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須知 (19)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靜坐須知 (19)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20221022 台灣悟光精舍

所以蕅祖說,禪堂跟外面不能分做兩截,一定是相隨順的。所以平常的時候也是要注意專注跟放鬆。

其實就牽涉到般若智慧,觀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除了往生極樂世界之外,其他事情都是不真實的。這個時候我們不要有太強的有所得的心,而修行用功也是水到渠成的,不可能說我一天兩天就怎麼怎麼樣,不可能的。

就像我一兩年之內,三年之內,學了很多的課程,但那時候也就是學過而已。真正要在心中消化吸收,那是要經過很長時間的沉澱的。必須要經過很長時間的歷練,甚至包括生命的歷練,才能夠慢慢懂得這個道理。

像我現在跟諸位講《遺教經》「根放逸」、「欲放逸」,那個內心的感受,跟我年輕的時候看的感受完全是不一樣的,必須要有時間的沉澱。

所以「四威儀保持專注、放鬆」,

這是第一個,前行,在平常的時候就要注意「四威儀保持專注、放鬆」。另外,在進佛堂正式靜坐之前還有一個前行也很重要,就是通過拜佛或者經行,把身體調整到一個合適的狀態。

我們在佛堂,一定是從粗到細。因為在佛堂以外的時候,身心很動,心動氣就動,氣不順就會緊繃,這時候直接坐下來效果並不好。除非你相當老參,平常心就很寂靜很放鬆,一坐就能跟定相應,否則一般來說都要先經行,或者是去拜佛。

南傳他們是經行,比如說經行一個小時,然後靜坐一個小時,靜坐一個小時再經行一個小時。我們這邊寺院那麼大,可以經行的地方很多,湖邊、山邊,你準備打坐之前,或者在佛堂,或者在戶外,經行,慢慢地走,邊走邊念佛,這是經行。

當然你也可以在靜坐之前先拜佛,慢慢地拜。拜佛的時候,就像做拉伸運動一樣,把筋骨放鬆,同時可以調氣,消業障……很多的功能,拜佛之後再來靜坐。

所以經行跟拜佛的前行也是要有的。這是前行,包括動中的時候專注放鬆,以及開始靜坐之前的拜佛或者經行。

有了這些準備之後,我們開始講入禪的方法,就是調身、調息、調心,從粗到細。調身最粗,接著調息,最後是調心,從粗到細次第地慢慢去調。

首先講到「調身」,調身的重點就是「不寬不急」。其實這個重點和前面動中的重點一樣,都是保持專注而放鬆,要專注,也要放鬆。

不會太寬,就是因為專注,專注的時候身體才不會逶迤不振。不急就是放鬆,放鬆了才能夠不急。我們後面怎麼調四肢軀幹這些,事實上就是要讓我們身體保持在一個專注而放鬆的狀態。

我們現在講的這些都是實際操作的方式,各位可以一邊聽我講,一邊跟著操作,來感受一下。同時我把整個程式做成一個表解,以後在靜坐的時候可以參考這個表解,一個個去檢查,看看身、息、心各方面有沒有做到。


