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小鼠游泳,還怪牠放棄掙扎?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重點摘要:強迫游泳在1970年代後,時常被拿來驗證抗憂鬱藥的效果,研究人員普遍認為實驗鼠在水中放棄掙扎是一種憂鬱行為,這時候再加抗憂鬱藥就能研究其藥效,直到2019年的《自然》期刊才反省採用強迫游泳測試的必要性,內文中用醫藥界多年來的經驗顯示,強迫游泳測試在部分的抗憂鬱藥物上是有用的,但其他抗憂鬱藥物卻未必在實驗鼠身上造成相同作用

曾棨平的科普閱讀報告 2024年5月30日撰寫


閱讀來源:

閱讀的文章標題:《逼小鼠游泳,還怪牠放棄掙扎?》

網路文章,網址:https://pansci.asia/archives/350520 



媒體識讀檢核:

(1) 作者撰文日期:2022/07/07

(2) 作者:胡中行 

(3) 引用資料:文章最後方有列出參考資料

(4) 明確出版單位:泛科學


分析文章問題意識:

實驗中的小鼠是否會受到鄰居或環境影響?

以及老鼠強迫游泳測試是否可作為抗憂鬱藥效測試中有用的科學數據?


連結舊有、相關知識:

連結舊有知識:

國中七年級的生物,跟第一篇一樣,沒有特別跟舊有知識有關聯,但硬要說的話就是他實驗有分實驗組跟對照組,然後有做不同的變因吧。

【緒論】科學方法| 均一教育平台 


相關的其他科普文章:

閱讀的文章標題:小「勞贖」大英雄!——認識新藥開發的幕後功臣:基改實驗鼠

網路文章,網址:https://pansci.asia/archives/331266 


分析文章中實驗:

分析變因:

操縱變因:實驗時的模式(單隻、單隻+任意一組+隔板、單隻+任意一組)

控制變因:環境、食物、實驗鼠(性別、年齡)

應變變因:老鼠在實驗中的反應


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

raw-image


組別有:

正常的實驗鼠、低活動力的實驗鼠、施打抗憂鬱劑(高活動力)的實驗鼠、靜止的玩具、會動的玩具。


概略說明實驗操作流程:

將十週大的雄性實驗鼠以4到5隻一籠,同時把控食物、水分、環境溫度,實驗項目共有兩個,懸掛測試以及強迫游泳測試,兩項行為測試中又分成三種模式進行,單隻以及單隻+任意一組+隔板還有單隻+任意一組。


懸掛測試:實驗鼠的尾巴末端被膠帶固定,吊離地面60公分。(如下圖)

raw-image


強迫游泳測試:在透明圓柱容器中,注入23°C的水、水深7.5公分,再放入實驗鼠。(如上圖)


raw-image

任意組別共有五種狀況,正常的實驗鼠、低活動力的實驗鼠、施打抗憂鬱劑(高活動力)的實驗鼠、靜止的玩具、會動的玩具。(如上圖)


摘要文章中的重要資訊:

日本的研究團隊將十週大的雄性實驗鼠以4到5隻一籠,其中實驗項目共有兩個,懸掛測試以及強迫游泳測試,在兩項行為測試中又分成三種模式進行,單隻以及單隻+任意一組+隔板還有單隻+任意一組,結果證明實驗鼠的姿勢對於實驗結果有不小的影響,在強迫游泳測試中因為姿勢的關係比較容易察覺到周遭變化,因此不管有無隔板或是旁邊出現同類或玩具,實驗鼠都會靜止較久。

強迫游泳在1970年代後,時常被拿來驗證抗憂鬱藥的效果,研究人員普遍認為實驗鼠在水中放棄掙扎是一種憂鬱行為,這時候再加抗憂鬱藥就能研究其藥效,直到2019年的《自然》期刊才反省採用強迫游泳測試的必要性,內文中用醫藥界多年來的經驗顯示,強迫游泳測試在部分的抗憂鬱藥物上是有用的,但其他抗憂鬱藥物卻未必在實驗鼠身上造成相同作用,同時抗憂鬱藥物的藥物反應時長是反常的,在人類上抗憂鬱藥物是要長期服用才能改善的,但仔實驗鼠上卻能迅速產生,也證實了強迫游泳測試根本不能提供對人類有用的科學數據。


評價本篇科普文章:

我覺得實驗乍看之下是簡單的,但細看你會看到,這邊又分三類,那邊又多五種,就很多組很亂,要花不少時間去理解,非實驗的內文很少,所以也不好評價什麼,整篇文章都沒有提到什麼專有名詞,所以還算好閱讀,實驗的那段要多花一些時間去看,但這標題是真的有吸引我來讀就是了。

