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化作濃妝豔抹之比丘尼巧度比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佛化作濃妝豔抹之比丘尼巧度比丘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則佛典故事──《法句譬喻經‧放逸品》,出自《大正藏》第 4 冊 584 頁上欄到中欄。

過去,佛在世的時候,有五百位商人到海中去尋寶,帶著許多的七寶想要回到自己的國家,沒想到經過一座深山竟被惡鬼所迷惑,無法找到回家的路;由於他們的糧食吃完了,身體非常飢餓、疲憊困頓,因此一個一個都餓死了,而那些帶回來的寶物全都散落在山間。

當時,有一位在山中修道的出家人,看到這種情形心裡便想:「我辛辛苦苦修道已經過了七年,既不能得道又非常貧窮,衣食無法自足,難以活命;這些寶物都是沒有主人的,倒不如把這些寶物帶回去成家立業。」

於是,他便下山撿取這些寶物,先藏在一個地方,之後便下山去尋找他的兄弟幫忙,想要背載這些寶物回家。

當他才走到半路時,佛思惟觀察到這位比丘的善根成熟可以得度,因此佛便化成一位比丘尼,雖然剃了頭穿著僧服,但是臉龐卻上了濃妝,又畫了眉毛,佩戴著金銀、瓔珞,沿著山谷入山。佛所化的比丘尼在路上遇到這位比丘,便向比丘頂禮問訊請安。

這位比丘看到比丘尼這樣的裝扮,便呵斥比丘尼說:「學道之法應該是像妳這個樣子的嗎?既然剃了頭、穿了僧服,為什麼又上妝畫眉毛、身上還佩戴瓔珞呢?」

佛所化現的比丘尼就回答:「一個出家人修行之法難道應該像你這樣子嗎?既然你已經辭別了親人,到山裡面靜思學道,為什麼卻還想要貪取不屬於自己的財物?為什麼只是貪求五欲而忘了道心,縱情任意不知節制,而不好好思惟人身無常?我們生在這個世間,只不過是暫時寄居而已。你這樣的行為,只是會讓自己的罪報更加延綿長久而已。」

於是,佛所化現的比丘尼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

「比丘應該要謹慎持戒,如果放逸的話,就會多憂惱過患,諍訟、煩惱也會由小而轉大,累積的惡業將來就會招感入大火而燒身的惡報。

如果能好好守戒的話,所得的福德便會帶來歡喜,對於犯戒則是時時心懷戒慎恐懼,深怕犯了戒而遭受惡果;這樣的話,就能夠斷除三界的煩惱,接近於解脫的涅槃。」

當比丘尼說完這些偈頌之後,就現出佛身相好光明。沙門看到之後非常惶恐,毛髮都豎立起來了,趕緊向佛頂禮,懺悔自己的過失,對佛說:「弟子真是愚癡無知啊!違背了佛的教法,既然罪業已經造成無法回復了,該怎麼辦才好呢?」

於是,世尊就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

「如果以前放逸懈怠,之後能夠克制自己不再造惡,這樣的決心與勇氣,足以照亮世間;應該堅定這樣的心念,再以正念、禪定來攝心才對。

如果犯了過失造了惡業,之後改邪歸正,努力修善,這樣子止惡行善,足以照亮世間;應當經常憶念善法才對。

少壯捨家,精進地依著佛的教導而修學,這樣子捨離凡情、精進向佛道,足以照亮世間,就像是烏雲消散,明月朗照晴空一樣。

人如果以前造惡,之後能夠停止、不再違犯,這樣子知過能改,足以照亮世間,就像是烏雲消散,明月朗照晴空一樣。」

這位比丘聽了世尊這段偈頌之後,煩惱立刻消除,貪欲止息,恭敬地向佛頂禮,便回到樹下修學數息觀的六法:數、隨、止、觀、還、淨,最後這位比丘得道,證得了阿羅漢果。

這則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反省:一般人喜歡指責別人,但是卻很少反省自己的過失。其實,像佛所化現的比丘尼她要卸妝很容易啊;同樣地,外表的髒東西要去除比較簡單,但是內心的污垢要斷除,那就比較困難。

