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是校長被AI取代?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當AI可以幫校長規劃校外教學、處理偶發事故,甚至寫回覆函,其實也意味著,老師很多事不必再求助校長和行政:她們一樣可以直接問AI,而且她們訓練的GPT也會比較強,因為比校長多了課程教學、班級經營的實務,答案會更精準。

即使校長比較會下「咒語」,但將來一定會有共編的「咒語大全」,老師一樣可以取得。

同樣的,師生之間也會有這種變化,學生的AI工具與能力,未來也會強過老師。

這其實有點不公平,校長、行政的決策能力,是讀了很多書、經歷很多實戰而來,結果現在老師可以一指得來,和校長、行政平起平坐,甚至可以開始用AI完整周詳的答案,質疑行政的規劃欠週或執行不力。

而師生之間也是,數位技術讓學生瞬間和老師「對齊」,所以老師現在不只要學AI怎麼用,還要開始學習如何關注個別差異、學生學習心理,這都是文化轉型、教室風景的改變。

所以校長的職責呢?當然不是只有學AI這些簡單的技術,

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引導老師做以上的改變?

第二個則是,如何調整自己、師生、行政的新關係?

第三個更難,是如何營造學校數位轉型的環境?

企業談數位轉型,都是要組織結構變革和營運模式重整的,校長的路還很長!


重要的是,以上所講,有效期限很短,因為AI仍在快速迭代!

