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6/1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082|博士生參加研討會的最佳策略是什麼?

    今天分享一些我參加研討會的經驗。


    我在博士一年級到三年級時,


    把研討會當作是一個「讓別人認識我的機會」。


    例如我曾在統計年會Joint Statistical Meetings (JSM) 2019與2020,


    這兩屆研討會去Present我在博士早期的工作。


    在會議中去演講自己的工作,


    不儘可以鍛鍊自己公眾演講的能力,


    更是讓研究社群知道你正在對特定的研究課題作出貢獻,


    對於培養自己的表達能力相當重要。


    而到了博士四年級與五年級時,


    我把研討會當作一個「我去認識別人的機會」。


    我會去參加如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lgorithmic Learning Theory (ALT),


    Conference o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NeurIP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I in Finance (ICAIF),


    等等不同的會議,了解不同的相關領域,


    有哪些作者正在做什麼問題。


    這能夠鍛鍊自己看研究問題的 Scope,


    培養自己判斷研究方法品質的Taste,


    對於培養自己的研究獨立性相當重要。


    而到了博士後研究員時期,


    我把研討會當作一個「我去認識產業業態的機會」。


    當研究做多了你就會發現,


    有價值的不是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結論,


    而是研究的問題,研究的背景。


    你也會發現很多研究問題是為了做而做。


    而各種真的能解決問題的研究,


    一定都起源於某個產業的具體案例下,


    遇到的大問題。


    這就是所謂的「產業業態」。


    當你能看見產業業態,


    你在選研究題目的時候,


    就能真的是從問題出發,


    而不是從解答出發。


    你就能夠避免「我會的工具能解什麼問題」的心態,


    進而進入「這個問題我能怎麼發展工具去解決」的心態。


    這個心態的成熟度,


    決定了學者本身能否能為社會創造價值。


    而雖然我現在還沒到下一個階段,


    但當我累積夠多的研究工作,


    對一個具有價值的問題思考的夠廣夠全以後,


    我想研討會對我就會成為「讓產業業態認識我的機會」。


    透過參與研討會,


    給不同的演講,


    分享自己的想法讓研究社群知道,


    我想這就是成為學者的奧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