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1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不同階段的情感需求

  某天閱讀了格友玄玄心撰寫的玫瑰的故事,當下對於這樣的劇情很有感觸,反思了自己的情感歷程,其實後來有寫了一篇很長的,但覺得太赤裸了,就留給自己閱讀了,沒有公開。

  從小到大對我來說,異性給我的吸引力對我來說很大部分取決於同儕的看法,像是小學的時候,功課好和體育好的小男生,就很受小女生喜歡,像是卡通裡小紅豆裡的勇之助,到大學的時候,會喜歡上跟自己有常相處的異性,但學歷不能與自己相差太遠,大學的我很在乎學歷,總覺得和自己交往的異性必須是跟自己一樣學歷,或是比自己好的學歷,那時的我會覺得這樣的男性很有魅力。當時周遭的女性友人也都會這樣談論,也希望朋友之間可以找到這樣的對象。大學時的確有這麼一位符合這樣需求的男朋友。不過我們最後分開了,多年後,仔細想想,我們的確不適合。

  大學這段戀情讓我蠻挫折的,也不太敢再花心思認識男性,我就這樣空窗應該有三年,直到我到澳洲打工度假。到澳洲打工度假的時候,我在教堂結識了一個阿富汗男生,他和我同歲。我們會在教堂相遇是因為我們不約而同地知道教堂有免費的英語會話課而有緣認識,而這麼多男生,我跟他最好,我想是因為他是所有學英文裡面,英文說得最好的那一位,加上我英文底子也很夠,所以我們兩個可以用這個共通的語言溝通,深入地認識彼此,我很喜歡聽他的故事,原來同樣是22歲的我們可以有這麼不一樣的成長背景,跟他相處的過程很舒服,但他的學經歷不好,我當時會希望他達到我想要的,多年後會想著為什麼我會對他有這樣的期待,這段相處的過程也讓我思考了關於「伴侶」的意義,難道要全然地以金錢相關的條件或含金量來選伴侶嗎?我想這是其中一個項度,但對「伴侶」而言,在金錢之前,更重要的項度應該是陪伴。

  後來因為我回台灣,他仍在澳洲,我們因為一些現實的因素難以繼續在一起,最後還是只能分開,當然我還是很難過,但是有失戀過一次的我,好像就沒那麼糟了,但我還是空窗了兩到三年,直到玩交友軟體認識了我現在的老公。

  當時玩交友軟體,想要交往的方向是想要有位外國男友,因為自己很嚮往在國外生活,想要透過這樣的關係達到我的目的,不過後來仔細想想這樣感覺好像在利用他人達到目的,很不純粹,太有目的性導致我難以行動。

  最後,我對於我想要的伴侶設定了一些方向,他應該是找一位可以陪伴我的人,不用高學歷,也不用是外國人,但有一技之長,且對自己的一技之長很有把握,對這項一技之長要有喜歡過的歷程,不能因為只是賺得多或是大家認為是好的才去做這件事,要幽默搞笑,要有靈魂在身上,是我覺得帥的,就可以了!後來我就決定和溫ㄤ交往看看了,但他或許是太有靈魂了,所以一路上也是披荊斬棘地走過來。

  我對於每一段感情都是很認真投入,但過程都有不同的想法,也因此對對象有不同的需求,大學時認為交往的對象必須是高學歷,出社會必須要做整體社會高度認同的工作,但到澳洲走一趟,回到台灣滾一滾後,我認為交往的對象要對自己有自信,而我也才會有信心地想認識,年紀越長後,我不太在乎對象是否高學歷或是是否從事社會高度認同的工作,我更在乎的是我們可以一起腳踏實地的生活,有困難的時候幫忙彼此,然後有共同目標一起成長,這才是我所希冀的生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