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3|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 - 學齡前兒童篇》一分鐘簡單記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 - 學齡前兒童篇

理解幼童行為成因,幫助孩子適性發展、培養生活技能

作者:Jane Nelsen & Cheryl Erwin & Roslyn Ann Duffy 簡.尼爾森、謝瑞爾.艾爾文、羅思琳.安.達菲

-

1. 你永遠不會完美,你的孩子也是。


2. 適性與適齡,尊重並接納不同孩子的差異,用孩子的觀點看世界。不要期待孩子展現超乎年齡的行為舉止,例如:分享、同理、不哭鬧不生氣(完美的情緒控管)→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發展很重要。


3. 孩子說謊:

  • 大人需理解- 幼兒難以分辨幻想與真實(例如卡通裡的壞人或怪獸),雖然五歲後會較清楚,但對於認知事物的詮釋,仍受限於本身的發展(例如新聞重複放送911飛機撞大樓,孩子以為一直重複發生:一次又一次)
  • 如何引導- 「當我們在說故事時,「假裝」很好玩。但如果我們是用故事來避免承認錯誤,我們就是在說謊。」「即使因為害怕(受責罵)你還是可以說實話,因為我很愛你,我想要可以信任你跟我說的話。我希望當你告訴我事情時,那確實發生過。」


4. 錯誤是學習的機會。


5. 當孩子看到你尊重自己時,他會學習到尊重你和他們自己。比起一個疲憊、暴躁、憤怒的人,他們更容易回應一個快樂、有精神、冷靜的人。讓自己保持健康快樂不是自私,是智慧。


6. 會造成孩子羞愧或難堪的行動,不可能鼓勵尊重或合作。


7. 大人很容易傾向喜歡「易養型」的孩子,或希望孩子符合社會常規,父母的自我常涉入其中,因為我們擔心別人的想法,並害怕孩子如果在別人的眼中「不好」,我們的能力會受到質疑。


8. 孩子注意我們做的,比我們說的還多。大人要注意言語和行為是否一致。孩子對大人的情緒很敏感,到底是真正的關心還是只是想趕快解決問題?若心口不一孩子是感受得到的


9. 認識並處理孩子的情緒和感受,是理解他的行為和信念的第一步。


10. 眼神接觸:表達注意力、讓孩子知道「我很重要」、增加訊息傳遞的效力。可惜的是,大人會很直接的眼神接觸,通常是憤怒說教的時候,而不是傳達愛與關心。


11. 積極傾聽不代表要同意或完全理解,主要是要讓孩子覺得有被傾聽。


12. 尋求關注:為何已經所有時間都在陪伴,孩子仍會尋求關注?平常是過度關注

  • 如何改善:要讓孩子練習娛樂和撫慰自己的能力,處理信念而非行為,關注和折衷,提供合作的機會,擁抱。


13. 對於認為自己不夠好的孩子,批評只會強化他們認為自己不夠好的信念。幫助受挫孩子的方法,就是停止所有的批評。


14. 錯誤行為目的:過度尋求關注、爭奪權力、報復、自暴自棄。


15. 大人(和孩子)經常用憤怒來掩飾受傷的感受。


16. 父母應避免把孩子訓練成受害者,認為自己無力改變或影響狀況。在早期的友誼實驗中,孩子或許需要一點幫助,但不是同情、指責他人或被拯救。我們可以協助孩子探索發生的事情、對事件的感受、從中學到什麼,以及有什麼解決方法。他們可以學習到自己並非無能為力,可透過選擇影響經驗。


17. 有些父母可能更關心自己或別人會怎麼想,而不是什麼對孩子最好。父母要有一顆勇敢的心,才能做到接受孩子原本的模樣和照顧他們,並提供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


18. 如果發現自己想要發作,接受那種感覺,將此視為你需要做點什麼照顧自己的提示。疲憊和沮喪可能讓你說出或做出後悔的事。

-

本書推薦指數:★★★★

心得:

已讀過「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的第一本,這次再選讀「學齡前兒童篇」,就是因為孩子每個發展階段不同,個性特質也不同,覺得在某些時候真的很需要一點充電幫助。

這本跟第一本的主要觀念相同:每個人都是需要被愛與歸屬感的,當孩子有不當行為時,他就是在尋求愛與歸屬感。

而不當行為通常會有四種形式的表現:過度尋求關注、爭奪權力、報復、自暴自棄。只要能辨識出四種情況,大人有自我覺察的能力,就可以有對應的方式來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

整體而言,算是一本有滿多生活例子的"類"教科書,偏實用。但讀正向教養類書籍至今,覺得在進行「溫和堅定」的教養之前,最重要的都還是大人要能夠覺察與安頓自己的情緒,而這真的是最困難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