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2|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佛化作濃妝豔抹之比丘尼巧度比丘

佛化作濃妝豔抹之比丘尼巧度比丘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則佛典故事──《法句譬喻經‧放逸品》,出自《大正藏》第 4 冊 584 頁上欄到中欄。

過去,佛在世的時候,有五百位商人到海中去尋寶,帶著許多的七寶想要回到自己的國家,沒想到經過一座深山竟被惡鬼所迷惑,無法找到回家的路;由於他們的糧食吃完了,身體非常飢餓、疲憊困頓,因此一個一個都餓死了,而那些帶回來的寶物全都散落在山間。

當時,有一位在山中修道的出家人,看到這種情形心裡便想:「我辛辛苦苦修道已經過了七年,既不能得道又非常貧窮,衣食無法自足,難以活命;這些寶物都是沒有主人的,倒不如把這些寶物帶回去成家立業。」

於是,他便下山撿取這些寶物,先藏在一個地方,之後便下山去尋找他的兄弟幫忙,想要背載這些寶物回家。

當他才走到半路時,佛思惟觀察到這位比丘的善根成熟可以得度,因此佛便化成一位比丘尼,雖然剃了頭穿著僧服,但是臉龐卻上了濃妝,又畫了眉毛,佩戴著金銀、瓔珞,沿著山谷入山。佛所化的比丘尼在路上遇到這位比丘,便向比丘頂禮問訊請安。

這位比丘看到比丘尼這樣的裝扮,便呵斥比丘尼說:「學道之法應該是像妳這個樣子的嗎?既然剃了頭、穿了僧服,為什麼又上妝畫眉毛、身上還佩戴瓔珞呢?」

佛所化現的比丘尼就回答:「一個出家人修行之法難道應該像你這樣子嗎?既然你已經辭別了親人,到山裡面靜思學道,為什麼卻還想要貪取不屬於自己的財物?為什麼只是貪求五欲而忘了道心,縱情任意不知節制,而不好好思惟人身無常?我們生在這個世間,只不過是暫時寄居而已。你這樣的行為,只是會讓自己的罪報更加延綿長久而已。」

於是,佛所化現的比丘尼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

「比丘應該要謹慎持戒,如果放逸的話,就會多憂惱過患,諍訟、煩惱也會由小而轉大,累積的惡業將來就會招感入大火而燒身的惡報。

如果能好好守戒的話,所得的福德便會帶來歡喜,對於犯戒則是時時心懷戒慎恐懼,深怕犯了戒而遭受惡果;這樣的話,就能夠斷除三界的煩惱,接近於解脫的涅槃。」

當比丘尼說完這些偈頌之後,就現出佛身相好光明。沙門看到之後非常惶恐,毛髮都豎立起來了,趕緊向佛頂禮,懺悔自己的過失,對佛說:「弟子真是愚癡無知啊!違背了佛的教法,既然罪業已經造成無法回復了,該怎麼辦才好呢?」

於是,世尊就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

「如果以前放逸懈怠,之後能夠克制自己不再造惡,這樣的決心與勇氣,足以照亮世間;應該堅定這樣的心念,再以正念、禪定來攝心才對。

如果犯了過失造了惡業,之後改邪歸正,努力修善,這樣子止惡行善,足以照亮世間;應當經常憶念善法才對。

少壯捨家,精進地依著佛的教導而修學,這樣子捨離凡情、精進向佛道,足以照亮世間,就像是烏雲消散,明月朗照晴空一樣。

人如果以前造惡,之後能夠停止、不再違犯,這樣子知過能改,足以照亮世間,就像是烏雲消散,明月朗照晴空一樣。」

這位比丘聽了世尊這段偈頌之後,煩惱立刻消除,貪欲止息,恭敬地向佛頂禮,便回到樹下修學數息觀的六法:數、隨、止、觀、還、淨,最後這位比丘得道,證得了阿羅漢果。

這則故事有幾個地方值得我們反省:一般人喜歡指責別人,但是卻很少反省自己的過失。其實,像佛所化現的比丘尼她要卸妝很容易啊;同樣地,外表的髒東西要去除比較簡單,但是內心的污垢要斷除,那就比較困難。

另外,這故事告訴我們:要知過能改,不要只是憂悔過去所造的惡業,更要積極地改過,而且不要再犯。就像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沙論》裡面有一個很好的譬喻,「已生惡令速斷,猶如除毒蛇」,我們已經知道自己身口意的惡,要趕快斷除,就好像被毒蛇咬了要趕快處置一樣,再慢慢來就沒命了。

不但是要斷惡,在這個惡將生未生、將起未起的時候,也能夠預先防範,所以,「未生惡令不生,如預斷流水」;就好像預防洪水氾濫一樣,事先就要做好周全的準備,不要等到洪水氾濫成災,再要搶救就已經來不及了。

以上以這些跟大家共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