至於吸收的部分,一樣就是認識了新的老鼠實驗,還有很多實驗解釋文字的解讀,真的是讀得暈頭轉向,就發現了其實操縱變因可以有很多,但實驗就會變得很難看懂。


疑惑與猜測:

我的不理解:

  • 實驗中的操縱變因太多了,不知道是要以哪個為主

我的猜測:

整個先分了兩個測試,懸掛測試以及強迫游泳測試,兩項行為測試中又分成三種模式進行,最後還有任意組別的五種狀況,就很多分支,這五組差異應該是為了測試是因為哪種環境狀況影響實驗鼠最大?但殊不知影響其實都差不多。


老師評語:

這篇科普文章大開眼界耶,強迫游泳和抗憂鬱藥物的關聯性,這是我從來沒閱讀過的資訊,也可能像這篇文章中提到的,越來越少人使用這個實驗方法,來證明藥物對於老鼠的影響,這個實驗方法是開始被質疑的。

在這篇分析文中,我覺得在「實驗操作流程」裡,你可以寫得更清楚,像是交代一下研究者認為老鼠在水中的什麼反應,是正常的?怎樣是受到藥物改善的?實驗者又怎麼去思考這個實驗和憂鬱症的關聯性呢?不然為什麼用這個實驗方法來驗證看不看得到其他老鼠夥伴、藥物有沒有用,這部分的論述是缺少的。

最後跟你分享補充一點~真正的實驗會「兩兩組別間,只有一個差異項目,但全部的組別有很多個操縱變因」,用很大的表格分組,來用多個變因、多個實驗組,來驗證或產出新的知識喔!