avatar-img
5會員
166內容數
果醒法師-楞嚴與默照話頭-四講之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herlock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所以我們大家就慢慢練習放鬆,但放鬆的同時也要專注。那你說這個怎麼達到平衡點呢?其實很簡單,專注並不需要用力。 或者是像我們走在路上,路上很多車子、很多行人來來去去。你就看到很多車子、很多行人來來去去,你知道就好了。你就去看,但是你不需要很緊張去看,追著它去看。
所以,我們真正想修禪的人,必須要注意養成一個好習慣,同時要避免這個壞習慣。包括不要老是去尋求聲光效果的刺激,同時就是自己在做事情的時候保持專注,在一件事情上保持專注。 除了專注之外,我們還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放鬆。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除了注意你有沒有專注之外,同時還要注意放鬆。 我講的這些都是日常生活裡面要注意的事情。因為平常的狀態,都是靜坐的時候的一個很重要的前行,它會有一個慣性。
從長遠來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應當儘量來保持這種專注而放鬆的心態。因為你坐禪時候的身心狀態,一定是你平常狀態的一個延續。 專注就是說練習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安住在當下。先確認現在所緣境是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在聽課,或者在廚房煮飯,或者在拜佛,在早晚課,你眼前在做什麼,就守住所緣境這一件事情。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所以這平常就要訓練。訓練不只是說我平常行門用功而已,或者是說我靜坐用功而已,而是說你要掌握這種止觀的方法,把它用在一切動一切靜的狀態當中,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正念正知。
所以我們大家就慢慢練習放鬆,但放鬆的同時也要專注。那你說這個怎麼達到平衡點呢?其實很簡單,專注並不需要用力。 或者是像我們走在路上,路上很多車子、很多行人來來去去。你就看到很多車子、很多行人來來去去,你知道就好了。你就去看,但是你不需要很緊張去看,追著它去看。
所以,我們真正想修禪的人,必須要注意養成一個好習慣,同時要避免這個壞習慣。包括不要老是去尋求聲光效果的刺激,同時就是自己在做事情的時候保持專注,在一件事情上保持專注。 除了專注之外,我們還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放鬆。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除了注意你有沒有專注之外,同時還要注意放鬆。 我講的這些都是日常生活裡面要注意的事情。因為平常的狀態,都是靜坐的時候的一個很重要的前行,它會有一個慣性。
從長遠來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應當儘量來保持這種專注而放鬆的心態。因為你坐禪時候的身心狀態,一定是你平常狀態的一個延續。 專注就是說練習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安住在當下。先確認現在所緣境是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在聽課,或者在廚房煮飯,或者在拜佛,在早晚課,你眼前在做什麼,就守住所緣境這一件事情。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所以這平常就要訓練。訓練不只是說我平常行門用功而已,或者是說我靜坐用功而已,而是說你要掌握這種止觀的方法,把它用在一切動一切靜的狀態當中,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正念正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要享事功,先要提得起; 要享閒情,先要放得下。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慈》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念佛要法 。 只有一念真誠 。 勿間斷勿分別而已 。未來勿將迎 。 已過勿留滯 。 專顧現前一句 。字字分明 。病中自修六度 。以慈悲歡喜為布施 。 以嚴淨三業為持戒 。以隨緣順受為忍辱 。 以調伏習氣為精進 。以不忘正念為禪定 。 以方便覺察為智慧 。
Thumbnail
袞卻格西開示|第十九講:自他相換修習次第、第二十講: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
Thumbnail
本文將分享有關禪修對世俗生活的好處、禪修在科學上的作用,以及一些建立理性或感性認知的可能方法。文章還會討論刻板印象和錯誤認知關於禪修的問題,以及禪修對解決情緒問題和壓力的重要意義。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諸佛菩薩降凡塵,隨緣渡化現禪機; 山青水綠依舊在,靈光不昧復本來。   現在請你閉上眼睛,全身放鬆。 靜靜的聆聽生命的呼喊!   人世塵勞,憂苦身心,進入佛門,塵緣放下,聽一曲佛門妙音,飲一首般若妙酒,醉了吧!心如虛空,一念不起!   今逢三曹普渡,幸得明師一指,點破了,六萬年的烏雲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要享事功,先要提得起; 要享閒情,先要放得下。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慈》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念佛要法 。 只有一念真誠 。 勿間斷勿分別而已 。未來勿將迎 。 已過勿留滯 。 專顧現前一句 。字字分明 。病中自修六度 。以慈悲歡喜為布施 。 以嚴淨三業為持戒 。以隨緣順受為忍辱 。 以調伏習氣為精進 。以不忘正念為禪定 。 以方便覺察為智慧 。
Thumbnail
袞卻格西開示|第十九講:自他相換修習次第、第二十講: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
Thumbnail
本文將分享有關禪修對世俗生活的好處、禪修在科學上的作用,以及一些建立理性或感性認知的可能方法。文章還會討論刻板印象和錯誤認知關於禪修的問題,以及禪修對解決情緒問題和壓力的重要意義。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諸佛菩薩降凡塵,隨緣渡化現禪機; 山青水綠依舊在,靈光不昧復本來。   現在請你閉上眼睛,全身放鬆。 靜靜的聆聽生命的呼喊!   人世塵勞,憂苦身心,進入佛門,塵緣放下,聽一曲佛門妙音,飲一首般若妙酒,醉了吧!心如虛空,一念不起!   今逢三曹普渡,幸得明師一指,點破了,六萬年的烏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