    avatar-img
    77會員
    9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惠銘AM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壹、    挑戰與機會   一、敏捷韌性 1990即已開始的VUCA時代,臺灣教育仍未能敏捷因應,包括課綱的迭代,仍然因循十年一次、傳統瀑布式的開發模式,其餘更不足論。   二、數位轉型 針對即將造成權力更為集中與不均的數位時代,必須賦予學校改變營運模式與組織架構的智能與空間,而非僅是以AI
    前年我們就開始提倡「數位孿校」,鼓勵每所實體學校都可以再經營一所數位虛擬的「線上學校」,亦即除了location還有connection。 「數位孿生」(Digital twin),或譯作數位對映、數位分身、數位雙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David Gelernter
    黃仁勳說:「我們不做電腦,我們做顯卡。」 顯卡是顯示卡(Display Card)的簡稱,也稱圖形卡(Graphics Card),用途是把電腦需要顯示的圖像,經過掃描、分析、計算,轉換成訊號給顯示器。 顯卡其實就是「人機對話」的中介機制,負責把抽象變具體;符碼化成圖像。
    取消評鑑與訪視,那學校的辦學品質怎麼監控? 偏偏品管大師戴明博士就說:品質不是檢驗來的,一開始就做好,我們就不需要那麼多檢查。 而如何讓大家一開始就做好,甚至是不斷創新?那就需要營造一個鼓勵創新與自發向上的環境與文化。 所以戴明博士說:品質是領導來的! 我們辦了幾年教育,就做了幾年的評鑑與訪
    當前的教育問題很多,根源是來自整個教育團隊彼此並不是一個系統。 從教育部、局處、學校到教室,從部長、局處長、校長到師長;之間的連動並不是互相倚賴、和諧互動的系統關連,而是一種上下層屬的官僚關係。 而因為「教育行政機關」變成是「教育機關」的「上級」,所以部局處對學校可以有無止盡的不須協商的任務交派
    教改30年,國教院在3月31日也辦了一場論壇「教育生態系的建構與永續」,我覺得還是在閉門造車,因為台上台下98%都是教育人,而且大部分是另類與實驗教育體系。 同質性這麼高的結果,頂多會有一個小小的實驗教育「生態池」,是一個「水域」的概念,不可能會有一個循環共生的「生態系」。
    壹、    挑戰與機會   一、敏捷韌性 1990即已開始的VUCA時代,臺灣教育仍未能敏捷因應,包括課綱的迭代,仍然因循十年一次、傳統瀑布式的開發模式,其餘更不足論。   二、數位轉型 針對即將造成權力更為集中與不均的數位時代,必須賦予學校改變營運模式與組織架構的智能與空間,而非僅是以AI
    前年我們就開始提倡「數位孿校」,鼓勵每所實體學校都可以再經營一所數位虛擬的「線上學校」,亦即除了location還有connection。 「數位孿生」(Digital twin),或譯作數位對映、數位分身、數位雙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David Gelernter
    黃仁勳說:「我們不做電腦,我們做顯卡。」 顯卡是顯示卡(Display Card)的簡稱,也稱圖形卡(Graphics Card),用途是把電腦需要顯示的圖像,經過掃描、分析、計算,轉換成訊號給顯示器。 顯卡其實就是「人機對話」的中介機制,負責把抽象變具體;符碼化成圖像。
    取消評鑑與訪視,那學校的辦學品質怎麼監控? 偏偏品管大師戴明博士就說:品質不是檢驗來的,一開始就做好,我們就不需要那麼多檢查。 而如何讓大家一開始就做好,甚至是不斷創新?那就需要營造一個鼓勵創新與自發向上的環境與文化。 所以戴明博士說:品質是領導來的! 我們辦了幾年教育,就做了幾年的評鑑與訪
    當前的教育問題很多,根源是來自整個教育團隊彼此並不是一個系統。 從教育部、局處、學校到教室,從部長、局處長、校長到師長;之間的連動並不是互相倚賴、和諧互動的系統關連,而是一種上下層屬的官僚關係。 而因為「教育行政機關」變成是「教育機關」的「上級」,所以部局處對學校可以有無止盡的不須協商的任務交派
    教改30年,國教院在3月31日也辦了一場論壇「教育生態系的建構與永續」,我覺得還是在閉門造車,因為台上台下98%都是教育人,而且大部分是另類與實驗教育體系。 同質性這麼高的結果,頂多會有一個小小的實驗教育「生態池」,是一個「水域」的概念,不可能會有一個循環共生的「生態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均一AI實驗室研發了「AI狐貍貓」和「Jutor英語家教」等教育AI產品,並在暑假舉辦了AI研習課程,包括體驗Rai學習嚮導、製作小工具及客製化chatbot。課程中,老師們學習如何創建AI工具,並獲得了積極的回饋。這次活動展示了AI如何提升教學效果,並鼓勵教師們探索更創新的教學方法。
    Thumbnail
    參加者探討AI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及其面臨的挑戰,強調如何與AI共存並提升自我能力,李明峰的分享啟發參與者自我潛力的認識,並在AI圖像生成遊戲環節中,助教幫助學生理解生成過程,展現AI在教學上的無限可能性,這篇文章探討了有效的教學方式和學習者的不同經驗,鼓勵更多人關注生成式AI的應用。
    Thumbnail
    加強媒體素養教育 : 教導學生如何辨識AI生成的資訊,培養批判性思維。 設計更有針對性的作業 : 要求學生提供思考過程,而不只是最終結果。 結合AI與傳統教學 : 善用AI優勢,同時保留人際互動和深度討論。 定期檢視AI工具 : 了解其局限性,並向學生說明可能的錯誤。 .....
    Thumbnail
