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不知道你有沒有好好思考過。企業裡都有部門,這樣的分工來自管理學之父泰勒的啟蒙,認為一個人從頭到尾做完一件事,不如把一件事分拆成很多份,讓每個人分工合作,導致企業管理的雛形需要專才與專家。但是,當時可是20世紀初,現在培養自己成為專才,會不會退流行了呢?
「通才」的定義是一個概念很清晰,卻很難有一個標準告訴你,你現在是通才了。通才的特性是不僅僅只對自己本身的專業知識感興趣,他懂一點產品、懂一點行銷、懂一點財務,可能還懂得文學與歷史。除了他們需要懂,真正的一個好通才,他們也想要懂。
擁有一技之長的專才,最大的好處是起跑線比較近。他們有一項專業的切入點,特別是當今最紅的電子(電機)與資訊工程,是當今在AI時代最缺的專才。在他們那個特定的行業,有一個硬核的專業知識,在溝通上與工作上都方便不少。無疑對於公司與部門,招聘這樣的新人,對於教育的成本是最低的。所以選擇一個有前景的專業,一出社會可說真的是贏在起跑線,不論是薪水或是未來轉職的工作機會。
但是,他們有缺點嗎?先講最大的風險,那就是時代變化太快。如果這個專業在未來真的被AI或其他類的新技術取代,那這就是滅頂之災的風險。而且人會有一種認知偏誤,那就是投入越多,成就越大,越是把自己獲得的成就與累積的知識看成一切。等到時代變遷無情的到來,那他們真的是比一般的人還沒有適應能力,這真的是巨大的風險。
這世界上的專才,除非你是一直掌握這世界上需求最高的核心技術,否則到了後期就像龜兔賽跑一樣,終究烏龜慢慢爬,是可以領先的。因為世界上更需要統合所有專才的人,那價值才是巨大的。就有如經濟學家倫納德·里德說的《鉛筆的故事》,一個鉛筆是如此的簡單,但是生產這一支鉛筆全部的技術與知識,沒有一個人完全掌握。
因為裡面有伐木,石墨(其實鉛筆不含鉛),現代加工,甚至如果附上橡皮擦,那還有化學的專業。從零開始到有鉛筆,所有要的專業知識,是不可能掌握在一個人的專業裡。所以社會與經濟更需要通才,整合所有資源。
通才在這點真的跟專才完全不同,讀文史哲就是比較難找工作,即便找到了工作,那起薪最差到三倍也不足為奇,這是非常殘酷的現實。而且不要說文史哲,即便你念的工程是機械或是工業工程等,其實那與電子(電機)工程與資訊工程,可謂還是有明顯的差距。而這要能過耐得住自己的時間價值低於他人,又要持有恆心與毅力的成長,實在需要強大的心態,才能等待後勁爆發,更多人可能是等不到後勁,中途就放棄了。
要成為專才,而且是無可替代的專才,那難度是不言而喻的。而且我也認為世界上可能只有寥寥無幾。但是,與其要在某一個領域成為那1%,不如同時找三個領域,達到前25%,這樣的人我稱為專業型通才。你不是完全的專才,因為比起你上面的人,你遠遠還不算到頂尖,但是又足夠好,比起上面的前24%的人,你又可以跨兩個領域!
有這樣的人的成功案例嗎?當然有。著名的《呆伯特漫畫》作者史考特·亞當斯,他就是一個還可以的軟體工程師,一個不錯的畫家,又一個不錯的作家。造就了他能畫出,懂辦公室政治,懂人心,又好看的漫畫。他這三個專長都不是頂尖,但是要創造這樣的作品,全世界也只有他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