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3|閱讀時間 ‧ 約 22 分鐘

上古漢語的邏輯結構 005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raw-image

伴隨著歐洲文明的向外擴張,歐洲中心主義亦邁向一個高峰。

在十九世紀的「時代精神」(Zeitgeist) 瀰漫歐洲大陸的此刻,歐洲的語言學家開始主導有關語言的論述﹕為世界語言做分類﹑為世界語言建立系譜﹑做世界語言的語法比較等。

如果我們用「壟斷」一語來描述這個時代現象是一個誤解,因為打從古希臘 (用古希臘語) 到中世紀 (用拉丁語),歐洲的哲學家,尤其是經院學派的邏輯學家,都一直系統而深入地研究語言 (古希臘語及拉丁語) 的語法 (包括語構和語義) 問題。

這個關於語法的思考是在語言如何描述世界的哲學基礎上進行的。

經院哲學約終於 1700 年,歐洲隨即踏入啟蒙時代,同時蘊釀著影嚮深遠的科學革命。相對於其它文明的凝滯不前,歐洲人對世界語言進行系統及科學的研究的這一方面,的確是一個唯一。這個唯一並非基於人為的不平等關係,而是來自一個自然現象,即在當時的地球上,大家都沒有做這方面的思考,歐州人做了。所以,歐洲語言學家「壟斷」了語言學的話語權的說法是不適當的,正如我們不能說亞里士多德在公元四世紀「壟斷」了邏輯學的論述同一道理。

所以當時歐洲語言學家的觀點主導了譬如比較語言學是一個事實,如用「壟斷」一語來取代「主導」則是一個嚴重的誤讀。

__________

待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如題,本書提出一個觀點﹕漢語語法有一個邏輯結構,並以上古漢語為分析的起點。 有些章節雖然比較技術性,但耐心和願意思考的讀者應該還是可以理解一個大概。 歡迎出版社關注。 聯絡作者﹕sen.wong@protonmail.com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