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感者"容易在乎別人如何對我,但那是別人的"修德", 而我絕不能失去我的"修為"。】
avatar-img
記憶點

【"高敏感者"容易在乎別人如何對我,但那是別人的"修德", 而我絕不能失去我的"修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回臺灣後,鮮少遇到服務業甩態的言行,

臺灣大多數的服務業都舉世聞名的好,

我也從來不覺得他們服務我是應該的,

而是敬佩著他們做著我最不擅長的服務業工作,

每天與無數人面對、溝通、社交,

這都是身為高敏感者的我頗有障礙的一件事,

所以我非常感謝他們用工作來讓我有個愉快的體驗,

但我真是萬萬沒想到我常去的一間麵店,

在我去過這麼多次以後,第一次出現對我甩態的舉動,

事發經過是這樣子的...


我如往常內用點了一碗小碗的麵,也結帳付清款項了,

我便隨意地找了個雙人座的位子坐下等待,

而後我聽到店內服務人員對我大喊:小姐,你是內用還是外帶?

我回:內用。

服務人員:阿妳剛剛不是說要外帶,怎麼又變成內用了?

我回:我是內用喔!麻煩妳了。

服務人員:妳剛剛是點大碗還小碗的?

我回:小碗的,謝謝。

服務人員背對著我,然後竊竊私語著...

隨後她端上了其他客人的餐,

非常親和有禮的說著:餐點來了唷!慢用。


過了一陣子她做好我的餐也端過來了,

她一句話都沒說,就直接把餐盤用摔的在我的桌面上,

我當下真是驚呆了,

開始反覆思考著我剛剛是做錯了什麼惹她不愉快了嗎?

只是餐點溝通上理解有誤,至於到這樣嗎?

先不論這樁事件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

但我的情緒在當下確實被受到影響了,

我很委屈、很生氣、很傷心難過的..

覺得自己為何要被人這樣對待?

當時的我只想趕快把麵吃完,快步離開這窒息的冷空氣。


我當下立即意識到,

我自己的情緒需要率先被安撫,

在吃麵的過程裡,我開始自我修復,

這件事的對與錯和前因後果都不是那麼重要,

我想通了一件事!


別人如何對我,那是別人的"修德",

但我無論如何..都不能失去我的"修為",

我無法控制別人,我只能全心全意的放在我自己上,

"畢竟有理說不清..是因為各站各的理",

那既然如此,好似也就沒必要去與人計較了,

因為根本不值得我去浪費時間、心力..

讓這個人占據了我的心理、影響到我本來的心境。


這篇文章是從我個人的角度出發去寫的事發經過,

但也許從對方的角度也有另外一面我不知道的原委。


★我只想告訴親愛的高敏感者:

「因為各種小事都放在心上,開始鑽研,都只是當下的錯覺,

那並不是你的本質,

你會堅信自己的信念,

開始延伸出自己個人獨有的智慧,繼續發光,

不要小看任何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畢竟魔鬼就藏在細節裡,

高敏感者能看得更精細。」

avatar-img
記憶點
4會員
23內容數
Hi,我是INFJ人格的Roxanne, 在我的高敏感世界裡, 撰寫出我個人經驗的真實心聲, 用文字分享這份共感。 非常歡迎您能留下您的足跡, 讓我知道您的觀後感受, 我將會持續創作更豐富的內容, 繼續分享。 Welcome to my world.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記憶點 的其他內容
人生不可能永遠順心如意,也不可能內心不起波瀾,我試圖追回內在的平靜感,原來也都是追求不完的,不如將人生放輕鬆點去感受、去體會,就會如同火車過站一樣,一站站的就過去了~ 能夠在任何環境的狀態下感受到"我好愛我自己、我接納我自己",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每一處"人格缺陷",其實就是愛自己、做自己的舒適狀態。
寬恕他人並不是不與人計較、不把事件放在心上, 而是自己終於懂了.. 讓自己痛苦的"思維"被建立在什麼樣的過程裡, 在人際關係裡..被騙怎能不心痛? 心痛的是"實情不如自己的預想", 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 會帶有過去累積的"印象與認知", 組合成自己"預想的標籤"在身上。
對"家"多少都會抱有幻想或"期待", 當期待不如預期中的樣子, 家就是種束縛,被所謂"家的責任"綑綁了一輩子。 歲數增長,不代表"心智年齡"也同步成長。 父母幫孩子二十年,孩子卻承擔父母一輩子? 出生的順序決定了在這個家"擔任的職責?" 年紀小就什麼都不懂?
人生不可能永遠順心如意,也不可能內心不起波瀾,我試圖追回內在的平靜感,原來也都是追求不完的,不如將人生放輕鬆點去感受、去體會,就會如同火車過站一樣,一站站的就過去了~ 能夠在任何環境的狀態下感受到"我好愛我自己、我接納我自己",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每一處"人格缺陷",其實就是愛自己、做自己的舒適狀態。
寬恕他人並不是不與人計較、不把事件放在心上, 而是自己終於懂了.. 讓自己痛苦的"思維"被建立在什麼樣的過程裡, 在人際關係裡..被騙怎能不心痛? 心痛的是"實情不如自己的預想", 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 會帶有過去累積的"印象與認知", 組合成自己"預想的標籤"在身上。
對"家"多少都會抱有幻想或"期待", 當期待不如預期中的樣子, 家就是種束縛,被所謂"家的責任"綑綁了一輩子。 歲數增長,不代表"心智年齡"也同步成長。 父母幫孩子二十年,孩子卻承擔父母一輩子? 出生的順序決定了在這個家"擔任的職責?" 年紀小就什麼都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