另外,這故事告訴我們:要知過能改,不要只是憂悔過去所造的惡業,更要積極地改過,而且不要再犯。就像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沙論》裡面有一個很好的譬喻,「已生惡令速斷,猶如除毒蛇」,我們已經知道自己身口意的惡,要趕快斷除,就好像被毒蛇咬了要趕快處置一樣,再慢慢來就沒命了。

不但是要斷惡,在這個惡將生未生、將起未起的時候,也能夠預先防範,所以,「未生惡令不生,如預斷流水」;就好像預防洪水氾濫一樣,事先就要做好周全的準備,不要等到洪水氾濫成災,再要搶救就已經來不及了。

以上以這些跟大家共勉!


avatar-img
5會員
166內容數
果醒法師-楞嚴與默照話頭-四講之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herlock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由於煩惱──有貪瞋癡的煩惱,而造了業──身口意的業,而感得三界業報身,再來三界輪迴,就在三界裡面一個牢籠換另外一個牢籠,不斷地在三界輪轉。 所以我們必須斷除貪瞋癡等煩惱,去除對色、受、想、行、識的執著,不再造有漏業,才不會感得業報身來三界輪迴;唯有這樣,那才是真正的解脫。
這個故事值得我們反省,有時候我們不瞭解實情,可能人家無心的一個言語,或者一個動作,但是,我們總以為人家是不是看不起我,心裡就起煩惱。有時候更造了惡口,或者打罵,甚至殺業,其實這些都是得不償失,最後損傷的還是自己。我們造了因,得到的果是如影隨形。希望大家能夠謹慎身、口、意三業,精進不要放逸。
羅雲師兄 煩惱有很多種別名,其中一個就是「漏」,「漏」就是煩惱。阿羅漢漏盡,是貪、瞋、癡等永盡。當我們有煩惱,要隨時斷除,不然功德水漏失了,什麼時候才能功德圓滿呢? 我們人都不希望受苦,可是很奇怪,我們卻很喜歡去造作、積集苦的原因。而這苦的原因,其實就是煩惱與業。
學佛要先從「看好自己,接納自己」開始;不要從「否定自己,追求聖人」的角度開始。做不到,硬要裝,撐不久的。接納自己現在不完美,找一個你喜歡的菩薩形象,然後好好的讓自己雕琢出來比較實際。
由於煩惱──有貪瞋癡的煩惱,而造了業──身口意的業,而感得三界業報身,再來三界輪迴,就在三界裡面一個牢籠換另外一個牢籠,不斷地在三界輪轉。 所以我們必須斷除貪瞋癡等煩惱,去除對色、受、想、行、識的執著,不再造有漏業,才不會感得業報身來三界輪迴;唯有這樣,那才是真正的解脫。
這個故事值得我們反省,有時候我們不瞭解實情,可能人家無心的一個言語,或者一個動作,但是,我們總以為人家是不是看不起我,心裡就起煩惱。有時候更造了惡口,或者打罵,甚至殺業,其實這些都是得不償失,最後損傷的還是自己。我們造了因,得到的果是如影隨形。希望大家能夠謹慎身、口、意三業,精進不要放逸。
羅雲師兄 煩惱有很多種別名,其中一個就是「漏」,「漏」就是煩惱。阿羅漢漏盡,是貪、瞋、癡等永盡。當我們有煩惱,要隨時斷除,不然功德水漏失了,什麼時候才能功德圓滿呢? 我們人都不希望受苦,可是很奇怪,我們卻很喜歡去造作、積集苦的原因。而這苦的原因,其實就是煩惱與業。
學佛要先從「看好自己,接納自己」開始;不要從「否定自己,追求聖人」的角度開始。做不到,硬要裝,撐不久的。接納自己現在不完美,找一個你喜歡的菩薩形象,然後好好的讓自己雕琢出來比較實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釋迦牟尼佛說「若有菩薩,儻聞說此勸助教者,即能奉持、諷誦、講說,如是不久皆當滅盡一切罪蓋,令無罣礙。」 西晉 月氏國三藏 竺法護 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薩無央數——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逮得總持,攬十方慧,立三脫門,曉了三世,無所罣礙頒宣三寶救濟三界
Thumbnail
慚愧如服,可以莊嚴身心;懺悔如水,可以淨化性靈。—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仁》
Thumbnail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Thumbnail
