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7|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靜坐須知 (8)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靜坐須知 (8)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20221022 台灣悟光精舍

    以前我師父跟我講,解門很好,行門也很好,但性格不行的話,這個人就是不行。以前我師父常常跟我說這個話,提醒我這個觀念。然後講到性格就看我一眼,我頭就趕快低下來,因為我知道我性格是有問題啊。解門用功,行門也用功,但性格不行的話,不行。

    這個話後來我體會,確實是至理名言。剛出家的時候還不懂,只知道這是師父講的,所以我們要調整自己的性格。我師父說性格要老實謙虛厚道,雖然我不是老實謙虛厚道,但是我想辦法讓自己老實謙虛厚道,不然的話會被趕下山,所以要想辦法調整自己。

    等到出家久了以後慢慢就發現,這個真的是至理名言,因為心的柔軟就是我們修行之後清淨心的一個體現。

    你看弘一大師,他老人家很清淨,大家跟他在一起的時候就是很自在。我看《弘一大師傳》裡面記載夏丏尊、劉質平這些他在家的朋友、學生去親近他,有時候大家就那麼很安靜地坐在一起。

    弘一大師不是像我們這樣呱啦呱啦跟你聊一大堆,不會的。他就是手上拿著念珠念阿彌陀佛,面帶微笑看著大家。有時候想到什麼就講幾句,大家回答幾句。雖然說可能好久才講一句話,其他大部分時間都是保持靜默,但是大家都覺得那種氣氛非常溫馨,感覺非常的好。為什麼?就是這種清淨心、慈悲心的力量。

    不像我們,如果說要我們大家安靜地坐在那裡,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很尷尬,沒話找話寒暄兩句:最近天氣還不錯……挺好看的……沒事兒要找個話題。弘一大師不需要。他就是很安靜地念佛,用清淨心看著大家,自然而然大家都覺得無聲勝有聲,不一定要說什麼話,就感受那種慈悲的氣氛。

    這是第二個「行慈境界」,你自然而然就能夠心柔軟,就能夠慈悲。

    所以我們一個老參的修行人,或者是出家的修行人,看到這一點之後,就不會再覺得說我自己很了不起,我出家已經很久了,或者我受戒很久了,我做了多少加行,我讀了多少經典——你就不會覺得自己有多了不起。

    為什麼?因為我們要「行慈境界」的時候,還要帶著作意,帶著勉強,那代表還是不行。像我師父講的,性格不行,就是不行。這不是故意地去造作,它是一種自然的體現,自然而然的就是慈悲柔軟。

    三者、無諸惱熱。

    第三個「無諸惱熱」。熱惱就是貪瞋癡,這三毒就不會生起了。因為你的心柔軟了,這個時候你靜坐修止修觀,就能夠相應,就能夠從聞慧產生思慧,從思慧產生修慧。

    比如說我們觀察空性的道理,過去只是聽說了這個道理,但是它跟我的心無關,跟我沒有關係,也不能調伏煩惱。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當一個人修行止觀功夫到家的時候,他的心是很淡定的,外在的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八風對他來說不值一提。他不是不知道,他知道,但是不會放在心上。因為他心中自有一片天地,有這種般若波羅蜜的力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Sherlock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