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1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帝國主義的本質:《帝國何以成為帝國》、《羅馬帝國衰亡史》、《Empire》

帝國不見得需要有帝王,帝國不見得是一個國家,帝國不一定有多民族,帝國也可以是共和制或寡頭制的政體,帝國甚至不見得要很大。如果要簡明定義帝國,我會說是:以擴張來致富的政治實體。如果要找出帝國的必要生存策略,我會說是:不平等。如果要解構帝國,我選擇的切面是:同質性、異質性。



《帝國何以成為帝國》用一整本書來盤點人類史上的帝國,從帝國的典範羅馬、中央集權中國官僚、以奴為吏的奧圖曼土耳其,歸結出帝國如何建立足以自我鞏固的秩序,同時避免崩潰的生存策略。海洋上的殖民帝國比歐亞大陸的傳統帝國更以擴張為基本運作,貿易秩序成為政治秩序,政治實體的本質也可以從經濟定義。於是我們才能夠理解為何共產制的蘇聯與聯邦共和的美利堅,可以冠上帝國主義之名。因為帝國永遠在追求控制自己以外的邊界,以實力為影響力,輸出為自己量身打造的秩序。


如果只能讀一本歐洲史,不選希羅多德的《希臘波斯戰爭史》,大概會選愛德華.吉彭的《羅馬帝國衰亡史》。羅馬帝國無論怎麼看,都是非常驚人的秩序實體;羅馬所輸出的秩序,除了眾所周知的羅馬法、羅馬工程的高度模組化,以及奴隸制,都是今日我們描繪帝國概念的雛形。更驚人的是羅馬帝國的衰亡,竟也是一個龐大秩序衰亡的具體雛形。從擴張模式放緩,到惡性通貨膨脹,以及秩序輸出一旦太遠,終於鞭長莫及,橫跨歐亞非的羅馬帝國從分裂到滅亡,也撐了七百多年,遠超過絕大多數的政治實體所能維繫的秩序長度。



Michael Hardt 跟 Antonio Negri 是知名政治哲學家,以全球化的角度看待帝國的概念,是難得跳脫古典和歷史的視角。其中提出雜眾(multitude)的概念來概括全球化帝國下共處的人民,不再以民族、宗教、文化、性別、階級這些傳統分類方式來看待,而是著重雜眾之間的同質性、異質性如何衝突或融合的過程。作者投射的想像是一個全球化的帝國,大致服膺於一個共識秩序。在全球化的年代,這個秩序可能是資本主義,可能是民主。在新冷戰已經開始的此刻,單一秩序,或說歷史的終結,似乎沒有作者提倡的這麼容易,但無損此書價值。《帝國》有中譯本,但我覺得沒有好讀多少。



逼人讀書這個專題通常都以閱讀策展的心態,以主題推書,意在用最少的閱讀量來最大掌握一個主題。這次推薦的書比較硬,難度大約是由前而後,給各位參考。


如果覺得這些都太難,我在寫《搏落去》的時候,就是參考這些書來說明秩序建立與輸出對權力的重要性,你可以讀小說就好,很娛樂。


閱讀愉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