原文: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   解釋:看到有人作惡,我要自反省,努力尋求正法改進。   我們一生當中無時無刻都在造惡業,職場上有很多前輩都會警告我們,要我們不要跟他一樣,有以惡報惡的心態。因為以惡報惡最終傷害的是我們自己。但是作惡之人真的沒有報應了嗎?也許當下
Thumbnail
※經文: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導讀:   【罪業】:罪惡之所作,為感未來苦果之因者。罪業之本性稱為罪性,罪性本空。依罪業而感之苦果稱為罪報,《無量壽經》曰:「罪
Thumbnail
懺悔,是清洗心靈汙穢以獲得淨化的過程,所謂「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佛陀正法是改變命運的靈丹妙藥,修一天的福,得一天的善果;起一念的真誠懺悔,消近身的災劫惡報,福禍從來由心境所生。從自心著手,時時反省、慚愧懺悔,自身能消災免難,大則至家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Thumbnail
「殺害比丘與沙彌、汙尼、毀像塔寺等,發露懺悔近無間。」有犯這一些五無間罪,五大類的無間地獄的罪業,近似無間地獄的罪,是相當重的。犯過這一些的,要深切地向 阿彌陀佛、諸佛菩薩求懺悔,將來才有得生西方淨土的因緣和機會。你對他製造違緣,「違緣」就是讓他修行困難,打擊他的信心,找他的麻煩,這就叫「違緣」
Thumbnail
如果可以勤修佛法,將心中的貪、噌、痴、慢、疑等等無數執著,一點一點慢慢放下,此生就可以因為揹負的執著越來越少,生活得更加輕鬆,更加自在。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釋迦牟尼佛說「若有菩薩,儻聞說此勸助教者,即能奉持、諷誦、講說,如是不久皆當滅盡一切罪蓋,令無罣礙。」 西晉 月氏國三藏 竺法護 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薩無央數——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逮得總持,攬十方慧,立三脫門,曉了三世,無所罣礙頒宣三寶救濟三界
Thumbnail
慚愧如服,可以莊嚴身心;懺悔如水,可以淨化性靈。—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仁》
Thumbnail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Thumbnail
原文: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   解釋:看到有人作惡,我要自反省,努力尋求正法改進。   我們一生當中無時無刻都在造惡業,職場上有很多前輩都會警告我們,要我們不要跟他一樣,有以惡報惡的心態。因為以惡報惡最終傷害的是我們自己。但是作惡之人真的沒有報應了嗎?也許當下
Thumbnail
※經文: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導讀:   【罪業】:罪惡之所作,為感未來苦果之因者。罪業之本性稱為罪性,罪性本空。依罪業而感之苦果稱為罪報,《無量壽經》曰:「罪
Thumbnail
懺悔,是清洗心靈汙穢以獲得淨化的過程,所謂「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佛陀正法是改變命運的靈丹妙藥,修一天的福,得一天的善果;起一念的真誠懺悔,消近身的災劫惡報,福禍從來由心境所生。從自心著手,時時反省、慚愧懺悔,自身能消災免難,大則至家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Thumbnail
「殺害比丘與沙彌、汙尼、毀像塔寺等,發露懺悔近無間。」有犯這一些五無間罪,五大類的無間地獄的罪業,近似無間地獄的罪,是相當重的。犯過這一些的,要深切地向 阿彌陀佛、諸佛菩薩求懺悔,將來才有得生西方淨土的因緣和機會。你對他製造違緣,「違緣」就是讓他修行困難,打擊他的信心,找他的麻煩,這就叫「違緣」
Thumbnail
如果可以勤修佛法,將心中的貪、噌、痴、慢、疑等等無數執著,一點一點慢慢放下,此生就可以因為揹負的執著越來越少,生活得更加輕鬆,更加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