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9|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精進之道》:人人都能追求卓越?通往偉大的關鍵是克服停滯期?

Hi 我是 VK~

始終覺得精進(Mastery)、偉大(Great)這些概念是個好的目標,但要如何理解或追求似乎又變得很抽象。

這問題在 Paul Graham 寫出〈How to Do Great Work〉後,讀了數次後,對偉大的概念還是有點模糊。這問題在寫到偉大的公司和人物時,時不時就會浮現出來:究竟要如何達到精進?要如何才能稱上偉大?

這期來聊聊一本 1991 年的小書《精進之道》,之中我們會聚焦討論精進之道是條人人可追求的目標嗎?精進與偉大的關聯是什麼?他談了哪些學習曲線,這如何幫助我們追求精進。

喜歡這期的內容,歡迎分享給朋友一起訂閱《VK科技閱讀時間》,祝你今天一切順利~


這陣子看了網球紀錄影集《破發點》,他們跟拍不同年輕世代的頂尖網球選手,每集的賽前訪問每個人都會語氣堅定地說「我的目標是拿下大滿貫」。與其說是追求名或利,這更像是一種對於在網壇留下位置、自我實現的追求。或是,在追人生愛劇《大熊餐廳》時,可以感受到主廚 Carmy 過去對於廚藝精進的追求。

無論是精進、卓越,還是偉大,這些概念總是很模糊地無法說清楚,該如何理解、實際應用。直到回頭再看我蠻喜歡的電子報作者 Trung Phan 的文章〈Jerry Seinfeld, Ichiro Suzuki and the Pursuit of Mastery〉,他在談喜劇演員 Jerry Seinfeld、棒球選手鈴木一朗為何可以成就偉大,最終都源自他們對於精進的追求。

但精進的追求又來自於什麼?是什麼能讓一個人持續追求精進?在文中 Phan 稍稍提到《精進之道》(Mastery: The Keys to Success and Long-Term Fulfillment)這本書。

在讀完之後,發現它提到對於精進、偉大的不同想法,也決定要寫這期電子報的主題。究竟《精進之道》是本怎樣的書?為什麼一本 1990 年代出版的小書,還可以持續受到討論?

《精進之道》是什麼?

與其說《精進之道》是本在教人如何通往偉大、專家之路的書,不如說作者 George Leonard 讓人重新看待學習、練習。進步並不是想像中的線性成長,而是「短時間攀升期、長時間高原期」不斷重複出現。

剛開始在閱讀《精進之道》我以為我想知道如何邁向精進,但後來我發現問錯問題了,更好奇的是什麼原因,讓一個人繼續追求進步?這也是整本書 Leonard 試圖回答的。精進不是目的地,更像是一條名為精進、沒有盡頭的道路,如何持續往前?如何克服看不到進步曙光的高原期?

我從這本書和一些談偉大、精進的文章中,有幾個收穫也會在這期內容分享:

  • 精進之道是個人人都能追求的事
  • 精進是個短時間進步 - 長時間停滯的循環
  • 阻礙精進之路的三種陷阱
  • 停滯期出現時,專注在微小目標
  • 享受練習是度過停滯期、通往精進之道的關鍵

為什麼會有這本書的出版?

《精進之道》這本書的出版,最早源自美國《君子雜誌》(Esquire,下圖)在 1987 年的專欄文章〈Playing For Keeps: The Art of Mastery in Sports and Life〉。這篇文章在刊出後大獲好評,很多讀者來函索取雜誌、抽印本等,甚至有很多公司的執行長把影印本發給員工、培訓組織花數小時討論精進原則等。(Phan 的文章主要是以這篇文章為討論重點)

作者 Leonard 在這本書強調:「這期專欄的宗旨,一是為讀者指出精進之道,成為大師,我所謂的大師不單只是精通某種運動,也要在生活各個面向更上層樓;二是警醒讀者別盲從時下主流的「逐利心態」,這種心態使人一味追求立即可見、易於達成的成果,卻不願意耐住性子走完漫長的精益求精之旅。」

