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8|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重啟人生》人生這座山,你在山峰上了嗎?(上)


    「別在胡思亂想,沒人說你沒用了。」

    「不要再講什麼『要是死了就好了』這種話。」

    一位女士耐著性子安撫著身旁的男士。

     

    這段對話是作者在一趟飛機旅途上不小心聽到的一段對話。作者亞瑟‧布魯克斯Arthur C.Brooks是一位研究幸福的社會科學家,聽到這樣的對話,讓他好奇地忍不住豎起耳朵聽下去。「說這話的男士是一名無名小卒、辛苦大輩子卻毫無成就,現在卻因為年老力衰被迫退休?」布魯克斯想像這位男士的人生模樣。


    當飛機落地,機上的燈打開。布魯克斯迫不及待能一窺那個一心想死的男士。結果令人驚訝,這個男士是個名人,而且是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這位年約85歲的老英雄,深受大眾敬重,他的勇氣與愛國心一向為人稱道,他締造了豐功偉業並受人景仰至今。因為在飛機上與老英雄的一段偶遇,布魯克斯開始反思,他幾乎完成人生願望清單,但為什麼並未感到特別幸福?他檢視自己的人生是否開始走下坡?在回顧一生之後,會不會也像那位老英雄一樣對著妻子說:自己不如死了算了!


    人們有沒有可能擺脫這樣的命運,優雅接受人生不免走下坡。身為社會科學家,布魯克斯決定從社會科學的角度來探索這些問題的答案。於是這本書就此誕生。


    職涯走下坡的時間,比你預期的早很多


    達爾文在50歲那年,他發表了巨著《物種源始》(On the Origin of Species),成就達到顛峰。其中的演化論改變了人類科學,達爾文就此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然而,自此之後,達爾文的研究缺少了創新。在晚年持續出版了好幾本書,但都沒有太大突破。他在人生下半場,愈活愈不快樂,總是認為自己的研究不夠好、不原創。達爾文向朋友吐露心聲:「我擁有理應會讓人快樂與滿足的一切事物,但我實際上感到人生萬分疲憊。」。

    他陷入「奮鬥者的詛咒」(striver’s curse),亦即一向努力表現傑出的人,最終卻發現自己陷入令人恐懼又無法避免的衰退,工作成果越來越難讓人滿意,做得更多、成就更少,生活裡也欠缺美滿的人際關係。據說在73歲辭世之前,達爾文一直鬱鬱寡歡。事實上,這樣的衰退很正常。尤其是在職涯巔峰成就越高的人,衰退程度似乎更明顯。而且那一天來臨的時間,比你想像中的早很多。有多早呢?


    運動員在20至27歲之間表現達巔峰,在青壯期衰退。科學家在20歲至39歲之間最可能有重大發現,隨著年齡增加劇烈下滑。物理學者在50歲時達到巔峰;化學家是46歲;醫學系45歲。作家在40歲至55歲之間衰退。金融專家在36歲至40歲之間表現達巔峰。科技公司創辦人通常在二十多歲時就名利雙收,但很多人一到30歲,創意就開始減弱。


    職業有「半衰期」,也就是產出一半工作成果的年齡。小說家相當吻合這個20年的半衰期,他們通常在開始寫作後的第20.4年之前,完成一生一半的作品,接著在剩下的人生完成另一半。這裡有許多小說創作者,可做為參考。

     

    由此可知,天賦異稟、年少得志,並不保證日後的人生就會快樂。2024年,金馬60女主角獎出現了黑馬,而且是一匹小黑馬。12歲林品彤演出《小曉》電影獲得這份榮耀,劇中她飾演一位輕微過動症的兒童,演技精湛。她是有史以來年紀最小的金馬影后。會後記者問這位小影后:「12歲就人生成功解鎖,接下來要如何突破?」。她稚氣的臉龐,天真笑著說:「以課業為主」。李安導演接受採訪時,被問及會找她拍戲嗎?李安導演的回答充滿了智慧:「天才演員,不能誇獎太多,希望她少拍一點(戲),多受教育,慢慢培養。」。當李安稱讚林品彤是天才演員的時候,表情語氣明顯地欲言又止。

     

    過去的榮耀可以先儲存起來,日後拿出來細細品嚐嗎?從老英雄和達爾文的故事,你會發現似乎是不可能的。書中有一段是這麼說:人類天生無法享受時間過去太久的成就,成功帶來的滿足感只有一瞬間,我們無法停下來享受。這種現象是社會科學家所說的「欲望跑步機」(hedonic treadmill):只要一停下腳步,就會立刻退落到輸送帶後方,然後掉下跑步機;只能一直跑,期待再度成功,而且這一次要比上一次更成功。

     

    那該怎麼辦呢?幸好是有辦法的。

    人有兩種智力,但高峰出現在不同的階段,善用晶體智力展開另一種人生。


     

    人類的兩種智力 :原始聰明與智慧


    心理學家卡泰爾在1971年初版的《能力》一書中,假設人類同時具備兩種智力,但上升時段卻出現在人生的不同時期。第一種是「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卡泰爾定義成邏輯推理、彈性思考與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的原始聰明。創新者一般擁有很高的流體智力。出現在相當早期的成年階段,接著在30至40歲就極速下滑。作者所提的職業衰退,就是卡泰爾說的流體智力下降。


    卡泰爾認為,人類不只有流體智力,還有「晶體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也就是運用過去累積的知識庫存的能力。晶體智力隨著年紀增長,一路攀升,要到人生非常晚期才會下降,甚至完全不會衰退。講的白話一點,你年輕時擁有原始聰明,老了則擁有智慧。也因此職業的衰退年齡,也跟你從事的職業有關。如果你的職業仰賴較多的晶體智力(歷史學者、教學者),你達到職業顛峰時間將延後,也連帶很晚才衰退,甚至不會衰退。


    我在醫院臨床工作過幾年,對醫院生態相當了解。一位醫師除了醫術要專精,其實需耗費相當大的專注力及體力,經常替人做攸關性命的抉擇。一位主治醫師一天的行程大致上是如此:門診結束,接著查房,查房完快速吃飯,上刀房,手術結束後到病曆室補個病曆,中間當然還有許多突發的狀況要處理。若不是這樣的流程,大概就是工作輪序不同而已。隨著年紀增加,體力及專注力會逐漸衰退,但多年的醫學知識持續累積、各種光怪陸離的案例看多了。你會發現,候診區滿滿病患在癡癡等候著的都是院長級、教授級的資深名醫。回學校當老師是許多老醫師會做的選擇,他們從流體智力曲線跳下,跳上晶體智力曲線。晶體智力也就是能帶來傳道、授業、解惑的能力。



    決定分上下兩篇,很努力不要太多字。雖然我的心得字數不少,但多是故事內容佔據很多字數,因為人們都喜歡故事。

    下篇會告訴你音樂家巴哈的故事以及如何發展晶體智力(第二曲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一個人的上班日子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