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軍
出版社:博碩文化
出版日:2012/4
這是本2012年出版關於IT產業的書。
讀者可以透過作者吳軍獨到的觀察與見解,對高科技浪潮中的起落興衰、歷史脈絡有更深刻的體會與了解。
尤其因為吳軍博士同時具有科學家和資本家的身分,所以可以很「科普」與「商普」地為讀者梳理及講述產業中主要科技巨頭崛起背後的理論技術與商業投資,讓我們可以同時兼有技術和商業視角去看待一個個不凡的科技創新和暴起或中落的故事。
本書內容除了當然的主角-仍舊屹立不搖(或已然日薄西山)的科技龍頭以外,還有扮演搖籃角色的史丹佛大學、幕後推手的創投、吹鼓手的投資銀行(aka. 貪婪的華爾街),以及仿佛薛西弗斯巨石的產業規律等等,每個角色精彩紛呈地為高科技產業發展貢獻了關鍵的影響力。
這當中的關鍵主角一位是微軟-掌握用戶進入電腦的入口,另一位是Google-掌握用戶透過電腦進入網際網路的入口。然而,即便衰落也不容遺忘的是奠定網際網路發展規則的雅虎;為此,吳軍博士個人對雅虎給予高度的評價。
我們能從中體會到的是高科技浪潮淘盡多少科技英雄人物,一個浪花下就有可能招致滅頂。因此,即便強如微軟和Google,也要積極布局後蓋茲(2014卸任)、後佩吉(2019卸任)時代,為下一波浪潮作準備,企盼新的繼任人可以在前人基礎上再創高峰。
但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仿佛薛西弗斯巨石的摩爾定律。我是看了本書才知道自己原來對摩爾定律(以及衍生的安迪-比爾定律與反摩爾定律)一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
摩爾定律:積體電路的集成度每兩年會增加一倍
首先,集成度倍數增加,反映在電腦性能上就是兩年(或18個月)增加一倍以上,所以某種程度是可以預期儲存容量與運算速度的提升幅度的。這樣一來,對未來的應用場景就不再是想像空間了,而是必然會實現的應許之地,就像書中的例子-每個家庭可以透過一條網路線同時在三台不同平台上撥放三部高畫質電影等等,在現在這個時間點已經是稀鬆平常的事。
安迪-比爾定律:比爾要拿走安迪所給的
(安迪就是安迪.葛洛夫,原intel執行長;比爾就是比爾.蓋茲)
白話的意思是新軟體(如微軟作業系統)會把硬體升級(積體電路的集成度每兩年會增加一倍,例如intel晶片)的好處幾乎用光。也就是說:
硬體公司將利潤投入研發,按照摩爾預定的速度提升硬體性能,為微軟下一步更新軟體、吃掉硬體性能做準備。
因為硬體和軟體的發展亦步亦趨,促使原屬於耐用品的電腦手機變成了約兩年就要汰換的消耗品,也刺激了整體產業巨幅的發展與變化。
反摩爾定律:一個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個月前賣掉同樣數量的同產品,它的營業額就要降一半
誰都不想拿兩年前的老舊產品再去市場賣,而且價格搞不好便宜一半還沒人要。所以,反摩爾定律逼著身處產業中的公司拚了命地要達成摩爾定律,而且殘酷地說,跟不上摩爾定律的就要被淘汰了。
但從積極面而言,科技僅僅是追求量變的進步是不夠的,必須有革命性的創新發明,促使質變的進步。這也為新創公司帶來生存發展的可能性,一如當年兩人起家的Google超越雅虎又力抗微軟的動人篇章。
小結
Again,這是本2012年的書,彼時輝達和AI可能還不是舞台上的主角,因此未出現在作者的雷達裡,但這不妨礙我們理解電腦時代以降的科技產業發展脈絡。
但微軟、Google之後就是輝達嗎?又標誌怎麼樣的時代特徵和規律,且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