品牌經營,我要強調做品牌不是天馬行空,重要的是要好好活下來。即使目前業績穩定,未來能否存活就是問題。文章提到了宏全的案例,說明即使有穩定的客戶也需要本身的品牌力來擴展業務。做品牌需要投資,但投資的多寡取決於最終目的和資源。最後,文章提到了如何開始做品牌規劃的第一步。
全聯是臺灣超市通路的龍頭,近年來超市與超商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全聯以突變的寄售方式創造了2000億營收,這種模式全世界獨有,廠商對於全聯又愛又恨。另外,全聯併購大潤發後對市場影響深遠,消費者是否真的得利?通路市場趨勢如何演變?
KOL近期幾年廣泛被行銷人員使用,過去的行銷經驗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洞察,長期觀察之下,KOL社群行銷會如何變化,「以大帶小」還是「集聚小眾力量」,亦或該經營品牌自媒體?如何突顯品牌特色和與消費者的互動成為經營關鍵。
近期臺灣的餐飲市場因食安問題、缺工現象等動態變化而不安。系統思考圖呈現了店鋪成長限制,針對人員負荷問題提出適切的思考。關鍵字:臺灣餐飲業,食安問題,缺工現象
食品代工廠如何思考建立品牌的重要性,走消費通路不只是需要好產品,更需要轉換品牌腦思考,從B2C的思維到C2B的找尋消費痛點及洞察。
從10多年的品牌經營,我要強調做品牌不是天馬行空,重要的是要好好活下來。即使目前業績穩定,未來能否存活就是問題。文章提到了宏全的案例,說明即使有穩定的客戶也需要本身的品牌力來擴展業務。做品牌需要投資,但投資的多寡取決於最終目的和資源。最後,文章提到了如何開始做品牌規劃的第一步。
全聯是臺灣超市通路的龍頭,近年來超市與超商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全聯以突變的寄售方式創造了2000億營收,這種模式全世界獨有,廠商對於全聯又愛又恨。另外,全聯併購大潤發後對市場影響深遠,消費者是否真的得利?通路市場趨勢如何演變?
KOL近期幾年廣泛被行銷人員使用,過去的行銷經驗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洞察,長期觀察之下,KOL社群行銷會如何變化,「以大帶小」還是「集聚小眾力量」,亦或該經營品牌自媒體?如何突顯品牌特色和與消費者的互動成為經營關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需求者弱勢! 需求者弱勢這樣的情況,不管到了哪裡都有。以前在公司的時候,這樣的情況也很嚴重。每個人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在工作,效率只是個口號罷了。而所謂需求者弱勢,就是指A員提出其需求,理應由B員執行完成,但中間若遇到問題,B員認為非其職責,此時該由誰去解決呢?!往往問題就會回到A員身上,必
Thumbnail
系統變得越來越複雜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飛速發展,系統變得越來越複雜,設計直觀且以人為本的界面和互動方式成為一大需求。這不僅要求設計者深入理解用戶需求,還需要創造出簡單、易用的解決方案,以提升用戶體驗。 麥當勞為例 麥當勞自駕點餐系統很先進嗎?它是由一個員工在室內操作整個電腦點餐
Thumbnail
(附上2張系統思考圖,掌握員工不良行為的「外力解」&「內力解」運作邏輯) 最近「可不可」飲料店員工的不良行為引發品牌危機。這一事件讓許多企業不得不反思員工管理的方法,在《行為失控》一書中,我整理出一些適用於加盟商、經銷商和企業的參考方向。 ❝ 在現代,所有行業對外是服務業;對內是教育業 ❞
Thumbnail
觀光旅宿餐飲業缺工已成「國安問題」,業者大聲疾呼政府政策要鬆綁,提供業者足夠的人力。根據1111人力銀行資料庫顯示,有高達23萬筆餐飲住宿工作機會,等待求職者投履歷應徵,而為了解決旅宿業迫在眉睫的缺工難題,是否能夠政策鬆綁引進移工尚未定案。但有30.6%業者有聘僱移工的需求,另外21.6%尚未確認,
Thumbnail
【編輯部/綜合報導】隨著後疫情時代的防疫政策鬆綁,原先身處「海嘯第一排」的觀光餐旅產業邁向復甦。但隨之而來相關產業的人力,在疫情期間大幅流失,現今凸顯人力缺乏的嚴重性。1111人力銀行舉辦「觀光旅宿餐飲業缺工調查暨公聽會」,召集立法委員和觀光餐旅產業負責人,共同為缺工問題集思廣益,向政府提供建言,以
Thumbnail
自動化和AI是趨勢,餐廳送餐帶位都有機器人了,也有愈來愈多餐廳以QRCode點餐。 種種現象傳達出一項警訊:人力的需求在改變。餐廳低薪事累請不到服務生,這種工作也不可能給更高的薪水,結果是人類的工作被新的方式取代,而原本可以當服務生維生的人,可能更沒有工作機會。 看到朋友轉貼了一則報導: 為
Thumbnail
臺灣面臨嚴重的勞動力缺乏,從餐飲業到醫療產業都受到影響,甚至航空業也面臨空服員不足的問題。文章關注了外籍勞工帶來的變化,並提出問題:是否可以對於服務人員更友善和尊重?
