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9|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節日的省思

最近幾年一些節日愈過愈沒趣味,就像端午節就只有吃粽子、划龍舟、午時水和立蛋,好像流於形式一般。

端午節的故事講的是屈原,因為不被楚頃襄王信任而遭流放,最後在投汨羅江自盡,粽子的產生是因為人們敬佩他的愛國情操,丟到江裡,希望魚蝦不要吃屈原,改吃粽子,至於划龍舟則是因為尋找屈原遺體而產生的習俗。

對於現代人,特別是台灣人而言,這些習俗故事太過久遠,在一些理念價值上也不太能被認同,就像一個知識份子,有官做可以幫助世人,那就做,如果君王昏庸不信任,有必要用性命來當賭注嗎?

我記得我剛任教小學的第一年,以往的師資來源都是來自師範院校,我那一年開始開放「多元師資」,而我就是一般私立大學,修過教育學分,然後也可以進入小學體系的新進教師,結果很多的老師很擔憂,並在一場教師的開會中就說了出來,只是他們不曉得我們那一票「多元教師」正在台上聽講,而且聽得一清二楚。

那時的師範院校跟軍隊差不多,有所謂的學長學弟制,整個學校的校風也比較封閉保守,遇上我們這些來自自由開放的私立大學畢業生,那就有得瞧了。

當時有一個學校主任,應該算是早期的「多元教師」,來自軍中,參加特考就轉任成為學校的教師,後來當了主任,不過他的一些想法和作法並不是讓人很贊同,有一次生氣起來居然當著我的面說:「你給我走!」我當下則是回了一句:「為什麼是我走?而不是你走?」畢竟我們的身份都是老師,而我是由縣政府甄試聘用,所以縣政府才是我的老闆,他說這句話並不適當。

我的意思是時代已經不一樣了,什麼學長學弟制?什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些傳統的觀念已經被自由、民主和平等給取代了,如果現在還來搞以前那一套?真的有點牛頭不對馬嘴的味道。

以前的屈原忠於君王,所以有了投江以明心志的偏激舉動,現代人沒有所謂忠不忠,就是用自由民主的制度來平息政治紛爭,然後大家一起捍衛這個共同認可的政治規則。

如果以現代的思維來看,如果是忠於人民的話,可以再另外找一個可以輔佐的明君,透過他的治理來造福老百姓,至於沉江而亡的話,好像有那麼一點輕於鴻毛的味道。

所以民間的習俗有它靈活性的轉換,本來是划船找屈原遺體的,變成划龍舟競賽,本來是要給魚蝦吃的肉粽倒成了平民美食,人們還發現了端午當天可以立蛋及午時水的特殊性。

我媽媽還在世的時候,每逢端午節的中午,總會裝一些山泉水當成午時水,變成他專有的礦泉水,不管放了多久,他都是開瓶就喝,從來也沒看他拉肚子,這倒也是一樁奇事。

節日如果要持續下去,一定要有一些合乎時代潮流的東西加進去,就像我覺得划龍舟比賽只有少部份人參與,大多數的人只能在河邊觀看,不如一艘可以戴人遊河的船,讓人可以欣賞河面風光,如果有人解說這條河的故事就更好了。

然後在樹下舉辦詩人大會,每個人都可以參加,將他們在當場寫下的詩收集起來,稍做整理成一本書,然後送給來參加寫詩的人。

屈原本來就是一個詩人,用詩人的方式來紀念他也比較符合現代趨勢,而詩人本來就詩情畫意,來個遊湖一周或是遊河一周不是更能體現這樣的心情嗎?

我當然都是我的胡思亂想,說真的!我其實很少看划龍舟,在河邊「吃米粉喊燒」(台),但是如果以這種比較詩人的方式的話,或許我就會出現在這樣的場合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