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3|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比較後的人生(分際)...

標題的來源本意其實是"快樂是比較而來的"?
你能接受這樣的說法嗎?擴大解釋其實就嘎到人生這件事了~

前陣子跟家人不開心,終於開撕到更高層去(長輩),在循循教誨的過程中、高層用盡心力的要我不要只矇著眼睛看自己(細節不好說,大意是這樣)後來我就跟好友提及了這件事,好友也覺得這是必然的,比較才知道你與他人之間的差異,但我就是個死孩子樣、大言不慚+欠揍跟他說、我不認為快樂該是被比較而來的.....

在國中時期,那時對於課業壓力、私校同儕之間相處的狀況、情竇未開馬上被老師發現的窘境,都讓當時的我覺得真想...那時的家教老師跟我說快樂是比較而來的,不要陷於自己的情緒中,沒甚麼特別想法只會無病呻吟的我,有接受這樣的說法
到了高中,教官在某一次公民訓練課中提及;可以被人利用是好事,這真是前所未聞、無法理解但又被教官唬得一愣一愣...
但這兩個時期過渡期用的想法一直都讓當時以及現在的我想來都覺得不是那麼舒服,後來的後來我學著不告訴別人心裡真正的聲音,但我跟自己對話、試圖讓自己知道至少我還在,我不會像其他人丟出一句"敷衍"的話,企圖掩飾波濤洶湧的情緒。也因為如此細節性的處理變成對任何事情的基本模式,分際拿捏之間只能說沒有,鋪天蓋地的認為事事都該這麼做才符合自己的需求。因此難搞、固執、龜毛、沒事找事做、總要準備好再往前走等各式標籤,應該在每個與我合作的人的眼白裡可以看見.....

而我真的不認為該用"比較"來應對人生,因為會想到比較的基礎為何?取捨式的比較所造成不適的還是自己,再去找一個來比慘比糟嗎?
當然我也會問一個問題;跟自己比是會走不出死胡同的,作繭自縛是必然,不就希望自己能避免這樣的狀況嗎?但又把自己陷入這圈子裡

或許看事情的模式已不再只單點去看待,從一個點出發會自然的連到線、面,甚至到一個立體的本體,看一件事、看一個人不是這麼單一的認為,這必然會讓自己承受太多、無法割捨、陷入死胡同以及痛苦裡,可是、至少自認為比"借來的比較"還比較讓人願意去承擔。
一個人活著的樣子大致是靠各種不同選擇堆疊出來的,無論是從小被爸媽的定型教育、青春期奮力對抗、大學解放的青春無敵、出社會被前輩教訓、年長點的自以為,把自己交給別人時應是因為信任關係的培養與累積,回到自己時是知道那些只能靠自己建立與解決
此時此刻的我,終於明白"分際"的原由,不是為了切開與他人的連結,相反的是讓不同的關係(自己與他人、自己與自已)之間有個安適的存在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關於日常、關於感觸、關於也許是你也關注的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After Q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