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習慣》過去這段時間長期霸榜,之前看過一次不過沒寫心得,心想如果【超閱讀觀點】第100篇的書要有一定代表性的話,那麼想必《原子習慣》再適合不過,於是把《原子習慣》速讀一次,再檢視從2021年8月發表第一篇【超閱讀觀點】至今,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發點,分享給大家。
作者書中提到,改變的發生有三個層次,分別是改變結果、改變過程跟改變身分認同。結果關乎得到什麼,過程關乎做了什麼,身分認同關乎相信什麼,通常我們都以「改變結果」為主,然後接著改變過程,問題在於,要改變結果,有時候是需要很長的過程,如果沒先改變身分認同,那麼就很難支持下去,導致失敗。
書中舉了戒菸的例子,兩個拒絕香菸的人,有人遞香菸時,一個人回應「不用了,謝謝,我在戒菸」,另一個人回應「不用了,謝謝,我不抽菸」,無形間透露一個是不抽菸的人,一個還在跟抽菸奮鬥中。
相對的,如果先設定減重7公斤,那麼減重過程一定很辛苦,因為減重7公斤的成果不會馬上顯現出來,只要中間有所停滯就很容易放棄,但如果告訴自己要成為一個「健康飲食的運動者」,那麼自己的所做所為就會大部分符合這個方向,減重7公斤這個結果就會比較容易達成。
《原子習慣》的主軸是「提示、渴望、回應、獎賞」,我們人一天的生活由無數的小行為構築而成,且大腦又偏向耗能最少的方式,所以只要形成固定模式,就不容易改變。在提示方面,要用具體的行動計畫,取代激勵式的宣示,並把想要的行為跟每天在做的事綁在一起,所以與其說「每天要運動」,倒不如讓自己「在脫掉上班的鞋子後,立刻換上運動服出門」;如果要養成看書習慣,可以在枕頭旁放一本書,睡前整理床鋪後,看枕頭旁的那本書。讓提示顯而易見,而不是讓習慣牽著鼻子走。
在習慣養成方面,重點在於頻率而非時間,不在於幾天養成,而在於做多少次能養成。另方面,要讓習慣簡單到就算沒意願也能執行,讓行動輕而易舉不是指做容易的事,而是要盡可能讓「做長期下來會有回報的事」變得比較不費力。
書中有分享兩分鐘法則,很簡單,只做兩分鐘就好,在覺得費力前停止也沒關係。覺得跑步很麻煩?沒關係,至少出門,跑兩分鐘就停也沒關係,用兩分鐘法則讓自己維持習慣,一旦開始了,通常會超過兩分鐘。
帶來立即獎賞的行為會被重複,帶來立即懲罰的行為會被禁止。維持一項習慣的關鍵是成功的感受,這樣的感受會讓自己知道習慣有所回報,努力是值得的。不過這個短期獎勵必須要能強化身分認同,不能有所牴觸,比如決定不吃外食,那麼每跳過一次外食,就可以把存一筆小錢到「旅遊帳戶」作為之後的旅遊基金。
印象最深刻的是這本書一開始提到英國自行車隊的故事,超過100年沒任何選手在環法自行車賽奪冠過,在換了教練後,慢慢從自行車車墊、自行車衣是否舒適等小細節做起,最後甚至是測試不同的按麼油,看哪種能讓肌肉恢復最快等看似跟騎自行車無關的事,最後在北京奧運、環法自行車賽等賽事奪冠。所以,不要輕忽每個小細節跟決定,這些累積起來會造最後的結果有非常大的差距,每天差一點,每週差一點,放大到每個月、每年就差很多。
看完《原子習慣》後,就運用「身分認同」內容,在方格子創立【超閱讀觀點】,告訴自己要閱讀,也要輸出,更要有自己的觀點。當然,閱讀跟輸出方面,有時候會因為惰性中斷,所以一開始事先用每天閱讀50頁的方式,讓自己開始閱讀這件事,等到習慣成自然後,真的就不需要再特別想著要閱讀,因為它已經內化成反射動作。
輸出也是,之前會想著要一次寫完心得,不過一次要寫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第一這意味著要空下一段完整的時間,這就不符合書中提到要簡單到沒意願也能執行的原則,第二當寫心得變成負擔後,自然會有很多藉口逃避,比如太累、沒時間一次完成一篇。
所以,原本是規劃要一週一篇,但從2021年8月發表第一篇以來,應該要有136篇左右,現在只有100篇是因為在2022跟23年都曾經中斷過。書中有提到如果習慣中斷了,該怎辦?作者給的答案是「不要錯過兩次」,這點我非常認同,當你錯過的二次就會發現,原來不努力那麼輕鬆,就很容易再繼續中斷下去。
因此,後來西恩也在產出過程中,不再要求自己一次寫完,而是在確定重點後,採分天分段寫的方式,降低寫作阻力。另一方面,如果覺得當週比較沒時間,閱讀的書就改變成自己有興趣,但閱讀起來不會負擔太大的書,或許不完美,至少能夠繼續維持下去,讓自己大致上往正確的道路前進。這樣,雖然沒有136篇,終究還是默默到達100篇這個自己當初沒想過的數字。
也謝謝每一個在這段期間、曾經為我按愛心、留言鼓勵,以及付費訂閱的朋友,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