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5|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藍海人生|經營自媒體,如何不被社交平台演算法綁架情緒

情緒的來源

raw-image

目前Threads(脆)享有平台紅利,因此吸引大批創作者進來躍躍欲試。

我也不例外。

我是第一次「認真經營自媒體」,沒有粉絲時的我以為「獲得大量粉絲追蹤」是我夢寐以求的目標,只要能獲得,我能興奮好一陣子。然而,這個夢,在我在threads上第一次暴漲400粉絲的隔天就幻滅了。大腦迅速產生大量多巴胺,我在隔天反而陷入情緒的低潮。

這讓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生病了,我怎麼不開心?一直以來我都是相當樂觀的人。

我想搞清楚這是怎麼一回事,搜集資料才發現:當大腦受到大量多巴胺刺激時,會進行自我調節來維持平衡。也就是說,大腦會啟動機制讓多巴胺衰退,情緒低潮就是這時引起的。當初多巴胺起的越猛,衰退時的低落感就越猛烈,讓人難以忍受。


如何不被演算法影響情緒?

後來我用了4個辦法,應對這種情緒:

1.心態調整:

深究情緒起伏的原因,有時漲粉慢、有時飛快。心情被「演算法」拖著走,假如前一天漲粉400,後一天沒有超過這個數額,來持續注入「更高的多巴胺」,多巴胺的衰退令人感到情緒低潮。

然而,漲粉慢才是常態,漲粉快才是「偶爾踩中風口」的僥倖事件。現在的我不一味追逐風口,而是「說我想講的」,畢竟社群媒體只是「免費的流量池」,有陌生的觀眾瀏覽、關注自己,已經是「超額的禮物」。


2.專注服務於「鐵桿粉絲」:

有時一篇文漲了4、500粉絲,然而仔細一想,因為一篇文而追蹤自己的人,對我的忠誠度也最不高。

反而那些持續為我點讚,願意加入電子報、社群的人,才是我應該重點服務的對象,持續去了解他們的需求,讓他們感到「備受重視」,加深彼此的「信賴度」,才是我真正想在社群媒體上打造「個人品牌、IP」的核心目的。


3.認清網路與現實的差異:

追蹤數不代表「真實世界中的粉絲數量」。社群上的用戶可能因為各種不同動機,包括娛樂、學習等,去關注某個帳號,這些動機不代表為對品牌/個人的真實興趣。

因此後來,我就把「增加的粉絲」多寡,看作是這次社群行銷有多成功,而不把它與我個人的實際價值產生關聯。


4.明確自己的發文目標:

觀察我自身貼文的數據——漲粉快的貼文,通常是文字迎合大眾口味,然而關注者不一定是目標群體,轉化率反而低。

轉化率高的貼文,瀏覽量雖然可能不多,但依然可以靠目標群體才懂得的「內行文字」,精準打擊需求,與讀者產生共鳴,實現高轉化。

結論:只要不把粉絲數與自我價值綁定,認清楚自己在社群媒體上發文的目標,就不會因為「粉絲數量」而情緒擺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Eve's Salon: 投資自己就是「最好的投資」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