本沙龍起源自台北市無界塾實驗教育機構,由自然領域教師團隊開發之課程,為了促進學生提升科學素養與科普閱讀習慣,將學生的科普分析文章進行彙整。在課程設計中,我們引導學生對自己有興趣的領域進行廣泛地科普文章閱讀,並從自然老師的分析架構下,對科普文章進行媒體識讀、連結經驗、科學方法分析......,提升作為讀者的能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是很經典的老鼠實驗,也試著在連結著「是否有良好的社交關係」以及「藥物成癮」兩者之間的相關性與脈絡。這個實驗對我自己的影響滿大的,因為藥物成癮不僅只是「個人行為」的壞事,也可能是結構性上,大環境、群體讓個體容易成癮。不知道你會不會也有這種價值觀、想法的轉變?
很多東西真的在實務上有一好不一定沒有一壞,很久以前的塑膠、戴奧辛,跟這篇文章的阿斯巴甜,都是為了特定的需求研發出來的,後續卻又衍生新問題,但他們帶來的好處也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用證據說話,將利弊放在同一個天平上,再做出決策,就是科學呀!
這一篇的選題很符合你現在的籃球隊生活,藉著科普的研究,來作出適合自己的生活安排,是我這堂課的目標之一,希望你有感同身受!
這是很經典的老鼠實驗,也試著在連結著「是否有良好的社交關係」以及「藥物成癮」兩者之間的相關性與脈絡。這個實驗對我自己的影響滿大的,因為藥物成癮不僅只是「個人行為」的壞事,也可能是結構性上,大環境、群體讓個體容易成癮。不知道你會不會也有這種價值觀、想法的轉變?
很多東西真的在實務上有一好不一定沒有一壞,很久以前的塑膠、戴奧辛,跟這篇文章的阿斯巴甜,都是為了特定的需求研發出來的,後續卻又衍生新問題,但他們帶來的好處也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用證據說話,將利弊放在同一個天平上,再做出決策,就是科學呀!
這一篇的選題很符合你現在的籃球隊生活,藉著科普的研究,來作出適合自己的生活安排,是我這堂課的目標之一,希望你有感同身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主角蛤蟆先生因為憂鬱症而離群索居,好友河鼠、鼴鼠和老獾擔憂他可能會做傻事,大力慫恿他去找心理諮商師蒼鷺⋯⋯⋯⋯
Thumbnail
莫對於推動著他──乃至於推動著大部分登山者──去自虐的那股動力,有一個很生動而準確的表達法;他稱之為「餵鼠」。他從羅賴馬山回來後,他心中的老鼠被餵得飽飽的,但我眼中的他卻從來沒有這麼消瘦跟這麼憔悴過。但即便如此,他還是沒隔幾個月就又開始盤算著要再來一次遠征......
Thumbnail
痛感對於動物來說是一種保護機制,當動物接觸到會使自己感到疼痛的物體時,便會知道要遠離以確保不再受到這個物體的傷害。一般來說,生理上因接觸外物時出現的疼痛屬於正常反應,也不太會對動物帶來顯著的負面影響。然而,有些生理出現的疼痛已經不再是正常神經反應的範圍內,毫無目的性地引發神經疼痛,甚至造成慢性疼
Thumbnail
「我看見那受傷的魚兒在籠子裡,感受到他的憤怒及恐懼,而鑰匙就在我手裡。」 近期的催眠在各大的平台,都開始有相關的討論,每每看到我也都會認真的看完分享,鑒於要自己親自嘗試,內心的害怕大過於想要嘗試的新鮮。 我的問題,大概就是擔心..... 催眠會失去意識 (X) 催眠會講出不該講的話(X)
Thumbnail
中搜教練的專業,讓我敢做「違反生物本能」的動作。
Thumbnail
★內心感到焦慮時,你要問的不是「我為什麼焦慮」,而是「我該如何中斷焦慮?」
Thumbnail
我們人類的大腦從遠古至今都有"尋求獎勵機制" 遠古的獎勵機制都是跟捕殺動物還有生存有關,極端的環境造就對生命的渴望 而我們現在多數人遇到情緒低落就會尋找鼓舞人心的心靈能量,讓我們能繼續活下去 但近10年這麼多的心理學、心靈雞湯、鼓舞正向的書籍或網路正面文章,反而造就憂鬱症跟吃安眠藥的人
Thumbnail
每週游泳個3至4次,每次2,000~2,400公尺不等,這幾年已成為我生活的日常。 年輕時各種球類運動都玩,當兵時也很愛跑步。 但年近半百後,現在持之以衡的運動,就只賸下游泳了。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所以除了那一節課的體育,我還會自主再去健身,去游泳,或是再打個球
Thumbnail
每次到海里游泳都能更清楚地認識自己,還會在意識中觀察環境,對環境更加敏感。在海里游泳時,焦慮來自於位置未知和陌生,只有不斷嘗試並讓身體記住這種感受,才能逐漸放下焦慮,只留下對環境的警惕。如果您最近感到疲憊,不妨來到大海里游泳放鬆身體。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主角蛤蟆先生因為憂鬱症而離群索居,好友河鼠、鼴鼠和老獾擔憂他可能會做傻事,大力慫恿他去找心理諮商師蒼鷺⋯⋯⋯⋯
Thumbnail
莫對於推動著他──乃至於推動著大部分登山者──去自虐的那股動力,有一個很生動而準確的表達法;他稱之為「餵鼠」。他從羅賴馬山回來後,他心中的老鼠被餵得飽飽的,但我眼中的他卻從來沒有這麼消瘦跟這麼憔悴過。但即便如此,他還是沒隔幾個月就又開始盤算著要再來一次遠征......
Thumbnail
痛感對於動物來說是一種保護機制,當動物接觸到會使自己感到疼痛的物體時,便會知道要遠離以確保不再受到這個物體的傷害。一般來說,生理上因接觸外物時出現的疼痛屬於正常反應,也不太會對動物帶來顯著的負面影響。然而,有些生理出現的疼痛已經不再是正常神經反應的範圍內,毫無目的性地引發神經疼痛,甚至造成慢性疼
Thumbnail
「我看見那受傷的魚兒在籠子裡,感受到他的憤怒及恐懼,而鑰匙就在我手裡。」 近期的催眠在各大的平台,都開始有相關的討論,每每看到我也都會認真的看完分享,鑒於要自己親自嘗試,內心的害怕大過於想要嘗試的新鮮。 我的問題,大概就是擔心..... 催眠會失去意識 (X) 催眠會講出不該講的話(X)
Thumbnail
中搜教練的專業,讓我敢做「違反生物本能」的動作。
Thumbnail
★內心感到焦慮時,你要問的不是「我為什麼焦慮」,而是「我該如何中斷焦慮?」
Thumbnail
我們人類的大腦從遠古至今都有"尋求獎勵機制" 遠古的獎勵機制都是跟捕殺動物還有生存有關,極端的環境造就對生命的渴望 而我們現在多數人遇到情緒低落就會尋找鼓舞人心的心靈能量,讓我們能繼續活下去 但近10年這麼多的心理學、心靈雞湯、鼓舞正向的書籍或網路正面文章,反而造就憂鬱症跟吃安眠藥的人
Thumbnail
每週游泳個3至4次,每次2,000~2,400公尺不等,這幾年已成為我生活的日常。 年輕時各種球類運動都玩,當兵時也很愛跑步。 但年近半百後,現在持之以衡的運動,就只賸下游泳了。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所以除了那一節課的體育,我還會自主再去健身,去游泳,或是再打個球
Thumbnail
每次到海里游泳都能更清楚地認識自己,還會在意識中觀察環境,對環境更加敏感。在海里游泳時,焦慮來自於位置未知和陌生,只有不斷嘗試並讓身體記住這種感受,才能逐漸放下焦慮,只留下對環境的警惕。如果您最近感到疲憊,不妨來到大海里游泳放鬆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