    這是一次在苗栗國中分享AI教學應用的經驗。在分享中包含了實作體驗、與ChatGPT共創教材、應用於教學等多方面內容。此外,還探討了AI教育的未來發展並分享了一個圖景。希望能夠為 AI 教育帶來更多創新與活力。
    從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的運作原理來思考AI時代中「學習」的意義
    Thumbnail
    AI不僅能生成寫作範文,還能設計出符合教學目標的工作紙,分擔老師日常繁重的工作。
    Thumbnail
    0. 剛發現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侯秘書長是強者我同學夫人,他在聯發科搞AI,買股票找誰大家應該知道。 1. 推動AI融入課程(尤其在人社領域)最大的困難和挑戰在於心態mindset的轉變,要由‘人機(二元)對立’換成‘人機協作’。 2. 絕大部分教學現場的問題來自於1.,比如質疑AI會取代人、著
    Thumbnail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更多即將面世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很多人已經感受到AI的威力,並且因為擔心工作不保,所以急著參加各種AI教學課程。 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結果,詳細解釋為什麼在這個時代「AI教學課程」(幾乎)沒用。
    Thumbnail
    AI 在教育上應用的討論日漸活躍,但教育工作者對於其應用方式與影響仍有疑慮,也關注 AI 如何改變學生學習行為與教育系統。鼓勵學生適應 AI,在負責任的情況下使用,以培養批判性思考。此外,教育工作者應從自身開始掌握 AI 相關技能,政府與學校也應提供相關培訓。需注意 AI 應用中的道德層面和相關問題
    Thumbnail
    生成式 AI 讓人們驚艷,也開始認真思考:生成式 AI 會對教育培訓帶來什麼樣的衝擊?AI 會取代老師嗎?如何運用生成式 AI 來加速學習?企業如何運用生成式 AI 來加速創新? 但也開始懷疑 — 人類的工作是不是真的要被 AI 取代了?.....
    Thumbnail
    均一AI實驗室研發了「AI狐貍貓」和「Jutor英語家教」等教育AI產品,並在暑假舉辦了AI研習課程,包括體驗Rai學習嚮導、製作小工具及客製化chatbot。課程中,老師們學習如何創建AI工具,並獲得了積極的回饋。這次活動展示了AI如何提升教學效果,並鼓勵教師們探索更創新的教學方法。
    Thumbnail
    參加者探討AI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及其面臨的挑戰,強調如何與AI共存並提升自我能力,李明峰的分享啟發參與者自我潛力的認識,並在AI圖像生成遊戲環節中,助教幫助學生理解生成過程,展現AI在教學上的無限可能性,這篇文章探討了有效的教學方式和學習者的不同經驗,鼓勵更多人關注生成式AI的應用。
    Thumbnail
    加強媒體素養教育 : 教導學生如何辨識AI生成的資訊,培養批判性思維。 設計更有針對性的作業 : 要求學生提供思考過程,而不只是最終結果。 結合AI與傳統教學 : 善用AI優勢,同時保留人際互動和深度討論。 定期檢視AI工具 : 了解其局限性,並向學生說明可能的錯誤。 .....
    Thumbnail
    這是一次在苗栗國中分享AI教學應用的經驗。在分享中包含了實作體驗、與ChatGPT共創教材、應用於教學等多方面內容。此外,還探討了AI教育的未來發展並分享了一個圖景。希望能夠為 AI 教育帶來更多創新與活力。
    從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的運作原理來思考AI時代中「學習」的意義
    Thumbnail
    AI不僅能生成寫作範文,還能設計出符合教學目標的工作紙,分擔老師日常繁重的工作。
    Thumbnail
    0. 剛發現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侯秘書長是強者我同學夫人,他在聯發科搞AI,買股票找誰大家應該知道。 1. 推動AI融入課程(尤其在人社領域)最大的困難和挑戰在於心態mindset的轉變,要由‘人機(二元)對立’換成‘人機協作’。 2. 絕大部分教學現場的問題來自於1.,比如質疑AI會取代人、著
    Thumbnail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更多即將面世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很多人已經感受到AI的威力,並且因為擔心工作不保,所以急著參加各種AI教學課程。 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結果,詳細解釋為什麼在這個時代「AI教學課程」(幾乎)沒用。
    Thumbnail
    AI 在教育上應用的討論日漸活躍,但教育工作者對於其應用方式與影響仍有疑慮,也關注 AI 如何改變學生學習行為與教育系統。鼓勵學生適應 AI,在負責任的情況下使用,以培養批判性思考。此外,教育工作者應從自身開始掌握 AI 相關技能,政府與學校也應提供相關培訓。需注意 AI 應用中的道德層面和相關問題
    Thumbnail
    生成式 AI 讓人們驚艷,也開始認真思考:生成式 AI 會對教育培訓帶來什麼樣的衝擊?AI 會取代老師嗎?如何運用生成式 AI 來加速學習?企業如何運用生成式 AI 來加速創新? 但也開始懷疑 — 人類的工作是不是真的要被 AI 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