專欄文章只是個起頭, Leonard 覺得如果要更完整說明精進、精進需要花到一整書的篇幅,這也是為什麼四年(1991)後有了《精進之道》。

啟發 Leonard 關注精進主題,是他醉心於合氣道(被公認為最難精通的武術)。他在 1970 年開始學合氣道,後來拿到合氣道黑帶五段,1976 年起開始固定授課,精通、精進也是他在學習合氣道過程中的理解與反思,這也是為什麼他在書中會反覆以合氣道為例。(還有其他的運動)

簡單介紹一下 Leonard 除了關注合氣道之外,他同時長期關注教育與人類潛能發展,是美國人類潛能運動(human potential movement)的重要推手。曾任伊莎蘭研究所(Esalen Institute)名譽所長、人本主義心理學會(Association for Humanistic Psychology)會長等。

精進是人人都能追求的目標

精進聽起來是個距離有點遠又抽象的事,可能會想說成為某個領域的大師,不是我的目標,我還需要追求精進嗎?Leonard 是這樣解釋何謂大師:

此事難以定義,但只要一說出口,所有人皆瞭然於心。它具備許多不同形式,但仍依循特定規則,無可改變。它能帶來豐厚獎賞,但與其說它是一項目標、一個目的地,毋寧說它是一個過程,一場行旅。這趟旅途,我們稱之為「精進之道」,眾人往往認定,唯有那些天賦英才的人,才持有通往這條路的特殊車票。

然而,能夠在某個領域成為大師的人,絕不只有不世出的天才,或幸運提早展開旅途的人;這條路開放給任何願意持續前行的旅人,不分年齡,不論性別,也不需要經驗。*

無論是這段話或是整本書,他想強調的概念是:精進之道是個人人都能追求的事,他不需要有特別的天賦或經驗,每個人都可以開始。只要開始決定學習新事物,無論是專業領域或運動等,就正在踏上精進之道。

但在精進這條路上,並不會一路都很順遂。接著就要來介紹精進曲線,會讓我們重新看待學習的速度與停滯期。

精進是個短時間進步 - 長時間停滯的循環

如果學習新事物可以畫出曲線,它可能會長怎樣?在看這本書(和還沒錄 Podcast)前的我,大概會回答如果不是線性成長,可能就是以階段型成長上去,理想上會是一直往右上方去。

顯然這回答太樂觀,實際如果有些撞牆經驗,大概會知道學習曲線會有個「停滯期」。也就是說,不管你怎麼做,嘗試各種進步的方法,就是看不見成效。這也是這本書帶給我的第一個啟發:精進不是一條線性曲線,之中一定會碰到停滯期(或是高原期)。

Leonard 如此解釋學習的過程:「凡是學習新事物,總會在相對短暫的突飛猛進期之後,先稍微退步,接著進入停滯期,每段停滯期都比前一段更往上爬一些。...若要實踐精進之旅,你必須勤加練習,努力鍛鍊,才能更上一層樓。但如此一來,你也必須願意耗去大把時間,熬過停滯期,即便看似原地踏步,也非持續練習不可,這是一旦選擇展開旅程便無法逃避的現實。

當學習新事物、精進既有能力時,都會短暫爬升的進步,接下來會進入比之前更高一點的停滯期。要迎向下次短暫的進步,有個關鍵「在停滯期持續練習」,即便看起來沒有任何進展,也要繼續練習。

在讀這段時不僅讓我重新看待學習,更用不同視角看待停滯期。這是之前我很常掉入的陷阱,以為在 Podcast 的表達能力,會隨著練習次數越多,有穩定地線性成長,但後來發現實際情況完全不是這樣。一開始可能用新方法會進步一點點,接著開始進入一段時間的卡關。

當然,精進只是其中一種學習曲線。Leonard 提到會阻礙人們通往精進之路的三種學習曲線。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