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7|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多巴胺姑娘₯:追劇的科學

螢幕發光、時間彎曲,我們發現自己沉浸在一種奇特的時光中:追劇。這是一場像素之舞,一場模糊了虛構與現實間界線的動態敘事底片。但,是什麼驅使我們將醒著的時間交給這種追劇的魅力呢?各位,喜愛追劇的朋友,歡迎來到多巴胺追劇世界,時間在這裡彎曲,懸念讓我們回味無窮。

多巴胺姑娘₯:追劇的科學

多巴胺姑娘₯:追劇的科學

通常科學把現代追劇現象,定義自年2013年Netflix串流革命 (台灣自2016年引進)起,一次觀看2~6集、平均一週內看完一季,或是近期里斯本資訊管理研究人員,在「揭露追劇:觀察連續觀看中感知的有用性、習慣和遺憾的相互作用」研究中,定義追劇是一次觀看兩集以上的電視節目,而所謂的習慣追劇,觀察的是被觀察者主觀認為追劇已成為自身習慣、追劇頻率多且持續穩定、並且對行為者來說是自然的生活型態

事實上,過去的研究已涵蓋追劇背後動力如享受、效率、他人推薦、感知控制、粉絲、效率感、參與、娛樂、放鬆、無聊緩解和逃避現實等,而里斯本的研究進一步探討了感知的有用性在社會影響或社交壓力、以及自我內心需求等面向: 對外如社交話題的參與和壓力,對內則是感知通過虛構世界尋求逃避、聯繫和情感滿足的有用性。另外,追劇的遺憾感來自過度追劇時缺乏控制的後悔心理。通常是投入過多時間、以及伴隨的不良後果如睡眠減少、戶外活動減少、肥胖風險增加、焦慮加劇和生活滿意度降低等。 

此研究使用225名受訪者的數據評估模型假設,證實遺憾或後悔並不能抵消追劇感知的有用性和習慣的強烈影響。結果表明,追劇的持續意圖顯著影響了追劇的參與度這種影響對男性尤其強烈(歐洲男性如此,東方或台灣男性會嗎?);而對持續追劇意圖的遺憾/後悔僅對女性具有統計學意義。但不論性別,養成習慣的人傾向於更自動而非意圖的從事追劇行為。此外,個人可能會因遺憾/後悔而考慮減少追劇,但最終由於習慣而繼續參與。換言之,不論男女,人們追劇只是因為習慣了,而不是因為真的想這樣做,習慣比意圖對行為的影響更強,研究指出這可能指向成癮(壞的習慣),所以女青多巴胺姑娘₯又再度登場了? 

依照科學的解釋,「追劇」的大腦會把遙控器交給多巴胺,慾望、獎勵和習慣相互交織著追劇的魔力。我們追得越多,它就越能成為第二天性。大腦會自動設定期待下一集,是獎勵系統讓我們不斷地「追」,就像是是巴甫洛夫的狗,垂涎欲滴地等待下一個劇情的轉折。各位追劇是否也有追到心碎的經驗? 當大結局來臨時,要和虛構人物說再見而心碎? 其實,A.H.也愛追劇,A劇可以愛到重刷N遍也不膩,B劇光聽到配樂就想哭,至今不敢重刷,跳不出劇中深沉的悲戚。

A.H.也和朋友討論追劇的好處,如過年長假時和老人家一起追劇,有話題、不無聊還能因劇情起伏的討論增進家人情感。或許當我們沉迷追劇時,不忘背後的科學原理,在編織曲折情節和虛構生活懸念時,思考一下有真實世界的社會影響、有遺憾、有習慣、也有多巴胺,因此每天不要超過4小時,追劇時也不忘偶爾眨眨眼、甩甩手、動動腿,或積極地像《原子習慣》中綁定看Netflix(現在的習慣)和踩健身車(需要的習慣),這樣就能愉快健康的和多巴胺姑娘₯一起來追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記得科學曾經說: 地球是平的 科學本質 - 不確定性在這裡討論 讓我們一起,認識不確定,因而能更確定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