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0|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專注在自身

    想跟大家說一下我最近的狀況,我從去年明翰開始工作之後,放下生計的重擔。內心那個很想照顧自己的慾望就有機會得以慢慢地浮現出來。我開始在找回自己的「需求」。


    我想是這份強大的能量,使我至今尚未有小孩。但覺得自己能夠用這樣的層面來理解也是非常感謝上帝。我從去年五月開始想要有孩子,但是卻遲遲無法成功。生殖力與身體通過檢查都是沒問題,為此曾煩惱好長一段時間。在這段歷程中,我經歷很大的掙扎,因為在備孕過程就有種要放棄我的身體是自己的感覺。現在我更能夠理解為何我有如此的不甘願將我的身體奉獻為孩子所用。


    我的工作本來就是與孩子、與家長一起工作的職場環境。我工作的對象不一定有辦法理性地、完整地描述感受與事情的全貌。這意味著,如果他們要獲得好的照顧,需要有人努力地同理與協助他們講出感受。我認為這其實並非是孩子或是父母的需要而已,是所有人的需求。只是我們習慣性的不看重這件事情。就像我習慣性的把自己的需求放在這之後一樣。


    我很願意覺察孩子與家長細微的情緒,我很願意去了解、學習與同理。即便我並非是一位「家長」,我也非常期盼能夠透過自身的努力來更加靠近一點。這是我自願且樂意做的事情,因為當我更認識孩子與家長這兩個群體,我就能夠感受到現實面與希望並存的日常,就能促使我去思考與釐清我能夠為這些孩子做到的是什麼,我能夠開展的未來又是什麼,而同時也比較看清自己的有限在哪裡。這樣對「人」的探究對我來說非常迷人。但同時這樣的努力也是一件非常耗費能量與專注度的事情。透過一個眼神或抿嘴來觀察出孩子的狀態;當有爭執時,要有耐心觀察與等待;但是在怎樣的現場是會造成不可挽回的錯誤,在哪些地方要及時阻止;拋棄我對自己原本工作理想環境的堅持,為了支持孩子的探索。



    這一點一滴,都讓我覺得很快樂,但同時也覺得我在尚未有孩子前我就已經做到把「自己」擠壓得好小好小。所以我跑去年研究所,期盼研究所能為「自己」撐出多一點的空間。唸了一學期之後很迷惘,我真的可以在研究所找到我自己的答案嗎?所幸在讀《解放教育學》的時候我發現,學校與教室都只是幫助學生在自身的學習歷程中找到可以延伸的踩腳點,至於這些追尋自身意義與知識的地圖還是得靠學生自身去行走與展開。或許,研究所就只是我對創作、畫、動作、遊戲、發展等探究的初始起點。而研究所也確實為我自己撐出了一些空間,不再只有孩子與家長,也不在只有行政接洽與行銷。我可以徜徉在沒有這些人、事、物的空間中,有點距離的思考他們。


    隨著2024上半年的暑期籌備、常態課的並進、工作室的行政、研究所與南大團契輔導等事務同時變成「我自己的事」,我知道他們都是不可放棄擺爛的事情,也因此把自己逼到了很疲憊的狀態。雖然我很享受在每個與人相聚的過程,他們使我更清楚造來造趣或是輔導或是學生身份的定位。把自己投入一個全新狀態也是我本身對自己的期待,因為發現自己越來越期望尋求安穩規律的生活。但同時也很擔心自己不願意成長了。因為這跟前三年的我很不同。前三年我就是專心一意的把自己投進一件事情中鑽研,但現在卻同時有許多新的事情存在。這些新的事情幫助我從其他視角重新檢視我過去三年的努力到底累積了什麼。


    我想花更多時間來觀察自己的累積。我想要好好休息一下了。

    我想要回應自己的需求,不要再為了學生、家長、生計,甚至是那個不確定何時會到來的嬰孩努力,就為了自己就好。我發現造來造趣一直都在努力營造出讓孩子可以自主產出學習動機的環境,但我的學習動機才正要長出屬於我自己的模樣。當然在成立造來造趣的那段時間也是有過,但當時的目的跟現在很不同。相較於當時是為了更理解「人」是怎麼樣的存在,我現在更想知道:在對「人」了解更多之後,那我是怎麼看待我自己的呢?我的未來又要走向哪裡?


    過去在我的生活中「有小孩」是一件一定會發生的事情,因為人生好像就是這樣度過的。但現在我敢更勇敢地去想像「沒小孩」的人生我想要怎麼去生活;過去我對於自己無法如期地擁有小孩感到自卑、憤怒,但現在我覺得這是恩典與擁抱我生命的機會。如果我的人生如連續劇劇本一樣,被想到就發生了,那就沒什麼好感到驚奇的了。或許大家的「有小孩」也是這種驚奇的部分,可惜對我來說不是吧(哈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