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剛開始當教練的時候,許多人拿著一張C級或四大證照就能夠吃很久,但隨著專業知識越來越普及,稍微有做功課的健身房會員都能夠講得出肌肉位置、關節動作,顯然當一個教練只會入門基本功,在現在市場是討不到任何便宜的。這也讓這幾年教練的進修課程市場有爆炸性的成長,各種專業術語排列組合的課程名稱不禁讓人眼花撩亂(功能性XX旋轉XX矯正XX),也讓許多教練陷入進修焦慮的漩渦。
記得一兩年前曾今去上了某一位在IG上追蹤很久的講師的課,但兩天的課下來,除了課程內容編排雜亂,甚至一直脫稿演出大聊產業八卦,東戰西戰,讓我不禁直接原地懷疑人生,花了快一萬的課程就這品質?我甚至還帶了一群同事一起去上課...
這次的經驗也讓我想寫出這篇文章,畢竟教練要花時間跟金錢去進修,背後也是不少的隱藏成本,希望能讓更多人避免踩到進修地雷: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直接去問上過課的人,公司裡的同事教練、其他課程認識的教練等等都是很好的資源,再者如果你有跟他上過同一門課,也會比較好去比較課程之間的難易度、講師口條、編排邏輯順暢等等的差異,在評斷一門課程也會比較有個基準
如果課程內容是教學相關內容(非個人行銷之類的輔助技能),可以看他的IG、個人網站等等,看他實際上的客戶成效,如果他是教活動度相關,就看有沒有顯著的Before After可以參考,如果是體態相關,就看他有沒有客戶體態的對比,如果是運動表現相關的,就看客戶有沒有動作或比賽實際的前後差異。這是最直接的方法。即便客戶案例還是會有造假的可能,但至少可以當作一個參考依據。
一門好的課程是能夠讓學員在有限的時間與專注力下,盡可能吸收到課程的精華,課程的教材編排以及講師口條能力就非常重要。能否用簡單的比喻或精準的實作,讓課程學員在短期的課程中能盡可能吸收並加以應用。而如果這個講師有在寫文章、部落格或是路影片,就可以從以上這些途徑了解講師的語意脈絡是否通順、邏輯是否清晰。
一門有口碑的課程在教練們彼此的推薦下,通常一段時間後就會在業界有不錯的名聲,一門課能開兩三年以上的也大有人在。而且隨著專業資訊的更新,許多優質的講師、課程也都會持續的更新課程內容,讓參與的學員能學到最新的專業知識。但如果一門課開課不穩定、開課場次越來越少,或甚至是講師一直更換,可能在報名前就要先考慮一下了。
每個渴望學習的教練一定都是有一顆上進的心,期望帶給客戶更好的課程內容。但如同前面說的,一次的進修背後的時間金錢成本都不低。所謂錢要花在刀口上,強烈建議在報名任何課程前,都應該先對自己做足功課,從你的客戶回饋、實際數據、工作復盤中了解自己到底缺什麼,什麼是自己的短板非常重要!否則市面上紅神麼就學神麼,明明是客戶溝通出問題,卻一直去上各種矯正訓練,對實際工作表現幫助就不大,遠水救不了近火!
最後,祝福每一位努力提升自己的教練夥伴,努力之餘記得也要適時讓自己放鬆放鬆,調整你的焦慮與壓力賀爾蒙,這條路上不是比誰強過誰、而是比誰活得比較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