零售業屬於服務業的一環,而服務業的成敗關鍵乃在於 "人" 的問題。因此,管理者對於人員選育用留的認知與運用,往往與營運績效密不可分,甚而成了企業成敗之所在。 身為管理者的您是否真正 "了解" 您的員工? 是否瞭解他們的家庭背景、生活環境、嗜好與專長呢? 以下我們將著手於如何充分瞭解員工並給予員
Thumbnail
現代企業環境之中,工作量增加和複雜性提高是常見的挑戰。本文將分析這個困境的原因並提出解決建議,以幫助公司有效應對這些挑戰。
Thumbnail
三月底終於(暫時?)結束餐飲業的計時生涯。 隨著年紀增長,心力耗費變多(因為顧慮更多、想做的事更多),體力卻變少, 不像數年前還可以一次兼三份工,我現在兼兩份就覺得累。 四月開始......
需求者弱勢! 需求者弱勢這樣的情況,不管到了哪裡都有。以前在公司的時候,這樣的情況也很嚴重。每個人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在工作,效率只是個口號罷了。而所謂需求者弱勢,就是指A員提出其需求,理應由B員執行完成,但中間若遇到問題,B員認為非其職責,此時該由誰去解決呢?!往往問題就會回到A員身上,必
Thumbnail
系統變得越來越複雜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飛速發展,系統變得越來越複雜,設計直觀且以人為本的界面和互動方式成為一大需求。這不僅要求設計者深入理解用戶需求,還需要創造出簡單、易用的解決方案,以提升用戶體驗。 麥當勞為例 麥當勞自駕點餐系統很先進嗎?它是由一個員工在室內操作整個電腦點餐
Thumbnail
(附上2張系統思考圖,掌握員工不良行為的「外力解」&「內力解」運作邏輯) 最近「可不可」飲料店員工的不良行為引發品牌危機。這一事件讓許多企業不得不反思員工管理的方法,在《行為失控》一書中,我整理出一些適用於加盟商、經銷商和企業的參考方向。 ❝ 在現代,所有行業對外是服務業;對內是教育業 ❞
Thumbnail
觀光旅宿餐飲業缺工已成「國安問題」,業者大聲疾呼政府政策要鬆綁,提供業者足夠的人力。根據1111人力銀行資料庫顯示,有高達23萬筆餐飲住宿工作機會,等待求職者投履歷應徵,而為了解決旅宿業迫在眉睫的缺工難題,是否能夠政策鬆綁引進移工尚未定案。但有30.6%業者有聘僱移工的需求,另外21.6%尚未確認,
Thumbnail
【編輯部/綜合報導】隨著後疫情時代的防疫政策鬆綁,原先身處「海嘯第一排」的觀光餐旅產業邁向復甦。但隨之而來相關產業的人力,在疫情期間大幅流失,現今凸顯人力缺乏的嚴重性。1111人力銀行舉辦「觀光旅宿餐飲業缺工調查暨公聽會」,召集立法委員和觀光餐旅產業負責人,共同為缺工問題集思廣益,向政府提供建言,以
Thumbnail
自動化和AI是趨勢,餐廳送餐帶位都有機器人了,也有愈來愈多餐廳以QRCode點餐。 種種現象傳達出一項警訊:人力的需求在改變。餐廳低薪事累請不到服務生,這種工作也不可能給更高的薪水,結果是人類的工作被新的方式取代,而原本可以當服務生維生的人,可能更沒有工作機會。 看到朋友轉貼了一則報導: 為
Thumbnail
臺灣面臨嚴重的勞動力缺乏,從餐飲業到醫療產業都受到影響,甚至航空業也面臨空服員不足的問題。文章關注了外籍勞工帶來的變化,並提出問題:是否可以對於服務人員更友善和尊重?
零售業屬於服務業的一環,而服務業的成敗關鍵乃在於 "人" 的問題。因此,管理者對於人員選育用留的認知與運用,往往與營運績效密不可分,甚而成了企業成敗之所在。 身為管理者的您是否真正 "了解" 您的員工? 是否瞭解他們的家庭背景、生活環境、嗜好與專長呢? 以下我們將著手於如何充分瞭解員工並給予員
Thumbnail
現代企業環境之中,工作量增加和複雜性提高是常見的挑戰。本文將分析這個困境的原因並提出解決建議,以幫助公司有效應對這些挑戰。
Thumbnail
三月底終於(暫時?)結束餐飲業的計時生涯。 隨著年紀增長,心力耗費變多(因為顧慮更多、想做的事更多),體力卻變少, 不像數年前還可以一次兼三份工,我現在兼兩份就覺得累。 四月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